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互联网金融:生存的逻辑
要分析互联网对金融的渗透,探讨互联网金融的生存逻辑,进而研究互联网金融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就必须研究互联网是如何渗透商业领域以及如何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
1.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一面镜子
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渗透乃至颠覆,对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而要研究电商模式的形成,就必须了解互联网对产业整合所具有的特殊功能。
我们知道,互联网通过巨大的黏合作用和信息整合开创了一个无边界的社会,这个无边界的社会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且富有生命力。它正在以悄然无息而又不可逆转的趋势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成新的社会存在形式,进而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互联网最基础的功能是对信息的整合,从而形成了价值无限的信息流。人类社会的黏合剂实际上是信息。信息的贯通使众人形成了社会,单一的信息只有零碎的价值,信息的黏合具有社会价值。当众多信息的黏合被一种机制进行有序地整合而形成了巨大的、无穷无尽的、但结构清晰的信息流时,一种无边界的平台就在眼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被物理空间所约束,社会的存在方式悄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体现在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消费模式等诸多方面。这个对信息进行有序整合而形成巨大信息流的机制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不仅实现了信息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整合,从个体到整体的整合,由局部到无边界的整合,而且以此为基础,推动着物流的整合,进而以其巨大的成本优势实现了对已有产业的系统整合,塑造了新的竞争格局。互联网既是传统产业的重构者,又是大众消费模式的牵引者,它在结构层面推动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如果说互联网的信息整合功能对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那么在信息流基础上对物流牵引,进而对已有产业进行重构,则是其具有的巨大经济意义。
互联网进入商业流通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进而重构一种全新的商业运行结构[即电子商务(电商模式)]就是一个经典案例。阿里巴巴所建构的新的商业运行结构则是诸多经典案例中的精品。
实际上,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模式除创造了无边界的合作平台外,以信息流的整合牵引物流聚合是其成功的关键点。无边界的平台克服了传统商业的物理空间、局域和时间约束,人们的消费(购物)过程可随时随地完成。在信息流基础上的物流聚合使消费者具有无限广阔的选择权,而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以及无物理空间约束的特点,则极大地降低了商业成本。电商特别是像淘宝网这样的纯平台电商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或特点,正是传统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所在。互联网之所以成为传统商业的重构者甚至是颠覆者,是因为它们是大众消费习惯的牵引者、变革者,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商业文化的创造者。
互联网在攻克了传统商业帝国这个古老的产业后,下一个要渗透的一定是金融服务业,它要改变的是传统金融体系。这是因为金融产业与商业同属服务业,而且利润丰厚,其“舞台”之大比商业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子商务是互联网金融的一面镜子。
2.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互联网金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商业的角度看,互联网所要重构的产业一定是“产业帝国”,即规模大、服务面广、利润厚、具有统一的标准、对经济活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业具备所有这些要素。
(1)从世界范围看,截至2011年底,全球金融资产规模达到218万亿美元。其中,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39%,即85万亿美元。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与金融(如支付、清算、储蓄、融资、投资、保险、理财等金融服务)相关联。与商业一样,金融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中,金融是名符其实的“产业帝国”,是产业链中的“皇冠”。
(2)就中国的情况而言,金融更像一个臃肿的“产业帝国”。到2013年底,中国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92.89万亿元人民币,利润达到1.8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达151.35万亿元人民币,占金融业总资产的78.46%,利润1.74万亿人民币,占金融业利润的93.05%。银行业中的16家上市银行实现的净利润占沪深两市2 513家上市公司的51.42%。总体而言,中国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外部的系统性竞争者,其高额利润有较大的垄断性,导致创新动力不够。虽然商业银行的内部竞争相对充分,但外部压力明显不足,迫切需要来自于体系外部的系统性压力和战略竞争者。互联网金融是中国现行金融体系的战略竞争者,也是中国金融变革的推动者。
(3)在中国,金融这个传统的“产业帝国”需要新的活力。新的活力来源于“基因”式的变革,来源于体系外部的系统性压力。这种外部的和系统性压力的重要来源就是互联网,就如同传统“商业帝国”需要借助互联网焕发新的生命力一样。
与商业相比,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加绚丽的舞台,这是互联网金融生存和发展的肥沃土壤。
3.金融与互联网在功能(“基因”)上是耦合的
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互联网金融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而金融功能与互联网技术的耦合,或者说金融功能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在“基因”层面上匹配,既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互联网金融生存的逻辑基础。
按照现代金融功能理论的划分,金融系统具有六项基本功能:
●跨期、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配置。
●提供支付、清算和结算。
●提供管理风险的方法和机制。
●提供价格信息。
●储备资源和所有权分割。
●创造激励机制。
在上述六项基本功能中,一般认为“资源配置”和“支付结算”是金融最基础的两大功能,通常由商业银行承担,在中国尤为明显。对于后四种功能,在不同的金融模式和程度上分别由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来承担,其中风险管理(财富管理)是现代金融最核心的功能。从“基因”的匹配性上看,互联网与金融的前四种功能,即“资源配置(融资)”、“支付清算”、“风险管理(财富管理)”、“提供价格信息”,具有更高的耦合性。后两种功能的实现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制度结构和产品设计,但互联网平台的植入,与这两种功能的实现并无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亦有利于这两种功能的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