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数据与方法
0.3.1 数据及数据来源
数据翔实是本书的一个主要特点。由于本书的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因此所用的数据也主要是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相关的数据。
(1)宏观经济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全国GDP增长率、实际利率、财政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城镇居民收入、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相关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为中经网数据库、wind资讯、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各地区统计年鉴等。
(2)金融相关数据。主要包括全国存、贷款数据和实际存、贷款利率(根据各地区的同期CPI进行计算),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数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数据等。数据主要来源为中经网数据库、wind资讯、历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各期《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金融统计数据等。
0.3.2 研究方法
本书总体采用从理论到实践、从文献到分析、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路径。科学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上。本书运用了多种分析方法,为研究负利率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与影响提供了实用便捷的工具。概言之,本书采用了历史分析、国际比较、归纳演绎、实证规范等研究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历史分析:通过对历史的纵深分析和对现实情况的把握,可以从大量的表象中发现和推导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回顾了我国负利率的历程,从中探索了负利率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发展的状况,并提炼出负利率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历史分析中,本书特别注重对中国特色的挖掘。每一种制度都有其唯一性。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金融领域有其特有的历史、制度和文化。在研究负利率时,就必须关注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土壤,这样才能在中国实际中抓住“真问题”,也才能透过中国特色找出“真答案”。用历史的方法追根溯源,落实在中国环境下,就是研究透某种金融现象所折射的制度和文化。历史分析的方法是纵向的,中国特色的制度和文化是在其纵向发展过程中的横向联系。
国际比较:研究负利率在不同空间、不同国家的分布形态,并对负利率的作用机制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差异的根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负利率效应的比较分析,并将其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以寻求其规律性特征。在探讨共性和异质性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金融自由化和国家控制力动态匹配的框架下,解决负利率问题的国际经验。
归纳演绎:这是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归纳分析法是从若干个别事物中分析总结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东西。演绎分析法则是将一般规律运用于特殊的事物。本书用归纳法分析了负利率产生的根源,以及负利率在正效应和负效应方面的共同特征;接着又用演绎法研究了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效应,从而得出了负利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实证规范:本书以实证分析为主,规范分析为辅。实证分析就是对事物的描述和解释,说明“事实是什么”以及“问题如何解决”,偏重于对事物现象的概括和归纳,即从经济现象出发,总结和分析其具有的内在规律性。本书在分析负利率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时运用了此种方法。而规范分析是按照公认和传统的价值标准,主要研究事物“应该是什么”或“应该怎样解决”,偏重与对规律性的推理和演绎,例如本书在探讨利率市场化时运用了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