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概要(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1)关于中国的改革实践与中国的经济理论。成果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新道路,中国经济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北京共识”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正确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经济学的自觉自信,是当前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而发展中国的经济理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广泛学习和正确借鉴西方的经济理论,立足中国的实践,解答中国的问题,开放融通、兼容并包,并从中国的实践经验中总结经验、构建话语、提炼思想、创新理论,绝不能盲目崇拜和照抄照搬西方的经济理论。

(2)关于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成果认为,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深刻分析,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消灭私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商品生产,对社会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消除城乡和工农差别,实现城乡融合;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过渡时期可以采取合作制、商品生产等多种中介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经典形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但是这些理论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起点,而不是它的完成形态,更不是它的终结,因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不断的检验、丰富和发展。

(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逻辑。成果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理论上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4)关于中国的经济模式。成果认为,中国经济模式包括了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道路、转型方式和全球化等多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其中,基本制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中国的经济模式实际上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现实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过程中的展开或实现。中国的经济模式,从基本制度的角度看,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制度体现在经济体制方面,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在对外开放方面,就是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战略;体现在经济发展方面,就是科学发展的道路;体现在改革方式上,就是渐进式改革。中国经济模式的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些相互联系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经济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尊重一般规律,又充满了首创精神;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5)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果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新型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质的统一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成果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把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结合,把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把实现国有经济的市场化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以人为本,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相结合,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成果指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对一些流行的理论命题进行反思,包括: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是中性概念,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市场经济是自发秩序的产物,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或契约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等同于市场化改革方向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更多市场,更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更好结合。

(6)关于中国渐进式改革。成果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两条明显不同的道路,即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联东欧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在于改革的性质和目标。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而苏联东欧国家激进式改革的目标则是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改革道路的根本原因。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一条把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其主要经验包括:目标与过程的统一、整体协调与局部推动的统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发展改革与稳定的统一,以及双轨过渡等。

(7)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成果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需要澄清的若干认识上的误区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辩驳,包括:国有经济低效率论、国有经济产权不清论、国有经济退出竞争论、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与民争利论等。成果对当前我国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如何认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如何认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如何认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成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保障机制的研究,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统计指标的研究,深化对公有资本管理体制的研究等。

(8)关于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针对近年来有人提出的国有制不等于公有制,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无关的观点,成果提出,国家具有二重性,即既是公共权力,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或社会性,又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国有经济是什么性质的,主要取决于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从地位上看,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国有经济为主导,国有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产关系的特点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现了社会调节、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和剩余分享等新型的经济关系。而资本主义经济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国有经济只是私人资本的补充形式。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在实践中寻找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使国有经济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特点,更好地发挥出它的制度优势。

(9)关于国有经济存在的依据。针对目前流行的把国有经济存在的依据归结为“市场失灵”或非竞争性,并进而认为国有经济应当全面退出竞争领域的流行观点,成果提出这种观点在理论和事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不符合世界各国国有经济的实际情况,不符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国情,不符合党和国家关于国有经济的一贯方针,具有明显的私有化导向。从根本上来说,国有经济的存在是克服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矛盾的要求,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三个基本依据: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三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而与所谓的市场失灵和非竞争性没有直接关系。

(10)关于收入分配改革。成果认为,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但是对于按劳分配为主的含义,目前学术界存在着若干不同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提出科学的说明。成果指出,把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当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的一项基本原则,在理论逻辑和现实运动中都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需要讨论。成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的实质和意义进行了讨论,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原则包括劳动的公平、竞争的公平、机会的公平、收入的公平等多种标准和含义,因此,落实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原则需要全面的多方位的视角。同时,由于公平和效率的多重含义,所以简单地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不全面,应当把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成果还提出,实现收入公平和共同富裕需要区别两种性质不同的收入差距:一种收入差距发生在不同的劳动者之间,另一种收入差距发生在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这两种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是不同的。

(11)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成果提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的作用需要克服市场失灵论、小政府论、发展型政府论等片面观点,应当从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和我国国情等方面的统一中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市场的微观决定作用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包括计划统筹、宏观调控、微观监管、公共服务、民生建设、国有资产管理、收入调节和制度创新等多方面内容。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要紧紧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既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把有效的市场调节与有效的政府调控结合起来,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活力和动力。

(12)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成果以中国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新的角度深入讨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若干理论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单方面的还是多方面的,社会主义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公平正义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如何认识共同富裕的性质和内涵,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与计划的关系,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联系和区别等。成果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三个维度的统一,只有在三个维度的统一中才能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13)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对外开放。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的发展战略,成果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本身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如:这一理论把资源禀赋作为一国比较优势的源泉,忽略了技术进步对一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非历史的和静态的;这一理论只看到了自由贸易的互惠互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自由贸易中不平等的一面;这种理论隔离了经济与政治的密切联系,忽视了政治因素和国家利益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巨大作用。成果认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根本是提升自主创新力。我们国家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别无他路可寻,唯有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要坚持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4)关于中国经济为什么能持续快速发展。成果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近10%的年均速度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发展的奇迹,那创造这一奇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今天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超高速转变为中高速,这种转变是否会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历史趋势呢?这是科学总结中国的经济改革经验和准确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成果提出,中国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还远未结束;大国优势仍在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制度优势仍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经济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世界经济危机的新常态凸显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优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谱写中国奇迹的新篇章。


注释

[1]张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