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
王逸家长
作为一名八中学生的家长,我认为,我既不是很成功的,因为我的孩子不是最出色的学生;也不能算是失败的,因为我的孩子是一个挺优秀的学生。我是一个很幸福的家长,因为直到现在,我与孩子的沟通都没有障碍,孩子阳光,父子和谐,母子情深。对此,也有朋友表示羡慕,他们说自己的孩子逆反得很,无法与之交流,问我有何经验,我说,“就四个字——无为而治”。不过回过头来想一想,其实也没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最出色的,为此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只是当这种付出与自己希望得到的回报不相当,甚至相距甚远时,心里难免会产生种种不平衡,甚至是失落感。所以我想,当我们做家长的在为孩子设计各种各样的目标时,是否也该为自己设计一个目标,就是自己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家长?当我们希望孩子照着自己设计的路线图成长时,是否想过自己也应当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因为,当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我们有了新的角色,那就是父亲、母亲;我们有了一份新的责任,那就是培养、教育子女。但我们并不是天生就能够履行好做父母的责任的,也是需要学习的。
要学会关心孩子
关心孩子是人的本性、本能。所谓舐犊情深,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都是这种情感。我认为:
关心孩子,首先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健康,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在关心孩子的学习与健康之间,我更加关注孩子的健康。我希望孩子不仅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还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不太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从没有因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而责备过他。如果一次考试考得不好,我只会问他是不会做还是粗心大意,如果是不会做,就告诉他要多下点功夫,尽量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是粗心大意,则要求他以后要尽量细心。孩子说我可能是最不关心小孩学习成绩的家长。其实这里有一个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值问题。也就是说,你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望子成龙之心,人人皆有。我也希望孩子能考上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但我想这应该顺其自然,能考上当然很好,考不上也没关系,还可以有其他的成才道路。过高的目标反而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这是我不愿意的。在我看来,孩子健康成长才是父母最大的幸福。所以,孩子身体有不适,及时就医;孩子遇到挫折和委屈,及时引导和安慰,不让孩子心里留下任何阴影。其实,只要是身心健康的孩子,他就会有自己的目标,就会自加压力。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不愿做一个成功者。
关心孩子,就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一位朋友曾经苦恼地跟我说,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下班后陪孩子做作业,假日陪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但现在她不在家孩子就不学了。我跟她说,你的问题可能就出在对孩子管得太多了,还是要学会放手,还孩子一些自由,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那些应该由他自己做的事。比如学习,这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家长,而是为了自己。其实,孩子的依赖是父母造成的,当你放手让孩子去自由翱翔时,你会发现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片完全不同的天空。作为父母,还要适当和孩子保持点儿距离,不要整天都围着孩子转。这不仅是给自己减压,也是给孩子减压。如果孩子业余生活圈中只有父母,没有同学、朋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未必有利。
关心孩子,一定不要溺爱孩子。这个道理,做父母的都懂,但在现实中往往不易做到。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面对这仅有的一个宝贝,想不宠爱都难。只是面对孩子的要求,做家长的一定要区分一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我认为,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是关心;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则是溺爱。所以,我对孩子的合理要求总是尽量满足;而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是合理的,但自己做不到的,绝不会答应。要让孩子知道他要求的底线在哪里,一味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可能会害了孩子。
关心孩子,应该多做少说。有句俗话叫作“疼儿别让儿知道”,这是很有道理的。在学习、生活上,我们可以为孩子多做些事情,但不要整天挂在口头上。话说多了,有时孩子会烦,甚至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感知父母的关爱比家长自己说出来教育效果会更好,更能增加孩子的感恩之情。我觉得,家长不应当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向孩子施加压力的理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得听我的”。为孩子付出是家长的责任、是应该的,也是家长自愿的、不应求回报的。
要学会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往往也是说易行难。因为,在孩子面前,家长是天然的权威,是是非的裁判者。不尊重孩子的意见,有的家长习以为常,孩子往往也无可奈何。所以说,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放下架子,增强点平等意识。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往往会更加尊重父母。
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很多时候家长的兴趣与孩子的兴趣不一致,而这种时候往往是家长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比如孩子参加的各种兴趣班,未必都是孩子感兴趣的。如果孩子提出不感兴趣,家长会要求孩子理解自己的苦衷,强调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当然也确实有许多孩子按照家长的兴趣去做而成才了。但我认为,这样做孩子付出太多了,即使有成就感,也未必有幸福感。我的孩子原来学了好几年小提琴,后来他说不感兴趣,不想学了,我就同意让他放弃了。现在孩子的兴趣是打篮球,与此同时,爱玩篮球游戏、看篮球电视节目等,即便在中考前还是如此。对此我很少干预,只是提醒他要注意控制时间,他也答应并做到了,最后顺利考上了实验班。对于孩子的兴趣,只要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就不要过多干涉;如果对孩子身心都不利,则要坚决制止;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兴趣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那就要设法把自己的兴趣变成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这样孩子才会从心里愿意去学、去做,成功的概率也才会更大。
