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美学(成中英文集·第九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2008年春季,我应杨成寅教授之邀,到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做客座教授,主讲中西美学。我住在中国美术学院紧靠西湖南岸的优美的院落中,用了两周的时间向一个二十余人的研究生班讲述了我的美学体系,一共是十讲。班上的几位博士生做了笔记,然后整理出原稿,最后由我修订定稿。2009年元月,我又应邀赴台北大学做“本体诠释学与美学”的专题讲座,由该校中文系主任兼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赖贤宗教授主持,演讲涵盖两大部分:从本体到诠释,从诠释到本体。

这两个讲座包含着共同的内涵,其主旨均是为中西美学开拓出一个本体的基础,因此导向了“本体美学”的概念。其实,此一“本体美学”的概念我在十多年前就用过,是继“本体诠释学”提出之后,与“本体伦理学”“本体知识论”等共同衍生出来的。

“本体美学”主要说明:美学的建立有一个包含与衍生中西美学的理论根源,发展而为体系,称为“本体”;可以经我们广泛的观察与细密的反思建构出来;可以说明现实的差异,更可以统合差异而为一开放的整体思想;具有理想性与规范性,用以说明及评论现实的美学经验与个例现象,提供真切的灼见,启发创新的智慧,开拓人类美学发展与应用的新蹊径。

但我对此一定稿仍有保留,觉得基于时间因素,未能尽兴发挥,因之很想好好补充一番。但这一良好意愿一直未能实现,主要原因是上课忙碌、开会忙碌,而关注与研究的时间也涉及了其他哲学领域的课题。基于这些因素,我最后乃决定将此一定稿先行付梓,保留以后加以充实的计划。

在此期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杨宏声君对我的讲稿很感兴趣,为我校读并订正了原稿,进而建议把中国美院的十讲原稿,与我在台北大学的两场演讲,以及我早期、近期发表的中英文美学论文集合为一体一起出版。我很高兴这个建议并感谢他所做的初步编辑工作,可说为此书定下了一个新的规模结构,也因此统合了历年写的相关内涵。

我也必须指出,从早期到今天,我对美学一向关注,但却只能在其他哲学兴趣中断断续续发挥,有些令我激动的思考未能趁势写出,实在令人遗憾。由于有些稿件可能有所流失,现在所包含的也不一定是完全的,并且因为是在不同时段写的,也不一定能理想地统合为一体。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整合。

为了完整地表述我关于“本体美学”思考的内涵、创发方向及原则,我写了一篇《本体美学与中国美学的本体性》作为本书导引。此文与书中他文一些概念密切相应,但其体现的层次与秩序却不尽相同。此文也可以看作对学者中不明“本体学”与“本体诠释学”为何物的一个简短与另一方式的说明。

我们固然处在一个哲学概念创新的时代,本体诠释学不但不反对哲学创新,反而是创新的必经之路。只是有学者对“本体”一词有所敏感,以为只是类似西方传统的一套本质形上学。这是混淆的错误。本体非本质,本质非本体。用《中庸》的方式说,本体也者,不可须臾离于天地与人者也;可离,非本体也。当然,本体可以用道来说明,而道也可以用本体来说明。因之,本体是一个兼含动静的概念,而非仅从静态来理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中国美术学院的资深教授——杨成寅教授,是他与许江院长邀请我来美院做客座教授,并为研究生开课。杨教授是知名的雕塑家、画家与美学家。他著作等身,教书超过五十年,到今天仍然精神抖擞、孜孜不倦地作画与写书。他对我的易经哲学很感兴趣,为此他写了30万字的考著,名为《成中英太极创化论》。我在美院期间,经常和他以及他的夫人王老师相聚,成为了他们最好的朋友。

其次,我还要感谢赖贤宗教授,他为我的台北之行做了周到的安排。赖贤宗教授是我以往在台湾大学指导研究的学生,也是“本体诠释学”最有创意的研究者和阐释者之一,他富有艺术才华,故对我所倡导的“本体美学”热烈响应,付诸实践。

最后,我要再次感谢杨宏声君。杨君是上海社科院的哲学研究员,对易学、道家哲学都有深厚的学养。他还是一个地道的现代诗人,兼具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情操与现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哲学气质,更热衷于对我的早期诗作的解读。我很庆幸有这么一位理解我性格与文学背景的朋友。同时,我也要感谢浙江大学东西方文化与管理中心的孔令宏教授,他也做了多方面的联络工作。

本书原名《本体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陈佩钰编辑提出是否加上一个更直观的书名,我最后决定采用她建议中“美的深处”一词,形成了现在的书名《美的深处——本体美学》。美的深处是心的深处,自然的深处,自然是美的本体。我要感谢陈佩钰编辑美好的建议,以及她为出版本书所付出的辛劳。

成中英

美国檀香山 夏威夷大学

2011.8.15


注释

[1] 录自《美的深处:本体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