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政治和经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原因、现状及未来的展望

一、导言

中国在市场化改革和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外贸顺差。1981—2007年6月,中国的贸易顺差累计达到6404亿美元,而且顺差全部来自工业制成品的对外贸易。如何看待这一贸易结果和顺差趋势?本书认为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是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大量顺差的基本原因,并且贸易顺差的扩大将会在未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当然,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通过投资和贸易政策,如优惠的外资进入条件、出口退税以及出口企业的税收优惠等外向型政策,人为创造了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推动了出口贸易的发展。但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在多边贸易框架下参与国际贸易,履行相对的市场准入、开放义务和遵循通行的国际贸易条件,并且随着国民待遇等措施的实施,中国的贸易顺差快速扩大。2001年至2007年6月,中国的贸易顺差为5023亿美元;而2005年至2007年6月的贸易顺差接近4000亿美元。尽管最新的研究仍表明人民币的贬值对出口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作用(A.Garcia\|HerreroandT.Koivu,2007),但我们认为近几年贸易顺差快速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正处于从通过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向依靠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自发的比较优势这一转变过程中。国内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巩固并强化了比较优势,形成了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越来越强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造就了当前中国经济在世界贸易分工格局中独特的角色,既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内贸易的重要伙伴,又是垂直分工中的重要环节——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成为连接亚洲和其他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桥梁,而且随着中国经济自身分工格局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经济将加快形成自身相对完善的分工链,那些处于初级分工链环节的国家或地区将面临与中国出口企业的激烈竞争。

在这一判断下,不存在低成本的、解决中国贸易顺差带来的外部不平衡问题的短期措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自发决定的。任何低成本的短期措施,如适当加快进口、人民币小幅升值等,都只能够暂缓外部压力,难以阻止中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基本态势。未来中国贸易顺差的缩小只能够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通过工资制度、社会保障等提高劳动力成本和收入的措施实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来实现,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本章分四个部分来论证上述判断。首先分析中国进出口贸易范式的变化;其次对中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格局的状况展开分析;再次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贸易顺差的持续性进行讨论;最后是简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