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要素优势与影响产业集聚基本因素的关系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有很多。现有研究并没有明确区分促成产业集聚的集聚机制、源动力、外部动力;甚者,研究者将金钱外部性、技术外部性等产业集聚的中间传导机制,或者集聚经济的表象因素、集聚的外部动力误作为集聚源动力,显然欠妥。现有研究认为影响产业集聚的基本因素有供求关系、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创新、弹性专精、政府政策等。已有实证研究,并没有很好地支持理论研究的结论。
集聚经济圈发展、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产业集聚的实质,是其产业基于要素禀赋“异质性”优势,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分工协作、产业关联等因素引起的产业、产出和产能在区域的高速增长或集中过程。可以将传统影响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基本因素与“异质性”要素优势在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中各自所处地位分析如下:
1.区域要素优势与供求因素
全球化背景下,除去一些涉及自然资源的采矿产业和特色产业,马歇尔(1890)所谓引起产业集聚的自然资源因素对于加工制造业而言,已被认为越来越不重要;其所谓宫廷的奖掖隐含的结论是波特(1990)和贝卡蒂尼(2002)强调的需求因素。一个地方对产业个性化与差异化的需求有很多,为什么有的产业能出现地方化,有的产业不能?
贝卡蒂尼强调产业区的多元文化系统、信用体系等供给因素能满足产业区形成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但对于开放经济,当地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外地输入的方式来解决,不是有地方化需求就一定有地方化供给;也不是地方有了相关产业的供给,就一定能产生波特所谓的产业竞争力。集聚经济圈只有具备了要素禀赋的优势,才有供给的资格,才能取代世界市场其他区域产品,产生引起产业地方化和产业集聚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因此,集聚经济圈供求因素并不能影响任何产业集聚,区域要素优势才是促成产业集聚的决定性力量。
2.区域要素优势与运输成本
韦伯(1909)从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影响产品竞争力的视角考察了企业的区位选择。然而,集聚经济圈产品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而且还取决于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差异化程度决定产品的要价能力和收益。产品的差异化程度高低在其他情况相同条件下,受生产该产品企业的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高低影响。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区域,其产业优势的源泉主要在于该区域具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优势。运输成本可能会影响集聚经济圈的生产和销售成本,但只要要素禀赋优势决定的产品差异、定价能力和收益能确保产品在承担一定范围运输成本带来的成本上升之外,还能获得超出产品在其他区域生产的产业利润,就会促使产业在经济圈集聚。这一优势决定了该区域和其他不具备要素优势区域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运输成本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集聚经济圈集聚产业发挥竞争力优势的市场半径,而交通运输技术工业革命对运输成本降低的影响,使得运输成本对于工业企业区位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
3.区域要素优势与劳动力成本
从各国产业集聚的具体区域来看,没有一个区域在相对意义上属于低劳动力成本区域。由于集聚经济圈发展与形成过程中产业集聚引起的对稀缺生产要素的争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区域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普遍高于非集聚区域。即使是那些产业集聚刚刚开始起步的区域,其劳动力要素成本也不会比那些非集聚区域低。这些区域相对其他非集聚区域而言存在着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等要素禀赋方面的优势,这种经济发展技能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对等性足以保证集聚起步地区工资的相对水平不会低于非集聚区域。因此,劳动力成本不是企业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如果产业在集聚经济圈布局具有全球市场竞争优势,就会引起该产业在区域集中,基于要素优势在集聚经济圈布局获取更高收益的企业愿意为雇佣劳动力支付相对高工资。
4.区域要素优势与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
规模报酬递增包括内部规模报酬递增与外部规模报酬递增。韦伯的产业集聚范畴包括产出和产能的集中,所以由企业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引起的产出和产能集中是产业集聚的题中之意。外部规模报酬递增又可称之为金钱外部性,强调企业在一起集中可以共用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市场关联和产业关联所带来的益处。然而,如果企业布局区域缺乏要素禀赋给企业提供的竞争优势,从而缺乏有竞争力企业提供的企业布局的市场关联和产业关联,企业就不可能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只有在具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等要素禀赋相对比较优势的区域才能实现;促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要素优势是区域企业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
