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概要
(注:邹进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研究目的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学科已有的学术研究主要是运用中文文献资料,外文文献资料少有运用,存在极大的文献收罗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许多辉煌的经济思想没有系统加以研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刘大中(著名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收录的唯一有传记的中国经济学家)、蒋硕杰、林霖(中国最早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论文的经济学家)、何廉、方显廷等的经济思想都没有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没有列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教科书。再如学术界仅知道张培刚1945年写了《农业与工业化》,为发展经济学做出了贡献,而不知道与张培刚同时代的中国留学生撰写了10余篇发展经济学方面的经济学博士论文。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也要有史料的新发现。本成果主要利用英文、法文及德文文献资料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变迁,绝大多数史料是第一手资料且第一次运用,将填补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2.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本成果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关注。当下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在中国经济和经济学的发展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吸纳现代经济学的成败得失不仅关乎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命运,而且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运。本成果从历史考察入手,追踪民国时期海外留学生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考察其在经济学西学东渐中的成就与不足,可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经济学提供历史借鉴。
理论意义:本研究可以丰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内容,具有学术创新价值。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界缺乏对近代海外留学生群体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海外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成就迄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成果可以深化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向现代经济思想转型的研究,丰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内容,填补学术空白。
3.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既注意比较分析不同国别留学生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贡献,又注意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留学生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作用,还比较分析中外经济思想以说明中国近代留学生对于世界经济思想文明发展的贡献。
多学科综合分析。本学科涉及经济思想、新闻出版、文化教育、中外交流、翻译传播诸方面,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跨学科性质。
实证研究。由于本课题是一项涉及内容非常广泛的开创性研究,许多问题都需要对一手文献资料进行发掘和考证,做到“言之有据”。
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在研究中特别注意整体研究下的个案分析与个案研究基础上的整体分析的紧密结合。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1.主要内容
本成果的内容除“绪论”及“参考文献”外,正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近代留学生经济思想变迁的纵向考察;第二部分按专题研究留学生经济思想特别是留学生经济学博士论文代表作的经济思想。
“绪论”部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研究中国近代留学生经济思想的意义;从群体、专题、个案的维度及文献资料的整理的维度对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经济思想研究文献做了综述;说明了本成果的结构。
第一部分分为2章,按时序从总体上介绍清末留学生经济思想的变迁。
第一章“清末留学生经济思想变迁”分别介绍清末留学欧洲、日本及美国留学生的经济思想。关于留欧学生的经济思想,分别介绍了清代中叶中国留学生高类思、杨德望与法国重农学派学者的接触情况及晚清留欧学生的经济思想;留日学生的经济思想主要从引进大量的经济学名词、翻译大量的日文经济学著作、发表大量开创性的自撰经济学著作及促成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由自由主义向干预主义的早期转向的贡献等方面做了介绍;留美学生的经济思想重点介绍了清末三批庚款生中经济学留学生的经济思想成就及清末经济学博士陈锦涛、陈焕章的博士论文的学术价值与经济思想。
第二章“民国时期留学生经济思想变迁”分民国初年(1912—1926年)、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1938—1949年)三个历史时期介绍留学生的博士论文的经济思想。民国初年留学生经济学博士论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国别和大学看,留学国英语国家经济学博士全部集中在美国,特别是哥伦比亚大学,欧洲大陆则集中在法国和德国,在作为现代经济学重要起源地的英国没有一名中国留学生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从博士论文的内容来看,以应用经济学居多,理论经济学甚少,而应用经济学又以研究中国的财政、金融问题为主;(3)部分论文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如杨汝梅的《无形资产论》的许多观点成为现代会计学的定论。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黄金时期,中国经济学留学教育获得空前的发展,经济学博士论文数量较多,经济学留学运动由日本转向经济学的原产地欧美。这一时期留学生博士论文内容集中在中国货币改革、合作制度、财政改革、农业经济发展等中国经济发展的紧迫问题方面。此外,经济思想史及运输经济学方面的博士论文亦不少,特别是几部经济思想史方面的博士论文水平较高。
