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儒学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一道五德: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之我见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儒家“三纲五常”价值观在中国受到“彻底批判”,从西学引进的“民主与科学”价值观成为时尚新潮流。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至1979年,中国崇尚的是“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价值观。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儒家的价值观念重新受到民众的反省、尊重与接纳。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和推广儒学核心价值观是个相当紧迫的问题。

我们认为,“仁”是儒学价值观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是儒家的根本之道。“仁”是具有情感性、普遍性、族群本位性并可以付诸实践的儒家核心范畴。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即指“仁”是内在于人的心理自觉而外化为人的道德行为。“仁”的内涵既丰富又历久弥新:第一,指有“亲亲”、“孝悌”等基于血缘亲情的家庭道德情感;第二,指立足于人性之善而产生的“泛爱众而亲仁”的社会道德情感,又是一种具体的做人原则和治国之道;第三,指实践仁道的人。“仁者,人也”,所谓“仁者”,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所在。实质上,“仁”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强调人的道德自觉,由此发展出从民本走向民主的道德人文精神。

“义、礼、信、和、敬”是当代儒家最应提倡的五常大德,是仁的体现。“义”本义指合宜,即合于仁的行为,是“仁”的外延与扩充,是介乎仁与礼之间的道德原则。“义者宜也”,基本含义就是追求合理、适时、正义、公正、公平。“礼”首先是德性原则,它是内在仁心、善性的外在表现,所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同时,它还是规范人际关系、区分社会等级差别的准则与制度。《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 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还有敬、让、忠等多重含义。“信”指的是诚信,“诚”指的是真实无妄,“信”就是守这个“诚”,强调的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和信守礼法的精神。“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立国之本。“和”即中和之道,强调的是不走极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共生、共荣。“执其两端,用其中于道”,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思想方法与工作作风。《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等,都以“和”为大德。“敬”源于仁、合于礼,是一种行为态度,其内涵极其丰富:一指敬天,即敬畏天道,尊重客观,追求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和谐局面。二指敬人,包括敬祖、敬师、敬友。敬祖即敬畏祖宗,孝敬长辈。孔子曾说人与犬马之“养”的不同在于人怀“敬”,才是真正的“孝”。敬师者必重文德,好学深思,而敬友者重视人际和谐,团结互助。三指敬事、敬业,就是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兢兢业业做事,从而建立事功业绩。

概言之,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仁”为根本之道、以“义、礼、信、和、敬”为五常大德的“一道五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