除去金钱外部性,外部性还包括技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强调产业地方化和多样化的集中有利于技术扩散与创新,从而促使产业集中。然而,技术外部性的源泉何在?企业集中某一区域的条件首先是该区域具有要素优势,如果没有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一重或多重的比较优势,就没有产业在该区域的集中。基于集聚经济圈要素禀赋竞争优势的产业集中是外部性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只有首先发生产业基于要素禀赋竞争优势的集中,之后才能发挥产业基于金钱外部性与技术外部性的集中。所以集聚经济圈的要素优势是产业集聚规模报酬递增与外部性的决定因素,而规模报酬递增、金钱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仅仅是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与传导机制。
5.区域要素优势与创新
弗里德曼(1966,1972)有关创新条件促进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理论没有解释创新条件的来源,但它强调集聚经济圈的集聚区域从供给方面存在引致创新的技术外部性、金钱外部性,以及存在诱致创新产生的需求条件。集聚经济圈促成产业集聚的金钱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建立在经济圈要素禀赋在国内外双重分工中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这一点在上面已有论述。弗里德曼在创新中所强调的需求条件也是集聚经济圈要素优势作用的产物,集聚经济圈的产业在发挥区域要素禀赋双重分工比较优势基础上的高速增长以及产业集聚带来的竞争的压力是迫使区域创新不断出现的内在动力。对于产业区理论强调的创新环境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在中国国内王辑慈等(2001)指出,创新环境理论实际上重申了马歇尔产业区学派产业区形成的“产业氛围”主题,王辑慈实质上明确无误地表明,所谓的创新环境就是一种技术外部性。
6.区域要素优势与区位优势
邓宁(Dunning,1980,1981,1988)的跨国投资理论将区位特定优势分为要素成本、市场因素、贸易壁垒、政府政策、投资环境。邓宁的区位特定优势有关要素成本的阐述,实质是在强调跨国公司要根据国家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其并未考虑投资对象国的国内分工。事实上,对于投资对象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投资多数位于构成东道国集聚经济圈的相对发达区域,因为这些区域具有相对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从而具有较好的投资市场因素与投资环境。东道国国内具有要素优势的集聚经济圈提供的要素优势,是跨国公司跨国投资保持产业竞争力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7.区域要素优势与弹性专精
新产业区理论强调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能够发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是集聚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以及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不少研究将弹性专精理解为中小企业的集聚,而皮奥里和塞布尔(1984)提出的弹性专精至少还包括企业联盟集团、太阳系企业体系与车间工厂,帕克和马库森(1995)更是将新产业区定义为贸易专业化导向的新生产区域。显然弹性专精只是产业集聚区域的生产形式,企业规模大小取决于集聚区域在国际国内双重分工中比较优势。如果区域在生产高端产品,比如汽车、飞机之类产品的生产方面,具有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等要素禀赋方面的优势,自然以大企业为主;如果区域在生产低端产品,比如皮鞋,玩具的生产方面,具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等要素禀赋方面的优势,自然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所以,集聚经济圈的要素优势构成其产业集聚的根本原因,弹性专精只是具有要素优势区域生产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8.区域要素优势与政府政策
一个国家选择的发展战略,决定其产业发展政策。合适的发展战略,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成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前提。但是最终对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圈形成发挥作用的,还在于集聚经济圈的要素优势,其决定其经济的高速增长,产出、产能与企业的集中。赫希曼(Hirschman,1958)、科迪和休斯(Cody&Hughes,1980)等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赶超战略,就要遵循自身的比较优势,适时实施适当的进口替代工业发展战略,最终实现本国的工业化。
分析表明,集聚经济圈“异质性”要素优势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构成其产业集聚的源动力;没有集聚经济圈的要素优势,就没有经济圈产业集聚的可能。现有集群产业、产业地方化、城市多样化产业集聚理论普遍将产业集聚的动力归之为引起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因素,或者供求因素;新产业区理论强调弹性专精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在外部性基础上的创新性,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偶然性扰动、外部性引起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等。这些研究都割裂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与区域要素优势的联系,没有看到集聚经济圈要素优势是发挥集聚经济圈城市、集群产业、产业区产业外部性,促进创新、引起供求等促进集聚的决定因素,从而在产业集聚源动力研究方面显得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