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学科建设角度看与“思政课”的互动关系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学科建设的支撑,这一支撑的具体体现就是学科建设要把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首要的任务,这是学科建设必须确立的观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到一级学科的地位上来进行建设,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党为了更好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巩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服务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其自身的基本功能。具体说,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师资队伍。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师资来源的学科专业背景比较杂,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受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较大的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的设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之间建立了高度的联系,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与“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它们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则是毫无疑问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二级学科的设立,是与“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的。这些学科点的建设,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的同时,也将成为“思政课”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必须把课程设置改革建立在具有良好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因为教师是改革的主体,也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所以在师资队伍不能适应课程设置和要求的情况下,任何改革都是难以取得实际效果的。正是出于对“思政课”改革这一经验的深刻认识,中央把“05方案”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把课程设置改革与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改革能够建立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之上。从这一意义上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师资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功能和主要任务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做自身的本职任务。
从学科点建设自身的发展来看,也要求把培养“思政课”的师资作为主要任务。之所以这样认为,有两个理由:一是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不把培养“思政课”的教师作为主要任务,那么,学科点本身发展的空间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直接影响到学科点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思政课”的改革与新方案的实施,急需大批能够适应新方案教学要求的师资力量,而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最直接、最对口的师资力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这是主渠道,其他社会科学点培养的师资力量处于辅助地位。如果学科点不能以“思政课”教师作为自己的主要培养对象,那么,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就会因为缺乏师资来源而难以高质量实现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因而,是否把培养“思政课”的师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任务,可以看做衡量是否实现了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认识问题,从认识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就会始终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和主要任务。把握好了这一方向和主要任务,也就意味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学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开通了一条良好的渠道。
第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研究成果。要不断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加强科学研究,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要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这是学科建设的优势。利用学科建设具有的这一优势,可以使学科研究中取得的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这也是学科建设服务于教学的具体体现。把学科建设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可行性,还在于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学的师资在整体上是一支队伍,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学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科建设的带头人,设立了学科建设这一平台,也为广大教师加强科学研究、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无论是学科建设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是广大教师通过学科建设这一平台取得的研究成果,最终都会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运用。因此,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研究成果,应该是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必须树立的观念,也只有当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在“思政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时,学科建设的效益和意义才能在更大的范围里被社会认可。
第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学科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显示的一个清晰的趋势,就是课程内容向综合性发展。即课程的设置突破了原来单一学科的框框,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05方案”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都体现出多学科的综合性。“思政课”课程设置改革的这一变化趋势,是符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要求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整体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也应该是整体性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综合性的,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和分析当然也应该是综合性的;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认识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是综合性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应该是用综合性的理论。要适应“思政课”由单一性学科向综合性学科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必须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以克服原来只注重单一学科研究所带来的弊端,同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即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服务。
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也不可能离开“思政课”而孤立地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一个大平台,学科建设离开了这一大平台,其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就失去了充分发挥其功能的空间。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二者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思政课”教学离开了学科建设,就失去了科学性、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建设离开了“思政课”教学,就制约了其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地体现自身的作用和意义。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互动、互促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