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颜色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来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来的是思想的本质。”在叔本华看来,相对于有声的语言而言,“正颜色”这一无声的语言是一座更加重要的沟通桥梁。
1.色思温
孔子强调“色思温”(《论语·季氏》),认为君子的脸色一定要温和。在企业管理中,“色思温”对上应该表现得敬而不谄,这样,才容易获得上司的赏识;对下应该表现得温文尔雅,这样,才可以获得稳固的群众基础;而面对顾客,则应该表现得和颜悦色,这样,才可以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色思温”在人际交往中极其重要的价值。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大力士侍奉齐景公,以有勇气和力量与老虎搏斗而闻名,自认为功劳大,没有将丞相晏婴放在眼里,对他极为不敬。晏婴非常生气,对齐景公说: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制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齐景公被晏婴说服,但担心这三人力气太大,与他们硬拼恐怕不行,欲暗中派人刺杀,又恐怕刺杀不成。于是,晏婴请求齐景公将两只鲜桃赏赐给他们,人多桃子少,三人论功劳吃桃,以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公孙接、田开疆在一番表述之后,认为自己功劳大,各自拿走了一只桃子。等古冶子表功之后,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如他,却先将桃子拿走了,羞愧难当,于是举剑自刎。古冶子看到他们自杀之后,心里觉得非常内疚,也举剑自刎。(注: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在《晏子春秋》中,“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戏剧性。这个故事的起因非常简单,那就是:三位大力士太自以为是,对上不敬。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在极度的顺境之中,也很容易滋生出类似的情绪,虽然最终的结局不会像三位大力士那么悲惨,但很容易阻碍自己的事业进一步发展。
如果说面对上司,内心很容易生出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做到“色思温”还不那么难的话,那么,面对下属,内心会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优越感,做到“色思温”则要难得多。但问题在于,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要想经营管理好一个企业,很大程度上在于经营好人心,如果员工的心散了,企业的凝聚力就会大幅下降,竞争力也就弱了。事实上,由于员工的努力程度在许多方面是很难考核的,因此,员工出于对企业管理者的认同而形成的内心自我约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情感的交往是一种交互的过程,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认同感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给他们留下的良好的印象。
在市场营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250定律”,揭示了“色思温”对顾客服务的价值。这一定律是美国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Joe Girard)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他认为,每一位顾客大概都有250位亲朋好友,如果你获得了一位顾客的好感,就可能赢得250个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位顾客,就可能失去250位潜在的顾客。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可以选择微笑。提供人性化的体验、亲情式的关怀,是许多优秀的企业拓展市场的锐利武器。据统计,日本企业的售货员或服务员平均每年向顾客鞠躬多达5万次。
2.令色鲜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孔子的这一价值判断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话说得很动听,脸色显得很友善,但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又怎能称得上仁义呢?所以,“正颜色”不仅关注“颜色”的表象,而且关注“颜色”的实质,也就是说,这种“颜色”并不是伪装出来的。
谄媚就属于“令色”之类,谄媚之人面对位高权重之人,唯唯诺诺,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可否认,尊重上司是人之常情,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但如果摆出一副“哈巴狗”似的模样,摇尾乞怜,就只会让人瞧不起。“贫而无谄”(《论语·学而》)实属不易。
苟笑也是一种典型的“令色”。所谓苟笑,即强装笑颜。笑容本是人喜悦之情的自然流露,但如果皮笑肉不笑,就很难赢得别人的真情。对于许多企业而言,强调微笑服务固然重要,但如果对一线服务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未能使他们真正树立对顾客的服务意识,那么他们生硬的笑容必然会令人生厌。
在一些情形下,“令色”未必是为了讨好权贵之人,也可能是为了自欺欺人、自抬身价。有些人底气不足,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拿腔拿调,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满脸虚伪之色;有些人自惭形秽,只好将自己封闭起来,冷若冰霜,满脸冷漠之色。
如此看来,要“正颜色”,首先要正心。完善的顾客服务需要员工拥有发自肺腑的同心感与亲和力,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需要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日本九州有一家很有名的糕点店,生意非常红火。有一天,店里走进一个乞丐,要买一个豆馅馒头。服务员收下钱之后,正准备将馒头递给他,被老板叫住:“等一等,让我亲手交给他。”老板亲自将馒头送到乞丐的手里,并深深地朝他鞠了一个躬。服务员大为不解,在乞丐走后问老板:“平时来任何顾客,都是由我们服务,为什么您今天要亲自服务呢?”老板回答道:“平常来的顾客既有身份,又有钱,他们光临我们的商店,没有什么可稀罕的。今天的这位顾客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掏出身上仅有的一点点钱来光顾我们的商店,可见对我们的信任,所以,应该让他受到特殊的礼遇。”
3.切忌德色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爱新觉罗·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一诗中这样写道。敦诚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与其兄敦敏和曹雪芹素有往来。黄叶村位于北京西山脚下,晚年的曹雪芹就在此地生活、著书。这句诗的大意是:与其面对残杯冷炙,看别人有恩于你的脸色,不如在黄叶村著书立说。
所谓德色,是指自以为对别人有恩而流露出来的神情。与人为善,给人帮忙,自然是好事情。但如果帮忙之后,整天将居功自傲、盛气凌人的表情写在脸上,或者逢人便说、恨不得天下人人皆知,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
对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在资源占有上显然处于一种不对称状态。处于上位的管理者,在掌握资源方面无疑比下属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上司关照下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上司与下属之间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上司对下属另眼相看,下属对上司感激有加,那么既有助于融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又有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提高下属的工作效率。遗憾的是,许多管理者喜欢将自己对下属的特殊关照时时刻刻表露在脸上,挂在嘴边,让人看得眼睛生厌,听得耳朵起茧,做了好事反而招致下属的不满,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企业中的管理者地位越显赫,越需要有清醒的认识,提醒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权力的不对称引发过多的“德色”,会惹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地位,或者导致优秀的下属弃你而去。可见,“正颜色”应成为企业管理者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一种胸怀和豁达,是企业管理者内在修养在脸部表情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宁静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