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品新
(一)关注点
刘品新证据学是法学研究的应用性学科,关注科学证据的研究是该学科的历史使命。本人的研究主要是致力于证据学同信息科学的交叉研究,剖析电子证据、电子取证对证据学的深远影响;同时,以此为支点,拓展整个法学同信息科学的协同创新,持续向网络安全法、侦查信息化、司法信息化、刑事错案预防、食品安全治理等领域拓展,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二)主要学术观点
1.电子证据的出现不是简单地增加了一种证据形式,而是所有传统证据形式的信息化转型,既包括传统证据的电子化,也包括全新证据的出现。关注和解决电子证据引发的真实性问题、原件问题、合法性问题、证明力问题等,需要将传统的证据规则拓展至虚拟空间,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本人相继提出了“电子证据合理定位观”“两分法真伪观”“基于拟制原件说、功能等统法等的电子证据原件理论”“基于司法经验的虚拟空间证据体系理论”等观点,获得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并被部分吸收进吸收进入立法、司法解释和部门规章中。
2.侦查信息化主要包括数据库侦查与电子取证两种模式,两者并行不悖,后者是更为可行的选择。电子取证就是将侦查的方向转为案件过程中形成或涉及的电脑、手机、存储介质和网络等虚拟空间,进行电子画像、重建虚拟空间案件事实、揭示嫌疑人的谎言、揭示嫌疑人特定时期的行为以及提升审讯的科学化程度等。本人适时提出了电子取证模型、虚拟现场取证机制、信息化侦查突破模式、现场快速检验方法等,这成为指导和推动一些司法机关的智力支持。许多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登门接受培训,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共建合作。
3.网络时代刑事司法领域发生的变革,涵盖刑事司法理念与立案、侦查、公诉、审判、执行、证据等制度的方方面面,表现形式也异彩纷呈,在不同国家还有着不同的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变革的表现是刑事司法的科学化,核心是刑事司法的信息化,终极目的则是刑事司法的透明化。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应该顺应这一规律,学会数字化生存。
(三)代表性成果
1.《中国电子证据立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专著,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届全国信息化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本书的原创性观点有七:(1)在立法成果上,草拟了一份切合我国司法实践的“中国电子证据立法建议稿”,其中包括条文建议、形式建议与参考立法例等翔实资料;(2)在立法方向上,提出了我国电子证据立法的体系、重点与思路;(3)在电子证据的概念方面,提出了“电子证据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与“信息世界的‘证据之王’”两个全新论断;(4)在电子证据的定位方面,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电子证据七分法”,并建议今后立法将电子证据独立,同时取消视听资料这一证据形式;(5)在电子证据的可采性方面,建议重建电子证据的关联性标准、合法性标准与真实性标准;(6)在电子证据的证明力方面,建议确立综合审查电子证据的可靠性、完整性与充分性的规则;(7)在电子证据的原件判断方面,建议承认“拟制原件说”,赋予满足既定条件的各种电子证据以原件的地位。
2.《电子取证的法律规制》,载《法学家》2010年第6期,论文。电子取证是当前各国司法舞台上的一个新事物,堪称证据调查领域中正在孕育的一场革命。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本文从电子取证的基本含义切入,采取交叉研究的方法,指出我国的电子取证实务应当遵循一个抽象的司法程序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我国的电子取证在规制方式、规制原则与规制内容等方面遭遇的法律挑战,并逐一深入地论证了亟待采取的法律因应措施。
3.“Trial on the Electronic Evidence: Chinas Rules on Electronic Evidence”,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2012(7),论文。依靠电子证据定案是人类司法实践中的一道超级难题。本文从一个典型案例切入,探讨了有关电子证据定案的两种基本观念,阐述了电子证据定案必须走司法证明的道路,并适当参考科学证明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文章转入对电子证据定案模式和机制的论证,并结合我国传统证据法理论与史学证明知识,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虚拟空间证据体系为核心内容的电子证据体系学说。最后,文章还专门针对数字阿里白的疑难实务问题,运用前述学说给出了应对之策。
4.《论电子证据的原件理论》,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5期,论文。电子证据的原件问题是当代各国证据法的一大挑战。本文梳理了我国学术界从电子证据的“原始载体说”到“原件废止说”的争论,比较了国外关于电子证据原件的“功能等同法”“拟制原件说”“混合标准说”“复式原件说”以及“结合打印说”等前沿理论,在此基础上转入对中国式理论构建的思考。文章提出,目前我国的电子证据属于混杂的体系,相应地电子证据原件规则也应当是分门别类,即推行一套多层次的理论体系。
5.《网络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专著式教材。本教材以21世纪法学的新兴领域——网络法学为主题,在网络空间里探索和解决新的法律问题,使老学问焕发新青春。本教材关注对网络法学独立性、体系、原则等基础问题的探讨,也在努力构建以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法、电子政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犯罪的刑法制度以及网络空间的管辖制度、证据制度、法律适用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法学架构。本教材以“专著式”为写作风格,奉献给读者许多个性化的思考。这是网络法教材建设中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