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齐治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修齐治平”,是《大学》为儒家思想家、政治家所确立的自我修养与发展的指导原则,也是衡量一个“士”在政治上、学术上成熟与否的标志。说白了,便是一种儒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家、政治家做出了很多的榜样,诸如周公旦、张良、诸葛亮、唐太宗、郭子仪等,但最突出的莫过于同处于北宋中期的两位儒家思想家王安石与司马光。
在“修身”方面,王安石号称布衣宰相,穿戴打扮颇不讲究,拓落不羁得甚至有些邋遢,但在做学问上却一丝不苟。有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得来之难即显示了他这种穷学不辍的治学精神。而司马光的“警枕”典故更是自不必言,为了编修《资治通鉴》,他甚至到了忘情忘神忘我的地步。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在生活中却是朋友,他们为官多年,双双官至宰相,但家庭生活极度俭朴,数十年内,没有惹出一丝官声不好的口舌。不仅如此,他们还严格要求家人,不得以宰相、参政、大学士的名义去谋取私利。甚至有一次在朝堂议事时,吕惠卿有意无意说了一句“司马光你家莫是放高利贷的吧”,司马光听了如雷炸耳,一回家就严厉查问,结果这事还真有影儿,他的妻子儿女虽说规规矩矩做着臣民,但远在山西家中的亲戚中确实有人时不时放高利贷。司马光气愤之极,立即写信给夏县老家,表示哪怕自己省吃俭用接济家乡,也千万别再有坑害百姓的高利贷发生在司马家门上。王安石对家人要求严格,从不许亲人们打着他的旗号办事,也正是由于他这也许有点过分的规矩,千里迢迢从江西老家来投奔他这个宰相的两个弟弟王安国和王安礼恼火之极,在一些人的金钱美色利诱下,干脆投入王安石的反对派阵营中,和亲哥哥唱起了对台戏。王安石和司马光可算得是“齐家”典范了。
身为数十年的朝廷大员,王安石与司马光理所当然都有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且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大政方略,虽说由于观念的不同,两个人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成为对立面,但历史地看,他们都有其可取之处。王安石支持“熙宁变法”,倡导“国家资本主义”,可以说早几百年就提出了改革与科学强国的政治主张,正因如此,列宁由衷称赞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而司马光则在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一头扎进《资治通鉴》的编修之中,把中国历史上宋以前上千年的历代统治之经验教训一一总结,以为后来的统治者留下“治国”之鉴。
尤为可贵的是,王安石与司马光作为政治上相互敌对的高官,在文学上、生活上却交往甚多、互为钦敬,而且在各自当权的时期也毫无例外地给对方和以对方为首的对立面以“给出路”的政策,无论在朝堂上如何对立甚至激怒,却从来没有将对方“抓起来,打一顿,甚至杀头”。那个时候,对政治反对派最大的处罚,也就是罚你去外地做官,例如王安石罚司马光去当“出版署长”(编修局),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处罚则是让他去南京(江宁)当市长(知江宁府)。
这些也许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斗争史上刀光剑影中的一段插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