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作为学生,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所以,作为家长,一项主要任务是尽量为孩子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但对于怎么学,家长不宜干预太多,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比如,上初中以后,学校举办过各科同步班,老师们也要求学生尽量参加,但孩子不想参加。他说,要学的内容90%在课堂上都学过了,也掌握了,为那10%再去占用周末时间,就没有时间玩了,不值得。我认为孩子说得有道理。所以,这几年来,他基本没参加过同步班。但是,这个寒假前,孩子说,现在数理化越来越难了,课堂上老师讲得也太多太快,自己消化不了,下学期得参加同步班、上晚自习了,不然就跟不上了。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效果比家长替他选择要好得多。尊重源自信任。我们要相信孩子的选择,同时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信任,这样他才会努力不辜负家长的信任。
要学会引导孩子
引导孩子,主要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这方面,我十分赞赏八中的做法。八中不仅具有很高的教学质量,还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特别是非常重视孩子良好品格的培养。我非常感谢八中的老师,也庆幸孩子坚定不移地选择八中。作为一个家长,在如何引导孩子方面,我的体会是:
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能否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可以说是孩子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我认为,孩子应该具有乐观自信、诚实守信、宽容忍让、富有爱心、乐于助人、懂得感恩、有集体荣誉感、有团队精神等品格。如果发现孩子有自私、任性、孤僻、霸道等不良性格,则要及早想办法纠正。要在发现苗头时就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养成了不良性格、品格,受伤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和社会。我对孩子参加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都给予有力支持,即使耽误一些学习时间,我认为也是值得的。现在他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
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立、勤奋、卫生等,都是一个孩子应该具有的生活习惯。现在独生子女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依赖性强。许多事情,诸如洗衣、做饭以及其他的家务劳动等,不会做也不愿意做,而我们家长往往也舍不得让孩子去做,这直接导致一些孩子独立生活、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我觉得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应当成为家长的一项重要任务。记得我家孩子在三年级时就喜欢做饭、做菜,当时我母亲说用煤气太危险了,不让孩子做。我还是鼓励孩子做,但提醒他要注意安全。现在孩子已经会做不少菜,假期他自己在家时,我们不用担心他的吃饭问题。在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还要纠正孩子不讲卫生、不做家务、生活没规律、上网没节制等不良习惯。我认为,良好习惯的养成是要花点时间、吃点苦的,但现在舍得让孩子吃点苦,以后孩子才会少吃苦。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现在社会风气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些是积极的,有些则是消极的。比如,有的孩子好攀比、爱虚荣,花钱大手大脚。对此,我们既要让孩子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还要让孩子知道,好攀比、爱虚荣是不对的。应当承认,我们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有好有差,社会地位有高有低。但不论家庭条件如何,我们都要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教会孩子艰苦朴素、平等待人、低调做人、乐于助人。家庭条件好的,不要培养孩子的优越感,更不要让孩子炫富摆阔;家庭条件不好的,也不要在争气的心理下,一味强化孩子出人头地的意识。孩子就是孩子,学生就是学生,他们所能承担的东西是有限的,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他们的助益将是无限的。所以,如果孩子要比,就要让他们去比学习能力、比动手能力、比待人处世接物等。要让孩子确立一个奋斗目标,把精力用在实现这个目标上,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孩子从不与人盲目攀比,也从不乱花钱,平时给零花钱也不要,在整个初中阶段都没使用过手机,给他手机也不要。我始终相信,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要学会激励孩子。我认为,激励也是引导。因为家长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对孩子的行为就是一种导向。当然,这里有一个评价孩子行为的标准问题。比如说,如果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搞点小发明、小创造,是鼓励孩子还是批评孩子不务正业呢?如果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钱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长是表扬孩子富有爱心还是批评孩子乱花钱呢?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要善于激励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给孩子做出样子。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品格、习惯的形成,影响巨大。我们必须承认,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许多与我们家长有关。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家长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良习惯,多少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比如,我们一向要求孩子诚实守信,为此,我们特别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承诺,只要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会做到。这样,如果孩子有时答应了我们的事而没有做到,再去批评他,他也能够接受。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如果自己做错了,一定要勇于向孩子认错。去年有一天,因工作压力大,自己情绪不太好,开车时遇到一个故意挡我的司机,忍不住骂了几句。当时孩子就不高兴,回家后也一直闷闷不乐。第二天,孩子鼓起勇气,非常严肃地跟我说:“爸爸,我必须跟你谈一谈,我觉得你昨天骂人是不对的,非常有失身份,你过去不是这样的。”当时听了这话,我脸上火辣辣的。但一想孩子的意见提得对呀,自己的表现确实失态。于是我向孩子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如果我们家长有了错却不承认,以后想让孩子改正错误将会很难。
