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总体把握
1.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
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本身,而且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举措。这一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中宣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部委在有关的文件中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同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这说明,在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时候,就非常明确地把学科建设功能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的建设;二是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好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功能,不仅是遵循学科建设的规律,不断推进学科发展,同时,服务于“思政课”教学,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也是一项重要的功能。具体说,这一功能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研究成果。首先,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撑,需要有学科建设为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需要有学科建设的支撑。“05方案”的课程设置与原有课程设置相比表现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特征日益突出。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够高质量地开设这些课程,不仅要求编写出能够反映新课程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更需要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课程要求、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师资队伍。显然,“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学科建设的支持。再次,增强“思政课”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要有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成果。因为从根本上说,说服力、感染力来自理论的力量,而理论的力量在于它的科学性。要提高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基础在于加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的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就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师资队伍。高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是当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建立了高度的联系。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发挥作为“思政课”师资队伍培养基地的作用。中央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05方案”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就是把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课程设置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改革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之上。从这一意义上说,为“思政课”培养师资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和主要任务之一。
三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学科依据。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发展显示的一个清晰的趋势,就是课程内容更加注重整体性。“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的这一变化趋势,是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要求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整体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也应该是整体性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综合性的,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当然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认识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多科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应该是用多科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注重的整体性、综合性、多科性渗透的发展特征,正是满足了“思政课”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科学规划学科建设的队伍组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政课”具有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在学科建设队伍上必须进行科学规划,使学科建设的队伍既能够适应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要求,又能够符合推进“思政课”建设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关键要解决好学科队伍组合的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学科建设队伍必须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员为主体,避免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中存在过多的与本学科没有直接关系的教师的现象。由于不同的学科在研究对象、内容和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队伍必须是由从事本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教师组成。如果让其他学科的人员来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负责人或主要成员,都难以避免出现这样的结果:或者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的要求不相符合,或者是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既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也不利于“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要避免报学科点的时候整合了全校的力量,以保证名义上师资队伍的实力雄厚,但在建设学科点的时候又队伍分散,不能集中全校的力量,这就形成了学科点建设名义队伍和实际队伍的巨大反差。这种情况既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自身的建设,也使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建设不能同步推进。这些情况虽然表现为学科点建设中的问题,但实质是没有对学科建设队伍进行科学的规划,或者说,没有做到将学科建设队伍的主体真正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的教师。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学科队伍不整齐、不规范的情况下,学科建设本身是难以走上正轨的。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队伍进行梳理,使学科建设的队伍相对规范,以保证学科队伍能够真正地把主要精力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投入“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
第二,学科建设队伍必须包括“思政课”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避免出现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政课”教学队伍相脱节的现象。就学科建设本身来说,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内涵和内容不能和“思政课”教学画等号。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学科研究,其教学内容也主要是围绕学科研究展开的。而“思政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的教学。这一区别是由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各自的性质决定的,对此,应该有准确的把握。但是,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的不同性质并不意味着这两类工作的队伍就是截然分开的,不能形成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无关的格局。如果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不积极投入于学科建设,或者从事学科建设的教师不参与“思政课”的教学和建设,那么,这无论对于学科建设还是“思政课”建设都是非常不利的,也背离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和“思政课”改革的初衷。
强调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队伍的结合,其实质是要使这两支队伍能够更好地融合和贯通,而并不是把两支队伍完全画等号。学科建设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科带头人,由学科带头人来规划和组织实施。“思政课”建设是要依靠广大教师,每一个教师都是“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来说,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政课”的建设中。但是,“思政课”的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不仅要在“思政课”教学中起中坚力量,还要在学科建设中成为重要主体,才能真正体现其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作用。必须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政课”教学队伍的融合和贯通,是实现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之间良性循环的基础。只有在学科建设队伍与“思政课”建设队伍有机结合的条件下,学科建设的成果才能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和体现于“思政课”的建设,同时,“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需求也才能够更及时、更直接地为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