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全球化中的产业集聚

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浪潮已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的生产、分配、交换和要素流动。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GDP日益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根据《国际统计年鉴》发布的世界各国GDP数据,2009年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的西方七国集团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占全球GDP的40%,以美元计价的GDP则占到全球GDP的52.78%;如果从经合组织成员国21个国家和地区考察,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其成员国2009年GDP占全球的52.32%,以美元计价GDP占全球GDP的67.87%。发达的西方七国,GDP又向经济富有活力的经济圈集中。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2009年美国GDP排名前11的州以占美国22.76%的国土面积生产了美国GDP总量的58.16%。(注:美国GDP排名前11的州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纽约州、佛罗里达州、伊利诺伊州、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俄亥俄州、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这些州大部分位于美国东部。)根据《日本统计年鉴》数据,2008年日本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三大城市群以占33.16%的日本国土面积生产了日本GDP总量的72.65%(注:日本的统计数据来自《日本统计年鉴2012》,三大城市群涵盖了统计表从茨城到和歌山县按序排列的23个地区。)。作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与发展过程中,也呈现了显著的产业集聚特征。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主要是沿海发达地区三大产业集聚经济圈,包括长三角经济圈(上海、江苏、浙江)、华南经济圈(广东、福建),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辽宁、山东)。根据中国和地方省市相关年份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三大集聚经济圈用不到中国11%的土地生产了中国GDP总量的61.34%;其中长三角两省一市产业集聚程度最高,以约占中国2.2%的国土面积,生产了中国GDP总量的近21.18%。

当前世界生产一方面呈现了产业、产出和产能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集聚的特征,另一方又表现为产业、产出和产能在发达城市群和发达经济圈集聚的特征。除了前面所提到美国和日本著名城市群之外,在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还存在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在英国存在以伦敦为核心,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的城市群,等等。这些发达城市群依附的产业集聚经济圈通过产业和要素集聚的方式集聚了大量劳动人口,与世界周边地区形成“中心—外围”经济结构。

1.1.2 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特征与地位

世界产业集聚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即越来越多的产业在地理上出现集中特征。回顾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文献中涉及产业集群的地方众多。世界比较著名的产业集群有意大利萨梭罗镇的瓷砖业(萨斯索罗瓷砖产业集群),米兰的时装产业集群,马尔凯的鞋类生产集群,都灵的自动化产业集群;美国的皮德蒙特地毯行业,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群,芝加哥期货贸易中心;中国国内比较著名的产业集群有绍兴的中国轻纺产业集群,义乌的小五金产业集群,嵊洲的领带产业集群,佛山的建筑陶瓷产业集群,顺德的家电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的IT产业集群等。由于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新产业区理论强调产业集群的地方特征,所以新产业区文献将集群产业地方化的地区称之为产业区。然而,两者都强调产业集聚,不过考察的维度一是着眼产业,另一是着眼地方;两者实质都是产业地方化集聚。因此,具有集群产业的地区常常被称之为产业区。

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与产业区、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这些产业集聚现象是否毫无关联呢?从现实来看,无法把这三种产业集聚现象完全区分。波特(Porter,1990,1998a)强调对外导向的产业集群是引导该地区长期经济成长与繁荣的源泉,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如果没有发达的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圈的发展支撑,就不可能有集聚经济圈与周边地区的中心—外围结构。表1—1报告了世界著名五大经济圈中的纽约经济圈和北美五大湖经济圈内部多个发达的产业集群。表1—1表明集聚经济圈内部特定区域的各产业集群和产业区的产业相互竞争、互为补充,成为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构成内容和产业竞争力来源,而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则成为其内部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

说明:表中()中的文字表示从地方的维度考察,波特所谓产业集群可以被称之为以当地行政区域命名的产业区。

资料来源:根据波特(1998a)《论竞争》一书第7章产业集群与竞争所提供的资料整理。

作为国家中心—外围结构“中心”的集聚经济圈集中了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能力,具有产出、产能高度集中,或者产品对外高度输出的特征,是国家先进生产能力的代表。集聚经济圈构成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与非产业集聚区域相比,其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除去地方特殊资源构成的产业集群,比如中国景德镇由于地方高岭土和特殊工艺人群形成的产业集群,世界上多数由制造业构成的产业集群都集中在发达或高速增长的集聚经济圈,这些区域由于产出、产能的高度集中以及产品对外的高度输出性,与其他区域形成中心—外围经济结构,例如日本的太平洋沿岸都市圈,中国的长三角集聚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