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儒学在古代世界的影响
儒学成为传统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由于中国在古代世界的超级大国地位,而获得了世界性影响,毫不夸张地说,整个东亚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都与儒学密切相关。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事实上看,儒家文化在东亚社会现代化实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道义学理、制度文物和礼仪风俗。道义学理指的是儒家根本之道所蕴涵的意义以及儒家之学的基本理论,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基础。制度文物是指在儒家理念指导下建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包括体现社会等级划分的法律制度、官僚制度、管理制度、教育制度等等,以及受儒家理念指导或影响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如散文、诗词、戏曲、小说、绘画、雕刻、建筑等等。这些制度文物构成了儒家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礼仪风俗是指在儒家理念影响下形成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化制度(礼仪制度)和民间习俗。特别是民间习俗,或许是儒家文化中最顽强、最有生命力的东西了。
在走向现代化的东亚社会中,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因此构成传统儒家文化内容之一的“制度文物”已被淘汰了很大部分。但构成传统儒家文化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并未随着社会现代化而消失,而是在各个方面继续起作用,特别是在观念形态领域里更是这样。这种作用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在价值观方面,儒家一向提倡“群学”和“天下为公”,把社会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在长期的历史熏陶下,东方民族中确实形成了社会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这对战后日本社会的重建、日本现代企业的发展以及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现代化起了积极的作用。而在中国,这种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经过社会主义公德的洗礼之后,就更加成为全民的普遍价值观为人们所接受,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在道德观方面,传统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本体说及其义、礼、和、敬、孝、悌、忠、信等道德观念,已深深扎根在东方民族的道德心灵中。儒家的仁爱观念在培养现代人的道德自觉、维护人格尊严、体现人生价值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在东亚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的忠信观念已转化发展成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和信守道义、信守承诺、信守合约之类的新道德。这些从旧道德转化而来、被充实了时代新内容的道德观念在东亚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有其积极的作用。
在伦理观方面,传统儒家以君、父为中心的纲常伦理学说及其影响下的专制观念、家长制作风,在现代东方社会中确实还有程度不等的存在,它对于现代化起着消极阻碍作用,是应当加以批判和淘汰的。然而,儒家伦理观中不仅仅是这些东西,其中某些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与家庭成员关系的观念(如孝、慈、敬、爱等)在以家庭为基础的东方社会中仍然有积极作用,它是保持家庭和睦、人际友爱、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礼仪风俗方面,现代东亚社会也深深打上了儒家文化的烙印。中国向称礼仪之邦,至今仍然保存着许多古代流传下来的礼仪制度和民间风俗,其中有不少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如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反映了儒家爱国、敬长的优秀传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与东亚邻国与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值得继承与弘扬。韩国将“端午祭”申请为联合国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正反映了儒家文化对韩国的深远影响,中国人大可不必大惊小怪或痛心疾首。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东亚现代化模式”,此模式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启示主要有三点:
第一,建立有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和科学管理的经验。第二,严格的法治是实现政治稳定、经济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在政治民主化方面相差很大,但它们却有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这是其社会具有活力的重要保障。第三,儒家道德人文精神在东亚社会现代化中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在文化传统上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在东亚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儒家文化中那些强调君臣、父子、夫妇依附和服从的伦理观念和礼仪制度是需要批判甚至淘汰的,但这些外在的伦理关系并非儒学的本质。儒学的本质是以“仁”为核心价值的道德人文主义,这在培养东亚公民仁爱互助、集体主义、爱国爱家、刚健有为的精神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