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利率效应下的中国经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利率是经济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和借贷的成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对经济的健康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它影响着个人的储蓄、消费决策,也影响着工商企业的投资决策,还影响着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利率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反映宏观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世界各国宏观调控已转向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利率政策业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

我国传统货币政策主要是控制货币供应量,是通过直接的行政控制手段实施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和直接的行政控制手段已经不太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市场经济改革的导向要求通过经济杠杆的方式来间接地调控经济活动,这就凸显了利率政策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地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再度进入负利率时期。负利率扭曲了资金价格,促使投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负利率还常常和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紧紧相伴。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其解决思路及政策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近年我国更加频繁地通过利率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从1996年5月至2002年2月,央行连续9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致使我国从2003年10月进入负利率时期。随后,央行连续8次(注: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从2.25%调整至3.87%。)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是因为通货膨胀率过高,自2006年12月开始我国实际上又重新进入了负利率时期。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后,央行不断地下调存贷款利率来刺激经济,2008年9月起百日之内连续4次降息,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从4.14%大幅调低至2.25%,而当时的通货膨胀率为5.9%,实际利率为-3.65%。总体而言,从21世纪后的12年来看(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正利率时间段共73个月,负利率时间段共71个月,负利率时间段占到49%。(注:根据中经网数据计算所得。)负利率这一扭曲的利率形式已经成为常态,对其进行研究尤有必要。

从国际范围来看,2011年8月一项针对25个新兴经济国家的跟踪调查发现,有16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利率,占到被调查国家总数的64%。(注:见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19288688793.shtml,2012-03-26。)此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刺激经济,持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8月,瑞典央行(Swedish Riksbank)在全世界首次对银行存款实施“负名义利率”,存款利率低至-0.25%。2010年10月,日本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再次降到0~0.1%,向零利率极限逼近;2012年7月,丹麦央行决定开展负利率实验,将其银行业的主要存款利率下调至-0.2%;2014年6月,欧洲央行宣布将隔夜存款利率从0.0%削减10个基点至-0.1%,这令欧洲央行成为史上首家实施负利率的主要央行。因此,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负利率现象,这说明目前负利率现象是全球范围的,而非中国独有;负利率不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负利率的全球化时代似乎已经到来。

再从财富转移效应看,以2010年计算,2010年新增GDP 34541亿元,截至2010年年底人民币存款余额71.82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余额31.58万亿元,占到总存款余额的44%)。2010年CPI涨幅为3.3%,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2.25%,因此利率为-1.05%,也就意味着1.05%的储蓄额产生财富转移,那么2010的财富转移是7541.1亿元,达到新增GDP的18.3%(其中居民部门贡献率为44%)。另以2011年数据计算,2011年CPI涨幅为5.0%,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3.0%,负利率由-1.05%扩大至-2%,负利率程度逐步加深。(注:根据中经网数据计算所得,负利率于2012年2月消除。)这也影响着社会财富在居民、企业、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分配格局。因此,研究负利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在开放条件下,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和借贷成本,影响储蓄、投资、国际收支和货币稳定等各个方面,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负利率作为实际利率为负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其实质是利率管制的结果。负利率扭曲了资金价格,促使投资过快增长,导致财富转移,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负利率这种扭曲的经济形态呈现出“全球化、长期化、常态化”的特征,这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如何逐步取消利率管制、解除负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问题的解决思路及政策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