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受战争的影响,留学生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人数有所减少,但由于中外经济学学术交流的加深及前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积淀,这一时期留学生经济学博士论文的质量较高。其中,经济学博士论文的一个亮点是出现了张培刚的《农业与工业化》等10余篇发展经济学方面的博士论文,成为发展经济学奠基时代的重要学术文献。此外,刘大中、蒋硕杰、费孝通等的博士论文亦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学学术成就。
第二部分分为10章,按专题介绍留学生代表性博士论文及其他重要学术论著的经济思想。
第一章为“近代留学生与理论经济学研究”,分别介绍樊弘留学剑桥大学期间在英国《经济研究季刊》上发表的《评马克思和凯恩斯的资本蓄积、货币和利息的理论》(1939)一文及哈佛大学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1945)、伊利诺伊大学潘玉璞的博士论文《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形成》(1948)、哈佛大学浦山的博士论文《技术进步与就业》(1949)的经济思想。其中,《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为发展经济学的首创著作,是中国近代留学生取得跻身世纪经济学学术之林的最重要的代表性学术成果之一。
第二章为“近代留学生与财政学研究”。财政学是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研究最集中的领域之一,本章介绍了清朝末年留日学生和留日使节以及哥伦比亚大学马寅初的博士论文《纽约市的财政》(1914)、哥伦比亚大学朱进的博士论文《中国关税问题》(1916)、哥伦比亚大学李权时的博士论文《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中央、省、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研究》(1922)、哥伦比亚大学寿景伟的博士论文《中国的民主政治和财政:财政制度与思想发展研究》(1926)、哈佛大学陈岱孙的博士论文《麻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1926)、巴黎大学尹文敬的博士论文《中国税制》(1929)、伊利诺伊大学朱炳南的博士论文《经济剩余与税收》(1933)、哥伦比亚大学陈友松的博士论文《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1935)、伊利诺伊大学田炯锦的博士论文《英美地方财政的国家监督研究》(1930)、巴黎大学刘炳业的博士论文《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资本税》(1924)和哥伦比亚大学周舜莘的博士论文《资本税》(1945)的经济思想。以上博士论文中,《纽约市的财政》《中国关税问题》《中国的民主政治和财政:财政制度与思想发展研究》受到西方学者的较多关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等著名经济学期刊发表了这三篇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
第三章为“近代留学生与金融理论研究”。金融理论亦是中国近现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研究最集中的领域之一,本章介绍晚清留日学生及驻日使节的金融思想、留美学生章宗元的货币思想及哥伦比亚大学魏文彬的博士论文《中国的货币问题》(1914)、南锡大学梅远谋的博士论文《中国的货币危机——论1935年11月4日的货币政策》(1936)、哥伦比亚大学林维英的博士论文《中国之新货币制度》(1936)、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林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定期存款是货币吗》(1937)、康奈尔大学博士刘大中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中国的外汇问题:一个建议性解决方案》(1941)、伊利诺伊大学胡先进的博士论文《中国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1937—1947)》(1948)的经济思想。其中,林霖的《定期存款是货币吗》一文是中国人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首篇博士论文,第一次全面论证了定期存款属于货币,在世界货币理论发展史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的货币问题》一文亦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美国经济评论》《美国政治与社会学年刊》等刊物发表了该文评论文章。
第四章为“近代留学生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国近代留学生是对中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进行系统研究的最早开拓者。本章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施宗树的博士论文《中国对外贸易》(1919)、哥伦比亚大学潘序伦的博士论文《美国对华贸易史(1784—1923)》(1924)、加利福尼亚大学李卓敏将博士论文理论部分整理成文的《银汇兑下国际贸易理论之研究》(载《经济学季刊》,1939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伍启元的博士论文《国际贸易价格关系理论:一个历史的研究》(1937)及何思源1926年在巴黎完成的《国际经济政策》一书的经济思想。其中,《国际贸易价格关系理论:一个历史的研究》一文被西方学者称为对重商主义价格理论分析的“古典著作”,《银汇兑下国际贸易理论之研究》一文对西方经典的银汇兑理论提出挑战。潘序伦的博士论文《美国对华贸易史(1784—1923)》出版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纽约大学教授精琪(J.W.Jenks)同时作序,高度评价论文的学术贡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威罗贝(W.W.Willoughby)1920年在《美国国际法杂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西奥多·麦克林(Theodore Macklin)1920年在《国际关系杂志》上发表了哥伦比亚大学施宗树1919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对外贸易》的评论文章。
第五章为“近代留学生与农业经济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政府和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领域。受此影响,中国在欧美的留学生选择农业经济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的也不少,内容涉及农业规划、土地税、农村金融、租佃关系、农民生活、粮食问题、水利建设、农业合作以及国外农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有些论文达到了很高的研究水准。本章介绍哥伦比亚大学黄汉樑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地租》(1918)、伊利诺伊大学李庆麐的博士论文《伊利诺伊的农业抵押贷款与农业土地转移关系(1910—1932)》(1933)、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费孝通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1938)、哈佛大学硕士巫宝三在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期间完成的论文《农业与经济变动》(1941)及伊利诺伊大学孟庆彭的博士论文《中国农业进步研究:要素分析》(1949)的经济思想。