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腐蚀业第一县·萧县防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黄河故道·裴庄

杨楼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万历年间,相传这里原是一片茫茫沼泽、森森芦荡,常有雁群留宿,商船客商亦泊此交易,当时黄河水势大,坐在黄河堤上看着一片汪洋和飞雁,故称“雁门阵”。郝集和杨楼紧紧相连,也是一片汪洋,茫无际涯,待黄河水退后,周围藤蔓荆棘遍野,芦苇蒲草丛生,有一杨姓流落于此,全家以打鱼和编鱼篓为生,后杨姓逐步富裕,扒去草房,建了二层小楼房,后这里多有农家做小买卖,鱼虾、莲藕、蔬菜和饭店生意较好,人口增多,故称杨楼。

萧县黄河故道风光

黄河故道就位于杨楼北部,它是杨楼历史文化的发源地。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她留给萧县高出堤外5~9米,宽4~10公里,长46.5公里的故道,集水面积181.2平方公里,富水期400平方公里。2012年2月,黄河故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今日的故道两旁栽植苹果、葡萄、梨、桃、杏等果树,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春季百花争艳,夏秋硕果累累,人们将甘甜的水果,川流不息地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一列又一列火车满载着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运往各地的国家粮库,运往各大城市……还有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郁郁葱葱,婀娜多姿,树上的鸟儿在歌唱,地下的草虫在低吟,置身其间,悠然想起《诗经》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昔日黄河曾给人们带来沉痛灾难。清代咸丰五年(1855)6月,洪水突发,浊浪翻滚,势不可挡的洪峰冲到今河南开封东北的铜瓦厢(今兰考县境内)时,北堤突然崩塌,桀骜不驯的黄河任性地调头北去,又折转向东北,后从山东流入渤海,从此,萧县北部平原上便留下一条沉睡的黄河故道和一片黄沙漫漫的荒原。

地老天荒,年复一年。流经萧县北部杨楼、刘套、马井、闫集、黄口、新庄六个乡镇的黄河故道,寸草不生的漫漫沙原,大风起处,沙尘飞扬,天地变黄,日月无光。风沙步步进逼,蚕食无数良田,人们节节后退,几乎没有安身之地。每到夏秋季节,黄河故道溃堤决口,水势漫天,自然灾害不断,兵匪官绅肆虐,战乱不息,天灾人祸残害百姓,民不聊生,造成饥寒交迫的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或南下江南,或西去陕西,沿途乞讨,寻求生路……有多少人贫病交加,倒毙途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故道农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大自然害苦黄河故道人民,但也磨砺了黄河故道人民的意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故道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激越昂扬的历史乐章……

黄河故道,这是一片鲜血浸染的土地。悠远的历史回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为了获得人间的生存和自由而抗争,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北伐军先头部队2000多人抵达黄口,在这里激战,后在咸丰九年,捻军占领郝集、北城集、黄口、张大屯等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黄口暴动事件,参加黄口暴动的农会会员和赤卫队员300多人,信号枪一响,冲进敌营,白手夺枪,在李阁破坏铁路,切断敌人交通,暴动中程瑞凯、李祥太、李福全、单玉等多人牺牲,致使徐州至商丘的陇海铁路中断3天。烈士们用鲜血唤醒了长夜中的劳苦大众,狠狠地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1938年5月,徐州地区沦陷,日军为了控制铁路交通线,在陇海铁路黄口与杨楼之间的黄庙设立据点,派驻一小队日军(21人)看守铁路沿线。湖西人民义勇军第二总队十七大队长李忠道等挑选王振全、沈凤鹤、张庆白、袁金玲等突袭队员化妆为农民给日军送礼,经周密谋划,智袭黄庙据点,一举消灭日军20人,缴获轻机枪、步枪和手枪20多支。这是萧县游击队第一次同日军作战,当时,新华社在全国发布通电。这次胜利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消除了“恐日”心理,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壮大了游击队力量,打开了萧县抗日局面,对全国的抗日产生重大影响。同年8月,驻徐日军对黄庙的群众进行报复性大屠杀,日军在黄庙捉住了参与袭击黄庙据点的袁永赞,当众用指挥刀把袁砍死,然后用刺刀、机枪杀害被围困的农民群众50多人,血洗黄庙。1946年在故道南岸的尚口村,萧县总队与国民党八十八军、五十一军展开激战,敌集结主力向尚口据点发起总攻,县总队固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因损伤过重,弹药将尽,遂下令突围。总队副队长刘为敬、政治处主任张庆怀及战士300多人光荣牺牲,仅20多人突围脱险。据《萧县志》记载,故道两岸的6个乡镇有千余名烈士长眠在这一片黄土地,他们用宝贵的生命,用一腔热血参与新中国的奠基工程。

