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愤忘食
孔子所倡导的“发愤忘食”的勤奋精神是基于时间这一稀缺资源而作出的系统思考和合理反应。珍惜时间是企业家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1.逝者如斯
孔子曾经以奔流不息的河水做比喻,对匆匆流逝的时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感慨,指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德国诗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对孔子关于时间的这一比喻非常推崇,在《孔夫子的箴言》一诗中写道:“不要把飞逝的现在当作友人,不要把静止的过去当作仇人。”正因为时间一去不回头,席勒勉励人们要珍惜现在,而过去的已经过去,后悔、留恋都毫无意义了,但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时间是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除非严加管理,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注: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5页,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与一位60岁的亿万富翁相比,一位30岁的新的创业者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年轻,换句话说,他可以用30年的青春作为资本,去博取更多的财富。但遗憾的是,许多企业领导者在审视企业的资源时,往往会对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细加思量,却任由自己的时间资源在不经意之中被挥霍掉。
孔子的一个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批评他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烂木头无法雕琢,烂墙怎么粉刷也粉刷不好。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对友人描述自己的写作生涯时说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归田录》卷二)。原来,这位大文豪抓紧“马上、枕上、厕上”的零碎时间构思,一旦铺开纸笔就能够做到思如泉涌,文章一气呵成,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
无独有偶。加拿大著名医学家、北美现代医学教育的开拓者、发展者奥斯勒(William Osler)年轻时工作繁忙,为了挤出时间来读书,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不管忙到多晚,睡觉之前必须读15分钟的书。他曾经计算过,按照一般人的阅读速度,一分钟大约可以阅读300字,15分钟便能阅读4 500字,一年可阅读160多万字。若以一本书8万字计算,一年大约可以读完20本书。奥斯勒睡觉之前读书15分钟的习惯一直坚持了半个世纪之久,不仅使他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而且使他成为一名文学研究家。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对于管理者来说,珍惜时间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应该想方设法挖掘时间的潜在价值。有效地管理时间是一切管理工作的根本,一个不懂得管理时间的人,不可能成为高效的管理者。从企业“一把手”的时间管理水平,可以清晰地管窥出一家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由于时间作为一种特殊资源的不易衡量性,高层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对时间的利用进行更多的思考。事实上,高层管理者提高时间管理的艺术水平不仅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日程表,而且有利于改进整个企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有时,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改变可能大幅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和决策的可靠性。
2.言必及义
值得一提的是,会不会管理时间,并不是单纯地看一个人的工作是否满负荷,也不是以一个人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作为衡量标准。有许多管理者每天从早忙到晚,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外,还不时地加班加点。在一些企业中,似乎忙碌已成为永恒的主题,快节奏已成为不变的风景线。然而,高投入并不一定带来高回报,高效率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益。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成为时间的主人,而不是时间的奴隶呢?这就需要管理者树立起明确的目标导向。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对于孔子来说,很少谈论利益,这与他提倡天命、仁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曾经批评某些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如果整天聚集在一起,不谈论仁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这些人要想“成仁”是很难的。可见,孔子的“发愤忘食”就源于其树立了鲜明的目标导向,一切以“成仁”为最终目标。他之所以周游列国,到处开坛讲学,就是希望以自己的行动实践毕生的追求。
目标应成为时间管理的起点。在时间管理上,许多企业管理者将紧急与重要混为一谈,在大多数情况下,想当然地将紧急任务视为重要任务。在他们的日程安排中,排满了各种紧急任务,要求他们立即采取行动,为此,他们每天都像“救火队长”一样,一刻也不得闲。但事实上,紧急未必等于重要,管理者如果因此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将没有精力去考虑重要的事情,从而预见不到因为重要的事情被搁置而带来的更加严重的后果。本质上而言,这是管理者目标导向性不强的表现,至少是管理者缺乏持续不变的目标的表现。
因此,前进的方向比前进的速度更重要,只有明确了目标,并始终以这一目标为导向,才可能真正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明确的目标是对任务进行轻、重、缓、急排序的关键。那些与目标的实现相关性很强、对目标的实现影响非常大的任务,构成管理者的重要任务;而那些与目标的实现相关性不强、对目标的实现影响甚微的任务,构成管理者的次要任务。如图4—1所示,管理者安排任务的优先次序应该为:重要且紧迫的任务(象限Ⅰ)、重要但不紧迫的任务(象限Ⅱ)、不重要但紧迫的任务(象限Ⅳ)、不重要且不紧迫的任务(象限Ⅲ)。然而,遗憾的是,许多管理者往往把象限Ⅱ和象限Ⅲ的任务的优先次序弄反了。
3.读书不二
曾任清朝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用“勤”、“恒”两字不断地劝勉自己、教育子侄,直到去世前一天仍手不释卷。关于治学,曾国藩提出了“读书不二”法则,指出“一书未完,不看他书”(《曾国藩文集·课程十二条》)。
曾国藩之所以提出“读书不二”法则,是因为他认识到:在读书的时候,如果不断变换书籍,会分散一个人的注意力。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在开展某项工作的过程中,如果老是被别的事情打断,也会产生相应的转移成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继续该项工作之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进度,调整自己的注意力,以便重新进入角色,继续工作下去。而且工作性质越复杂,花费在这方面的时间就越多,这一成本也就越高。国外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转移成本可能使一个企业的效率降低20%~40%。
法布尔(Jean-Henri Fabre)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科普专家。有位年轻人在事业上非常努力,却收效甚微,为此他非常苦恼,找法布尔倾诉。法布尔对这个年轻人充满同情,又对他不知疲倦的努力颇为赞许:“看来你是一个希望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年轻人说:“是啊!我爱文学,也爱科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也有很大的兴趣。”法布尔看到了年轻人苦恼的症结,微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凸透镜,当凸透镜的光集中到纸上一个点的时候,那张纸很快就被点燃了。此时,法布尔对着迷惘的年轻人说道:“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点,就像透镜一样。”
同样,管理的高效来源于管理者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的专注。这就意味着,在某一时期内,管理者的目标应该尽可能纯粹一些,如果什么事情都介入,效果自然不会好。在日常工作中,设法安排出不受外界干扰、相对集中的工作时间,是降低时间使用的转换成本的有效途径。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安排秘书对电话进行筛选、过滤,将不期而至的来访者拒之门外,或者找一个暂时不为人知的工作场所,是非常时期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