要学会和孩子沟通
可能有不少家长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在小学阶段,与孩子沟通不是太难;但进入中学后,就日渐困难了。这里有孩子进入青春期、叛逆性增强的原因,但我想,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孩子在成长,而我们家长还停留在过去。应当看到,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孩子们对许多问题越来越有自己的看法,个性越来越强,希望自己被别人重视、尊重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如果我们家长不注意这种变化,还是用过去管小学生的办法来管中学生,肯定会引起矛盾。所以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家长更多来适应孩子,而不是强迫孩子来适应我们家长。
首先,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我们常说,做人做事要将心比心,这其实就是换位思考。当我们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时,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这些要求对我合适吗、合理吗?而不要在孩子不听招呼后就对孩子说:“你太让我伤心了,我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你好。”结果,孩子不领情,家长还很伤心。换位思考,就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只是我说你听、我提要求你去做,肯定难以沟通。进入中学后,有段时间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听各种流行歌曲。我就告诉他尽量少玩游戏、少听歌曲,这对视力、听力都不好。有一天儿子跟我说:爸爸,你知道我为什么要玩游戏、听新歌吗?因为同学都在玩儿、都在听,如果我不听、不学,与同学就没有共同语言了,就被孤立了。很明显,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这无疑是对的。所以,我说,可以理解,但要适可而止,他也表示同意,后来有所节制。由此可见,平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要寻找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语言。有朋友跟我说,现在跟孩子没法说话,你说他一句他有两句等着你;还有的朋友说,现在跟孩子没话说,也不知道该说啥。我自己也感到,孩子进入中学后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同学在一起话很多,可跟我们在一起话越来越少了,再也不像上小学时那样,我们一回家就开始不停地向我们讲学校的事;不仅不主动跟我们讲学校的事,就是你问起来他也只是三言两语,有时甚至还不耐烦。后来我与儿子谈心,问他为什么跟我们说话少了。他说,没什么好说的,我感兴趣的你们不感兴趣,你们感兴趣的我又不感兴趣。这事对我触动挺大,后来我特别注意孩子的爱好、兴趣,他喜欢NBA、CBA,我抽空也就看看篮球比赛,有时还与他一起看;他喜欢周杰伦、SHE的歌,我也经常听听他们的歌,诸如此类。共同语言多了,再和他谈别的话题就容易了。我感到,如果我们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他关心的其他问题却毫无兴趣,那么沟通起来肯定很困难;更严重的是,如果在孩子看来,你什么都不懂却什么都要管,那是必定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感觉到,解决与孩子缺少共同语言问题的方法还是很多的。比如,多和孩子讨论一些他所关心的问题,让他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家长在讨论过程中也可以对其他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孩子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孩子往往能够听得进去;再比如,可以多向孩子请教一些他所擅长的知识和问题,像体育、外语方面的知识,电脑、家用电器的使用等,他的成就感会大大增强,和家长交流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最后,要注意教育方法。孩子进入中学后,我还感到有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脾气明显变大。你对他说话声音稍大,他的音量就会明显提高。我想,这既有孩子学习压力增大的原因,也有孩子进入青春期的原因。所以,我常和爱人说,我们现在是更年期遇到了青春期,跟孩子说话还真得注意点方式。几年来,我有一个突出感受,就是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即使他做错了也要注意说话的语气,而且不要说得太多;要尽量用询问、商量,而不是质疑、命令的语气与孩子谈话;在批评孩子时,父母要保持一致,而且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批评孩子,特别是不要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钻牛角尖式地批评孩子,更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还有一点,平时要和孩子多接触。特别是父亲,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到孩子母亲身上。由于工作比较忙,我平时加班比较多,与孩子接触的时间也不多,但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早上送孩子上学,只要有时间就陪孩子一起出去看看。这样虽然不会谈很多东西,但却可以加深与孩子的感情,这对与孩子沟通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不断学习
我相信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的权威地位在逐步下降。到了中学,许多家长已经很难在孩子面前保持权威地位了,反而是孩子对家长日渐强势。我认为,这种转变,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孩子长大了,父母在孩子眼中再也不是那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偶像了。他们发现父母辅导不了自己的作业了,对许多新事物根本不了解甚至不愿接受,他们不懂的东西父母也不懂,而他们懂的许多东西父母也不懂。换句话说,我们让孩子崇拜的前提、本钱已经没了,再想让他们像小时候那样崇拜我们已经不可能了。二是我们做父母的确实落伍了。我们相信自己多年的经验是人生经历的积累,用来教育孩子是错不了的。而事实上我们的经验未必适合孩子,也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们应当承认,代沟是客观存在的,在许多方面我们和孩子的差距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家长坚持的东西在得不到孩子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去责备孩子,而是要反思一下这样做是否正确。我觉得,在孩子进入中学后,家长就要适当转换角色,不仅要做一个教育者,还要做一个受教育者。要学习,不仅要向老师学,还要向孩子学。这不仅是为了维护我们做家长的尊严,也是为了更好地同孩子交流与沟通。让我们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成功的孩子千千万万,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育儿经验。我所谈的仅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未必是正确的,对我的孩子适用的方法未必对其他孩子适用。但我和许多家长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希望能够更多地享受天伦之乐,所以,我愿意对自己的体会做一点梳理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