1920年,温斯顿(A.P.Winston)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黄汉樑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地租》的评论文章。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第六章为“近代留学生与工商管理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工商组织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古代轻视商业与商学的情况,西方的工商管理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民国时期留学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也开始关注工商管理问题。本章介绍西方科学管理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与发展及留日学生谢霖、孟森留日期间合著的《银行学簿记》(1907)、密歇根大学杨汝梅的博士论文《无形资产论》(1926)、里昂大学曾同春的博士论文《中国丝业》(1929)、宾夕法尼亚大学吴绍曾的博士论文《铁路价值与合理回报:美国铁路合理回报基础、费率及相关问题研究》(1930)、伊利诺伊大学周贻囷的博士论文《收益费用的会计理论》(1943)的经济思想。其中,《无形资产论》全面论述了无形资产的性质及其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西方著名会计学家在《会计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该文的评论文章。《收益费用的会计理论》一文是国际上最早的会计学博士论文之一。《铁路价值与合理回报:美国铁路合理回报基础、费率及相关问题研究》出版时,国际运输学泰斗爱默里·R·约翰逊教授亲自为该书撰写导论,介绍该博士论文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第七章为“近代留学生与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萌芽于20世纪初,初步成熟于20世纪20—30年代。海外留学生无论是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萌芽期还是成熟期都撰写了杰出的经济思想史方面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外国经济思想史及中外经济思想史比较研究三个方面都做出了非凡的学术贡献。本章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1911)、哥伦比亚大学段茂澜的博士论文《作为古典经济学家的西斯蒙第》(1928)、纽约大学袁贤能的博士论文《道家及相关哲学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影响》(1929)、哥伦比亚大学赵迺抟的博士论文《理查·琼斯:一位早期英国制度经济学家》(1930)及第戎大学李肇义的博士论文《中国公元前3世纪的主流经济思想及其对重农学说的影响》(1936)的经济思想。其中,《孔门理财学》被哥伦比亚大学列为法政专业的重要参考文献,西方著名学者凯恩斯、罗斯等在《美国经济评论》《经济学杂志》《历史评论》等刊物发表了该文的评论文章。《理查·琼斯:一位早期英国制度经济学家》是琼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被美国《社会科学大百科全书》列为研究琼斯的第一部参考书。英国剑桥大学的讲师莫里斯·多布1929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贝特曼1929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法国学者贝勒吉利亚1928年在意大利《经济学家统计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段茂澜博士论文《作为古典经济学家的西斯蒙第》的评论文章。李肇义的《中国公元前3世纪的主流经济思想及其对重农学说的影响》第一次从中学西渐的角度研究经济思想史,开拓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分析史》中将其列为了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三本参考书之一。
第八章为“近代留学生与经济史研究”。经济史特别是中国经济史是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重点选择的学术领域,许多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博士论文中也大量罗列中国经济史的内容。其原因一方面是留学生中不少具有良好的国学基础,经济史是他们比较熟悉的领域;另一方面是外国导师对于中国经济史不熟悉,博士论文容易通过。本章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李美步的博士论文《中国经济史:关于农业》(1921)、哥伦比亚大学冀朝鼎的博士论文《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1936)、日本留学生吴兆莘留日期间所著的《中国税制史》(1937)、哈佛大学陈振汉的博士论文《美国棉纺织工业的区位,1880—1910》(1940)的经济思想。其中《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引起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1939年被译成日文出版。德裔美国历史学家汉学家卡尔·魏特夫1936年在《太平洋事务》、英国著名地质学家汉学家巴伯1936年在《国际事务》、荷兰汉学家莱顿大学教授戴闻达1937年在《美国历史评论》、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康德利夫1937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美国罗格斯州立大学西德尼·克莱恩1964年在《亚洲研究季刊》、Edilberto de Jesus 1966年在《菲律宾研究》上发表了冀朝鼎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
第九章为“近代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近代的早期传播”。近代留学生不仅在早期传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方面居功至伟,而且在早期传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也贡献良多。本章分西线(欧洲、美国)、东线(日本)及北线(苏俄)分别介绍留学生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
第十章为“近代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经济知识体系的转型”。与西方近代知识体系是由西方社会文化历史自然发生出来的诱致性变迁方式不同,中国近代知识体系的变迁路径是一种典型的移植性变迁,是中外冲突融合的产物,是由外部世界移植到本土的产物,是中国一步步被拖入世界体系的结果。作为近代学术思想体系的一个分支的经济学在清朝末年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转型的历程。本章在全面分析留学生与中国近代经济知识体系转型的作用的基础上以economy和economics的早期汉译为例深入分析了留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经济知识体系转型的作用。
2.重要观点
在中华传统经济思想文明与西方近代经济思想文明的早期碰撞与交融中,近代留学生一直引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潮流,起了关键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中国经济学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20世纪初年留日学生充当了传播西方经济学的主力;民国以后留学欧美学习经济学的学生开始增多并取代留日学生成为传播西方经济学的主力。
