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方法是什么?如何理解方法体系?
一、方法是沟通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
所谓方法,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就是连接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它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为了实现作为主体与客体即客观世界之间的对话,所借助的能够表达自己主观意愿的,特别是能够传导主体能力的方式、步骤、路径、手段等的“综合体”。在英语中,Way(方法)有道路、方式、手段等几种意思,汉语中的方法、路(径)方式也经常是通用的,如人们常说的“多一种方法就多一条路”。方法作为一个综合体是一个体系,是指人们在做事过程中的“一连串”具有内在联系因而相互关联的行为方式及其所借助的装置和工具。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这个综合体或(方法)体系是连接在“人与世界”的“信道和通道”。前者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对话”,后者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变化”。
从历史的视角看,方法是随着人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例如,从渔叉、渔网到捕鱼船,从耒、锄到中耕机,所有方法都是与时俱变的。在这个意义上,方法可分为古代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传统方法一般是从劳动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如中国古贤墨子所说:“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圆与不圆也,曰:‘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故圆与不圆,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圆法明也。匠人亦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故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现代科学方法本质上却是科学规律的应用,其中,简单方法是简单规律的应用,复杂方法就是复杂规律的应用或者多个简单规律的复杂应用。
从现代角度看,或者从“后现代”或“后资本主义”的角度看,无论是“人”还是“世界”都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因此,连接“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桥梁体系”或“桥梁系统”(同样是“综合体”)。这个桥梁体系或桥梁系统是由(若干)构成要素、(若干要素之间的关联机制及其)相互作用、(若干作为关联机制的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和顺序、(子系统相互作用的)时间长短、(子系统相互作用实现关联的)程度标准五个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耦合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方法体系是具有现代科学含量的一系列技术装备或技术手段并通过特定工程过程或工艺过程来表现的复杂系统。
二、方法体系是人的综合能力系统的延伸
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上看,“人”不仅是具有能动性的,而且是具有主动性的,这就决定了“方法作为沟通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是由人来“设计”和“建造”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方法(体系)”理解为“人的能力”体系的延伸。人的能力体系是个极其复杂的体系,一般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能力(主体看客体)、思维能力(主体自身的思想、思考)、操作能力(主体改变客体)。与之相适应,作为人的能力体系延伸的方法体系,也可以分为认识方法(主体如何看)、思维方法(主体如何思想和思考)、操作方法(主体如何实现自身设计以改变客体)。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方法体系是人的能力体系,或者说方法体系是衡量人的能力体系的指标体系。
从分类的角度看,现代方法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或者作为一个源于人的能力体系的“外延向量(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与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人类客体(尤其是思维客体)、管理客体等相关又有所不同的(门类)方法体系。其中,与自然客体相关的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方法体系,与社会客体相关的有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艺术(学)、宗教(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方法体系,与人类客体相关的有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考古(学)、人类史(学)等人文科学方法体系。当然,像所有分类都是相对的一样,方法的分类也是相对的。
从操作角度看,每一种方法体系都是由人的主观目的和被作用的客观对象决定的。例如,渔人捉鱼决定他要用渔叉或渔网,农人种庄稼决定他要用耒或锄。在这个意义上,人“做什么”决定人“如何做”;做什么(包括为何而做)取决于人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和“需求”。这是因为作为主体的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客体世界中只是一个“点”或只能活动于一个具体的“点”;这个“立足点”(位置)是其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初始点(位置)”;其“需求”就是其“目标点(位置)”或“目的地(位置)”;而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其能力体系发挥作用的空间,或者说就是其方法体系的用武之地。在这里,位置就是“立场”,位置与位置之间的空间联系就是借助“方法”打开的“视域”。
三、方法体系是实现人的主观目的的手段
