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 2010年中国就业季度分析
2010年一季度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基于网络招聘数据的结论
曾湘泉 丁大建 崔钰雪
一、回顾与展望
1. 2009年就业形势回顾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商品市场的需求不足,这直接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下降。从数据来看,在经历了2008年四季度就业压力最为严峻的状况之后,2009年一季度竞争指数基本处于“横盘”;2009年二季度、三季度竞争指数持续大幅下降,供求压力明显缓解,就业形势明显好转;四季度,竞争就业压力下降趋势趋缓。
总之,在国民经济顺利“保8”的情况下,2009年就业形势由紧至缓,基本保持稳定。
2. 2010年就业形势展望
为进一步把握劳动力市场短期变动趋势,我们在智联网络招聘数据的基础上引进了区域劳动力市场供求数据(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市场数据),在全国就业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
在季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月度数据分析,使观察和分析细化,以期做到更深层次的解读。
二、数据结构
本研究采用了智联招聘网的网络招聘与求职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10年3月底,该数据库共有2 990万份个人简历,210万家签约企业,分别比上个季度末增加了70万份和2万家,求职者和招聘企业共涉及30个大中型城市的46个行业。
(1)年龄分布:求职者主要是22~35岁的青年人群,这一人群的比重基本保持在85%以上,22岁以下以及35岁以上的人群所占的比例较低;
(2)性别分布: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
(3)教育程度:具有本科和硕士(包括MBA)教育背景的高学历人员的比重保持在84%左右,大专学历为11.4%;
(4)地区分布:随着智联招聘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较发达的一线城市的求职者简历数所占比重由原来的60%逐渐下降到50%,而西安、成都、天津、武汉、南京等城市的比重在逐渐上升;
(5)行业分布:网络求职者所在行业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建筑业和制造业;
(6)企业分布:网络招聘企业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
网络招聘数据的优点是样本量大、覆盖面广;信息真实、及时、全面;既有求职信息,也有招聘信息。
本季度网络求职者的基本构成为:离职人员占53.7%,比上个季度下降2.2%;在职人员33.7%,比上个季度上升5.7%;应届生12.6%,比上个季度下降0.3%。
三、就业形势总体分析
与2009年四季度相比,2010年一季度的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与2009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的就业压力明显下降,说明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已得到基本舒缓。
如图1—1所示,2010年一季度的竞争指数秉承2009年的下降趋势,表明就业压力继续趋缓;2010年一季度的竞争指数环比下降0.25,降幅加大;竞争指数同比下降1.2,下降明显,表明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基本舒缓。
图1—1 网络招聘供求关系变动分析
从月度数据来看(如图1—2所示),可以看到一些季度数据变化中看不到的信息,即更短期的变化和更明显的季节变动特征。
其一,2010年一季度的竞争指数是1~2月下降,3月上升,这种V形变化是春节因素(季节性因素)。与上年同期比,2010年的V形变动要小得多。
其二,2009年我国就业市场波动两次,并非一路向好,当然也可能是正常的季节性波动。
图1—2 网络招聘供求关系变动分析——月度竞争指数
四、就业形势变动的原因分析
2010年一季度网络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均呈现环比上升的趋势;招聘需求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求职人数上升幅度是一季度就业压力显著下降的原因。
2009年二季度网络招聘需求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三季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至四季度,招聘需求有所下降;而2010年一季度招聘需求比上个季度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网络招聘需求的这种增长上升趋势,使市场需求的总体规模上升了一个台阶。这种持续增长来自整体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2009年四季度和2010年一季度网络求职申请人数均比2008年四季度有所下降,而2010年一季度求职申请人数较上个季度出现了环比增长。
从数据变化的总体趋势来看,网络市场上的求职供给总量基本稳定,符合市场求职行为假定。一般来说,除了人口年龄结构的缓慢变化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供给的年度变化应是比较稳定的。与需求比,其受经济波动影响要小得多。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论断:竞争指数的变化,即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变化主要源于市场招聘需求的变化。
五、行业供求形势分析
与上个季度相比,2010年一季度绝大部分行业的就业压力明显缓解。尽管一些行业的竞争压力仍然较大,但是较上个季度有所好转。
2010年一季度,网络求职竞争最强和最弱的十个行业排名与2009年四季度相比,差别不大。快速消费品、保险、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仍然是排名前三的竞争最弱的行业,航空/航天、网络游戏、政府/公共事业/非营利机构仍然是排名前三的竞争最强的行业,如表1—1所示。
表1—1一季度网络招聘竞争最强和最弱的十个行业
与上个季度相比,竞争压力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酒店/餐饮业,下降幅度为46%。
同时,排名不在竞争最弱行列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级网络设备,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石油/石化/化工行业竞争指数的下降幅度都在3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一季度物业管理/商业中心行业的竞争压力虽然较大,但环比竞争指数下降30%,下降幅度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10位。
六、职业供求形势分析
