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供应链管理
2.4.1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
供应链管理(SCM)思想方法兴起的原因很多,主要在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过去供应商主导的、静态的、简单的市场环境,变成现在顾客主导的、动态的、复杂的市场环境。
长期以来,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相对稳定,所以供应链中各组织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相对比较容易解决,企业绩效也主要取决于本组织与部门的绩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中供需双方的关系出现了180度大转变,顾客在买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再仅仅取决于供应链中各组织、部门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用户,企业把顾客满意放在首位。然而,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下,职能部门相互独立地进行管理,供应链中的各职能部门以及各组织通常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且各部门、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集成,其后果是通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消费者需求有所波动,就会引起供应商订货量的较大波动,并且这种波动程度沿供应链向上游不断扩大。现代管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牛鞭效应”,如图2—7所示。许多实证研究与企业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存在于包括汽车制造、计算机制造、日用品制造等行业的供应链中。
图2—7 牛鞭效应示意图
显然,这种现象会给企业造成产品库存积压严重、服务水平不高、产品成本过高及质量低劣等问题,这必然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比价格、比质量,供货时间已经成为当前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竞争因素。
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在七八十年代的迅速发展以及对传统制造系统的不断改进,制造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因而非制造时间在总供货时间中所占比例显著增加。此时要进一步缩短供货时间,就必须考虑对现有供应链作出改进。东南亚企业(尤其是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将供应链中的各环节进行协调、集成。比如,在企业内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TQM)、准时制(JIT),强调各部门的合作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企业外部,采用外包制、减少零部件供应商数目并与它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来达到共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将顾客需求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内部,采用柔性系统,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欧美企业为了应对这种国际化竞争,也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思想。
另外一个推动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近20年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地理和文化上的差距大大缩小,各国的工商组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并销售产品,加上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因此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更加突出,范围更加广泛的全球性供应链也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管理理念和协调技术。而EDI,Internet,Intranet以及各种信息系统应用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实现以及组织结构的转变。同时,80年代中后期,许多企业所开展的业务流程重组也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近年来,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幅增加,主要原因还包括人们对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新的认识。现代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方法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是企业在当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武器,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最新手段。
2.4.2 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及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指借助网络技术,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集成制造或系统集成化管理,力图通过各组织之间相互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共享等机制来共同获取利益。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对其进行集成化管理,就可能避免或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很多延误、浪费,即有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总成本实现价值的增值。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集成性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现代管理思想,强调整体性的全局观念,它以整个供应链而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组织为出发点,以整体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资源合理配置等为最终目标。这种管理过程实质上是在一种全局集成思想的指导下,使供应链上所有关联企业集合成一个整体,在对物流的精确控制中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2.信息共享性
供应链管理中对物流的精确控制依赖于准确、及时的相关信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不仅需要知道下游客户的需求,还需要了解上游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信息的充分共享是企业及时安排生产、响应市场需求的首要前提。
3.快速响应性
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管理模式,它及时反馈用户端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据此调整计划,迅速组织生产,从而缩短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促进了各个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共同把握,提高了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4.利益协同性
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是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展开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在机制在于各成员利益的协同一致。没有双赢或多赢的利益协同机制,就会使个体成员目标偏离整体供应链目标并最终导致个体行为的背离。供应链建立在双赢或多赢的利益基础上,有利于各个成员之间平等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5.组织虚拟性
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从供应链上有条件地选取一些企业,以最佳的动态组合方式组成一种比较紧密的供应、生产、销售的联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根据市场机遇的变化不断重组和优化,它随任务的出现而形成,随任务的终结而消失,这种动态虚拟性保证了供应链形式灵活、构造快捷、响应市场迅速。
2.4.3 供应链管理的几种模式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对所采购到的原材料和收到的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到制造企业的用户这一过程的管理。后来考虑到与其他企业的联系,以及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对从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的管理。
目前,人们认为供应链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内部供应链、产业供应链或动态联盟供应链以及全球网络供应链。
1.企业内部供应链
它将企业内部经营的所有业务单元,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质量、运输、营销、销售、服务等,以及相应的财务活动、人事管理,均纳入一条供应链内进行统筹管理。企业重视的是对物流、资金流和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即如何更快、更好地生产出产品并将其推向市场,这是一种“推式”供应链管理。
2.产业供应链或动态联盟供应链
在这种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首先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把这些企业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其次,在采购、加工/组装、制造与流通各环节之间,建立一个业务相关的动态企业联盟(或虚拟公司)。
3.全球网络供应链
互联网、交互式Web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商业方式,也将改变现有供应链的结构,传统意义上的经销商将消失,其功能将被全球网络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多层供应链将转变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全球网络供应链。在全球网络供应链中,企业的形态和边界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运作将取代传统的电子订单,供应商与客户间在信息交流层次的沟通与协调将是一种交互式、透明的协同工作。
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真正应用应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随着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电话集成技术的成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问世而逐步成熟。此时,人们将供应链管理思想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研发出供应链管理软件,解决市场和客户需求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集成问题。目前,人们对供应链思想的认识不一,供应链管理软件从功能角度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支持这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