从实践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人要想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都会考虑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或手段。这就是说,方法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世界上绝没有千篇一律的方法,也不存在着关于方法的统一规定,“杀鸡焉用宰牛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强调这一点非常重要,著者以为这应该是我们后面讨论方法论时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观点。因为“人”尤其是“个人”总是处在特殊环境中,所面临的客观世界也总是特定环境中的客体;退一步说,即便是相同环境中的人,面对相同的对象,也会因为每一个人的主观诉求、主观需求、主观目的不一样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所以,方法体系,尤其是个人方法体系,总是特殊的、具有个性的。那种脱离人的立场、需求强调方法决定一切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从实现目标或目的的角度看,方法(体系)通常总是针对与人们需求相联系的某一个领域。例如,针对尚处在“混沌状态”的“真实世界”,一般都要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方法,而针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本世界”,则一般采取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考证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看,人们每一次有目的的行动过程都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能力)的形成。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出现在我们实际语言中的“方法体系或方法系统”,一般不是只剩下了“被简化了”的一个“词儿(方法)”,而是被抽象为“脱离了过程”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每一种在实现人的目的的过程中被确认的方法,都是一种对具有一些共同逻辑特征的行动过程的理论概括。我们不仅要理解这种概括,而且还要理解这种概括所承载的内容。
众所周知,人的主观愿望总有微小与宏大之分,这就决定了人的活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尽管人们期待复杂问题简单处理,但复杂问题处理起来还是比较复杂。因为一项复杂活动总是包含许多部分和许多环节,而每个部分和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方法。如企业管理中就有质量管理方法、营销方法、信息传递方法、决策方法、人事管理方法等。国家管理中有经济计划方法、财政预算方法、法律制定方法、行政方法等。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处世方法、学习方法、交友方法、消费方法等。所以,对人类活动中各种方法的研究是各门管理科学中的基本或核心的任务。常识告诉我们,在系统评价人的能力体系的领域中,就有建立指标体系、制定权重、指标合成、制定标准、调查测验、有效性分析等方法(体系)。
四、对方法体系和经济学方法体系的哲学思考
哲学的重要功能是从最普遍、最大量的现象中抽象出最具一般性的本质规定。显然,从哲学视角对方法体系进行思考是我们研究经济学方法论的起点。从以上可以看出,方法的意义非常广泛。它既可以是一个点子、想法、计谋、谋略、设计、艺术、技巧,也可以是办法、程序、步骤、规则、规章、计划、规划。它既可以小至生活琐事,大至人生路线,也可以狭到家庭、企业,广到社会、宇宙。凡能解决问题的道路和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方法。方法既可以是单数(一个),也可以是复数(若干),所以,在汉语中,方法和方法体系往往是可以通用的。另外,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由于科学所揭示的规律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系列的技术装备、技术工艺、技术流程,并以极快的速度嵌入方法体系或方法系统之中,因此,在当代社会中,技术=方法,技术体系=方法体系,技术路线=方法设计,没有技术就等于没有方法。因此,从哲学意义上思考方法、研究方法体系就不能不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作为一种与人类成长进步始终相随的活动,首先表现为好奇或质疑,然后表现为探索或批判,经过一个艰辛过程后便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换句话说,在科学活动中,质疑是起点,探索是中介,发现是标志,创造是目标。其中“发现”是最能反映科学本质的环节。因为只有发现(某个)客观事物的真相,即其构成要素(种类、数量)、关联方式(如何联系在一起)、内在结构、运动系统及其机制和机理,才能发现其运动规律,也才能有所创造。例如,只有发现了水的构成元素是2个氢1个氧,其关联方式是氢和氢氧键的结合,其形态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其凝固点(冰点)是摄氏零度,其沸点是摄氏100度,在摄氏4度时,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此时密度最大……即发现了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及“水往低处流”的客观规律之后,才有可能发明和创造出与水相关的技术,如水处理技术,包括水的预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污泥处理等技术。
如果说科学的本质是发现,那么技术的本质就是创造和创新。所谓创造,其本意是人类去做自然界本无直接给予人类的东西。例如,自然界提供了野生动物,并没有提供弓和箭,弓箭就是人类的创造。这就是说,创造是人类独有的活动(劳动)。所谓创新,是人类去做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东西和事情。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创造任何东西都借助手工和简单工具,但人们在工业革命中创造了机器体系并实现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伟大创新。再如,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前,工业革命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借助机器体系延长人类的“腿和脚”,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创新之处却延长了人类的“大脑”;不仅如此,还重新塑造了“世界地图”,改变了“地球”和“宇宙”的“时空结构”。这说明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载体的科学技术创新,不仅为研究方法体系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也为从哲学上研究方法论特别是经济学方法论提出了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