1948年12月17日,著名的淮海战役进入决战阶段,总前委在萧县丁里镇蔡洼华野指挥部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全体会议。华野指挥部设于此地28天。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粟裕五位常委运筹帷幄,用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结束了人民饱受苦难的历史。隆隆的炮声,如滚滚的春雷,迎来这一片黄土地的春天,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2006年,蔡洼总前委会议旧址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批拨专款,整修会议旧址,修建陈列馆、广场等设施,现已对外开放,来这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集体和个人络绎不绝。

新时代的黄河故道,人们摆脱了逐年战乱和天灾人祸,建设家乡的热情空前高涨,特别是黄河故道的重镇——杨楼镇,是淮海经济区腹地。全镇面积10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居),人口8.8万。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改革发展试点镇,2009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201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试点镇,2014年获安徽省森林城镇称号,2015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10.8亿元,粮食产量82582吨,人均收入9800元。当今杨楼镇,在镇党委书记朱继纯、镇长杜庆军的带领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视角把握经济新常态,用新思路总揽发展全局,按照“镇当城建”总体要求,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不断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形成北依黄河故道湿地公园,南临淮水北调主水道——岱河、岱湖,打造“一心、两核、四轴、五组团、多廊道”的城镇空间布局,营造“城园融合、城水相依”的城镇发展新格局,被安徽省委表彰为文明乡镇。目前,杨楼镇的经济社会呈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新时代的黄河故道,是一方人文荟萃的土地。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创造了古老的文化,一代又一代不绝如缕的延绵,形成今天异常丰厚的文化积淀,构成一道人文荟萃的星河。这里的人民群众朴实、倔强、胸怀坦荡、心地善良、勤奋、能吃苦耐劳、忠厚守信,有着传统的敦厚美德。这里的人们,诠释了生生死死,胜败荣辱。战火,塑造了黄河故道人民刚毅强悍的性格,硝烟卷起了黄河故道人民心灵深处的雄风,每当风云变幻之际,黄河故道人民总会为国效力,慷慨激昂之士,出生入死,效命疆场,造就了一批勇武过人、刚烈无畏的英雄豪杰。如刘店乡高楼村李宪仲,杨楼镇冯楼村冯甦,黄口镇胡庄村胡玄圃等革命先烈,他们在革命斗争年代,出生入死,顽强地与敌斗争,最后被敌逮捕,他们不畏严刑拷打,高唱国际歌惨死在刑场上。走进当代和平时期,黄河故道两岸又涌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王克上将、董宜胜中将、邓天生中将……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守护着祖国的钢铁长城。由于这一方黄土地的深情哺育,黄河故道两岸在新时代涌现出一代代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人雅士,成为国家艺术界的栋梁之才。中国国画大师、百岁寿星萧龙士,被誉为全国“一枝兰”,龙城画派的旗手。全国著名山水画家郭公达,版画家吴燃,花鸟画家刘梦笔、刘惠民、郑正、闫梓昭,全国工艺美术家赵宇敏,全国著名作家董尧,戏剧家黄孝义,等等,都曾深深地植根于这一片热土。

中国改革开放掀起史无前例的经济大潮,在这汹涌澎湃的大潮中,黄河故道两岸的农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防腐蚀产业的萌芽时期,白手起家,“一把刷子闯天下”,从组建一个农民油漆队,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施工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施工领域从最初的小化工拓展到当代的石油、化工、冶金、水电、热电、核电、酿造等各工业行业,市场空间由国内延伸到国外,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腐蚀控制大会,展示了萧县农民的勤劳、守信、创新、拼搏的形象和区域经济的实力。在防腐蚀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萧县农民由“黑包工”、农民工、打工族逐步转化为掌握高科技尖端技术、拥有经济实体的企业家和产业工人,这一产业成为萧县的富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发挥了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和优势,谱写了防腐蚀行业崛起腾飞的新篇章。这是萧县农民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伟大创举,而防腐蚀产业从国内走向世界的起步,是从萧县杨楼镇裴庄开始的。

杨楼镇裴庄旧貌

裴庄大队位于杨楼镇北部,与江苏铜山县何桥镇接界,黄河故道从村庄的南、东、西流过,全村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00余亩,人口2200多人,1970年人均从集体分配301元,粮食亩产430斤,全大队4个生产队,社员凭工分分配,最高每个分值2分5厘,最低的1分5厘,劳力全天收入是1角5分至2角5分。当时社员们常说:“累死累活干一天,收入买不上一包烟。”全村住的是土墙草屋,吃的是红芋片、玉米杂粮,每年不到100斤小麦。1968年大队借贷款建了一个砖瓦窑,那时建房的少,收入不好,刘月生是大队副业会计,在砖瓦厂里开票,来买砖瓦的多是铜山县何桥镇那一片的人,刘月生常向他们询问在农村搞副业的情况,始终没有发现什么好项目可做。

裴庄社员期盼的温饱日子何时能实现?

黄河故道老百姓发家致富的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