第四节 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分析
一、第三产业总量及在全国的地位
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总量自1952年以来一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年平均增速达10.03%。截至2010年,京津冀地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1963.22亿元,占当年京津冀地区GDP的50.22%,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69%(见图2—40)。可见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正在逐步实现“退二进三”的目标,第三产业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规模的总和,已逐步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图2—40 京津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及占全国第三产业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从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之前是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受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系列政治及自然因素影响,京津冀地区的第三产业规模呈现萎缩的趋势,占GDP的比重迅速下降。从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的增速也可以看出,1961年已达-28.97%,呈现出较快的负增长趋势,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三产业增速已回落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见图2—41)。但由于全国基本状况一致,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
图2—41 京津冀地区及全国第三产业增速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京津冀第三产业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恢复期,并由于京津冀地区的优先发展的优势,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见图2—41),这一时期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到1983年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11.6%(见图2—40)。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改革开放等经济政策的驱动,京津冀第三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占GDP的比重逐年攀升。总体来看,20世纪90年代是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增速最快的阶段,京津冀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2000年以后,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增速虽然与全国相比不再具有明显优势,但总体第三产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详见图2—40和图2—41。
就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水平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三地区第三产业份额保持着较稳定的格局,其中河北第三产业规模约占京津冀地区的40%以上,北京占30%以上,天津占不足30%;20世纪90年代之后,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明显高于天津、河北,进入2000年以后,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能够占据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50%左右的份额,天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降至20%以下,河北则占30%以上(见图2—42)。可见,20世纪90年代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受到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而由于受北京服务全国、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的影响,北京还会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第三产业比重会进一步上升,北京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将对未来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图2—42 京、津、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1》。
二、第三产业的结构特征
利用2004年、2008年经济普查的数据,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的总体结构特征。根据2004年、2008年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据,计算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区位熵,结果见表2—19,从中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的优势行业主要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的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业方面。
表2—19 2004年、2008年京津冀地区第三产业区位熵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
就京津冀地区内部三省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来看,河北省的第三产业非常薄弱,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然而就其各城市来看,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在商贸服务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规模,而秦皇岛、张家口等旅游资源丰富且主要依托旅游产业发展的城市,在旅游产业方面也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明显的优势。河北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和壮大现代服务业,积极打造以品牌旅游、特色商品会展、现代物流中心为主的服务业体系,符合河北省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也会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河北不同,北京和天津在第三产业方面已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其中,北京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优势非常明显;此外,尽管在从业人员的维度,北京在金融业方面并不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北京汇集了全国60%的金融资产、40%的清算业务和60%的上市公司总股本和60%的债券市场融资额,2010年北京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提升到第16位,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838亿元,占全市GDP的13.2%,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9%。北京市委、市政府2010年正式下发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总体来看,北京在金融、文化娱乐、科学研究、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同时也是京津冀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相对而言,天津主要的优势产业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可见除居民服务业以外,天津市第三产业的主要优势已经基本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天津“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以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强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大力发展创意、会展、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从天津的发展特点来看,在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配套服务产业将仍然是未来天津第三产业的主体。此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提升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服务行业,同时具有极强的产业带动和劳动力容纳能力,也将成为天津第三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