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儒学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8.礼,时为大

【原文】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

——《礼记·礼器》

【译文】

礼所考虑的原则以适时为大,顺、体、宜、称依次为序。

【解读】

什么是“时”?按照汉代经学家郑玄的注解,即指受天命之时。“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这是说,顺守之尧舜禹,和逆取之汤武,他们受命改制,虽然方式不同,但同样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当然,“时”并非仅指客观的时代特点,而且包括根据时代特点而作出行为选择的主体决断,是实践性的。何为“顺”?“伦之言顺也”,即符合伦常之理叫“顺”,伦常是人伦生活中相对稳定的规范。何为“体”?“体,天地人之别体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社稷山川为地之别体,神乃天之别体,鬼为人之别体,三者之祭,其地位次于天地宗庙,所以又次于顺。何为“宜”?“义之言宜,人道之宜也”,“义”就是适时、合宜。“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丧礼和祭礼使用什么物品,接待宾客以什么礼数,都要合情合理,适当得宜。何为“称”?祭祀用物和祭祀规模应当相符,礼仪用物要和爵位身份相称,就是所谓的“称”。于此可见,所谓“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是将顺天应人的改制活动看成是首要的,一般条件下的五伦居次要地位,社稷、山川、鬼神等不同于人事之祭处于又其次的地位,而人们在丧祭中使用什么物品和接待不同宾客以什么方式等合宜、适宜的原则是再其次的。最后,才是祭祀的差异和身份差等的相称。这说明,通常的差等虽渗透在礼仪的方方面面,但就其重要性而言,则是相对次要的。将“时”视为礼的最高原则,甚至居于通常情况下的五伦之上,无疑反映了礼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其实践性不仅是说礼乃常人所必须践履的行为规范,而且是随着时代特征的不同服从实践需要而改变的。

中国传统礼仪是一个涵盖了制度层面和个人修养层面的复杂体系。但近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生活礼仪有的被继承下来,有的出现了变化,有的已被完全抛弃,我们处在“旧礼已破,新礼未成”的年代。《礼记·礼运》云:“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当务之急是如何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礼仪建设,重构“现代中国礼仪”。 借鉴古礼的合理内核,在形式上加以创新,就可以使传统的礼仪文化得到合理的传承。天安门升旗礼,以礼、乐结合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礼仪,受到广泛的欢迎,值得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