与总体变动一致,绝大多数职业的就业压力都得到了明显缓解。
就业供求的职业间差异大大缩小,一些原来高度紧张的职业供求关系大大缓解,求职压力下降。
通过职业供求竞争状况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竞争职业的竞争程度大大下降,竞争指数从2009年三季度的20~30,下降到2010年一季度的最高竞争职业3.52;由此使职业间的竞争差异度大大缩小。
进一步的数据观察看到,职业的供求竞争强弱程度与市场需求量排行高度相关,与市场供给排行相关度不高;这揭示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以职业供求结构来看,供需的匹配度比较低。由此,将会增大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就业竞争最强和最弱的五个职业如表1—2所示。
表1—2就业竞争最强和最弱的五个职业
续前表
七、区域(大中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2010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仍然相对较大,天津、成都、西安、长春、青岛等二线城市的就业形势开始加速向好。
如表1—3所示,随着经济的回暖,继2009年四季度深圳、北京、上海、广州 等一线城市就业形势快速好转以来,2010年一季度,天津、成都、西安、长春、青岛等二线城市的就业形势出现加速向好。
然而,一线城市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同时,部分省会城市的就业压力也相对较大。
表1—3就业压力最大、最小和环比下降最快的十个城市
八、典型地区市场分析——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
(一)为什么引入苏州工业园区市场分析
(1)我国地域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总趋势和总平均都缺乏代表性;加强代表性的区域分析,对于把握中国劳动力市场变化更有意义。
(2)苏州工业园区地处长三角,开放度、发展度和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发达地区有代表性;
(3)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市场有很好的数据基础,与我们有长期的成功合作,合作开发并成功运行了实时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的“园区人力资源指数系统”。
(4)园区领导重视,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管理投入大、水平高,园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有强烈的合作意愿。
(二)苏州工业园区就业市场数据状况
园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是园区管委会(政府)开办的国有人才职介公司,其职介业务覆盖园区就业市场的60%以上,既包括网络招聘求职,也包括实体就业市场的招聘求职。
园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的管理水平高,建立了良好的市场招聘求职数据信息的管理、保存和积累系统,有自2000年以来完整的市场数据积累。
2004年以来,开发建立了园区人力资源指数系统,有独立的招聘求职调查制度,其招聘求职数据结构完整,分类较科学,构成了很好的就业市场动态分析基础。
其2010年一季度的求职规模累计45万人,招聘需求累计21万人,具有分析价值。
(三)园区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
如图1—3所示,与智联数据反映的全国就业形势比较,2009年4个季度的变动趋势相当一致,而2010年一季度的变动趋势则完全不同,园区竞争指数一季度上升约0.4(智联数据下降0.15)。
图1—3 园区季度竞争指数
园区一季度就业压力的上升说明其并未出现所谓的用工短缺,竞争指数2.11,表明平均2.1个求职者竞争一个招聘岗位;智联数据的分析中,苏州市竞争指数1.51,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
这种差异或可说明东部发达地区就业供求状况的一个特点,即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其他地区城市更充足。
如图1—4所示,园区月度竞争指数变动幅度远大于智联全国数据的变化,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园区就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就业形势短期变动更频繁;其二,实体就业市场的供求形势变化大于网络招聘求职市场的短期变化。
图1—4 园区月度竞争指数
(四)园区行业就业供求分析
如图1—5所示,园区制造业的求职压力最大,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的就业压力最小(竞争指数小于1)。园区行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较弱,故来此求职者主要求职于制造业。
图1—5 园区各行业竞争指数
(五)园区职业就业供求分析
如图1—6所示,园区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是就业压力最大的职业,而生产工人和服务岗位则是就业压力较低的岗位,特别是服务销售岗位,竞争指数低于1,为供不应求状况。这一点与智联数据表现状况有近似之处。
图1—6 园区各职业竞争指数
总体而言,2010年一季度的就业形势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与2009年四季度相比,2010年一季度的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与2009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的就业压力显著下降。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已基本得到舒缓。
第二,2010年一季度网络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均呈环比上升的趋势;招聘需求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求职人数上升幅度是一季度就业压力显著下降的原因。
第三,2010年一季度绝大部分行业环比的就业压力明显得到缓解。一些行业尽管竞争压力仍然相对较大,但是较上个季度有所好转。
第四,2010年一季度绝大多数职业环比的就业压力明显得到缓解。就业供求的职业间差异大大缩小,一些原来高度紧张的职业供求关系大幅缓解,求职压力下降。
第五,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仍然相对较大,天津、成都、西安、长春、青岛等二线城市的就业形势开始出现加速向好。
第六,2010年一季度网络求职者中,离职人员的比重延续了2009年四季度的下降趋势,而在职人员的比重延续了2009年四季度的上升趋势,应届生的比重则较上个季度略有下降。
第七,苏州工业园区就业市场的供求形势变化趋势在大多数时期与全国趋势相一致,但在2010年一季度则是趋势相悖,凸显了其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