近代海外留学生一方面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促进经济学的中国化、本土化,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寻求答案;另一方面敏锐把握经济学发展的时代脉络,勇于理论创新,有些经济学学术成果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
近代海外留学生的经济学研究以应用经济学为主,特别关注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尤其是财政金融问题的研究。
三、成果的学术创新、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1.学术创新
本成果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中国近代留学生经济思想虽然在以往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论著中偶有涉及,特别是个别近代留学生经济思想有个案研究,但由于没有利用第一手外文资料,有关研究成果大多语焉不详,甚至存在错误。
本成果大量运用了从欧美各国收集到的中外学术界大多很少运用的第一手的英文、德文、法文文献资料,论述了大量前人从未系统研究的学术课题,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比如笔者考证了中国近代第一位经济学博士、第一位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学术论文的留学生、第一位会计学博士等等。本成果还通过查阅当时英美著名的经济学刊物发表的对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多角度评析留学生博士论文,拓展了研究中国近代留学生经济思想的新视野。
以往学术界包括中国经济思想史领域的著名学者如胡寄窗教授都认为,中国近代留学生经济学博士论文没有多少理论上的创见,不值得纳入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论述之中。本成果从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全面阐述了中国近代经济学留学生博士论文的学术成就,认为许多成果不仅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些成果对于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亦做出了贡献。
比如在货币理论方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崛起,货币政策成为国家干预的主要手段,要实行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的定义及货币供应量的确定,当时国际学术界对此进行了理论争鸣,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是定期存款不是货币,中国当年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士林霖193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第27卷第1期上破天荒地发表两篇论文,全面阐述了定期存款是货币的观点,他的这一结论后来成为货币理论的定论。1940年代留学英国的蒋硕杰博士在留学期间对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提出质疑,他在英国的《经济学刊》上发表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会计理论方面,杨汝梅192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无形资产论》详细分析、归纳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关于无形资产的各种见解,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无形资产的性质,提出了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当时西方学术界尚无定论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受到西方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以至在美国会计学界享有盛誉的《会计师手册》在1933年出版第2版时,关于无形资产部分全面接受了杨汝梅的观点而重新改写。
在经济思想史方面,赵迺抟教授研究琼斯经济思想的博士论文《理查·琼斯:一位早期英国制度经济学家》在当时国际上是研究琼斯经济思想最全面的学术成果,比马克思研究琼斯所运用的材料都丰富,而且在研究的深度上超越前人,成为琼斯经济思想研究的力作,被国际上有名的《社会科学大百科全书》列为研究琼斯的第一部参考书。
在发展经济学方面,中国学术界一般都肯定了张培刚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的贡献,但对于与张培刚同时代的中国留学生在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贡献知之甚少,本成果全面分析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留学生博士论文中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博士论文的成就,说明在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时代中国留学生群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至于中国近代留学生在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向近代经济思想转型方面的贡献更是比比皆是,本成果所涉及的内容大多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
学术研究的最重要使命是创新,本成果不仅在研究的领域上拓展了新的学术空间,而且在资料的收集上竭尽全力,运用了大量前人未曾利用的资料,从而保证了研究的原创性。
2.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成果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其主要价值在于推动本学科研究的深入。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产生一百多年来,学者研究本学科基本上是利用中文经济思想文献,外文经济思想文献资料少有运用,本成果的研究将极大地丰富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史料,扩展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视野。这一工作的新进展,在一定意义上将改写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特别是学术思想史。
经济学的中国化、本土化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使命,中国近代留学生怀抱救国救民之志求学西方,他们既理解中国,又了解西方,运用西方经济理论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试图创建“中国经济学”,他们是经济学中国化、本土化的先驱,系统研究他们的经济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经济学界坚持经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开创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经济学,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