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德”的内涵
以上三点,是周公损益“殷礼”,重塑德观念时重点思考的三个方面,也是构成德之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方面都与政治有关,因此有人称周初的“德”是一个政治概念,这是正确的。但由于这一概念与对统治者自我行为的约束有关,所以又含有伦理的成分。
从《诗》、《书》等周初文献看,德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刘泽华从十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总结。他说:
这十个方面几乎都与政治有关。《周书·洛诰》中载有成王的一段话,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周初统治者对德的内容的概括。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洛诰》作于周公还政成王之后,从内容看,此说可从。新都洛邑建成后,周公曾要求成王到新都洛邑举行祭祀和继位大典,然后主持政务。成王在回答周公的请求时说:
“明”,勉励。“冲子”,幼子,成王谦称。“烈”,事业。“答”,配。“惇”,厚。“元祀”,大祀,指祭祀文王。意思是说,公啊,你努力辅佐我这个年幼无知的人,要我发扬光大文王和武王的事业,遵奉上天的命令,很好地治理四方小民,并驻于新都洛邑,厚待宗族,礼遇诸侯,按照一定的规矩大祀文王。虽然礼节繁杂,但都要进行得有条不紊。你的大德可以与日月相比……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成王对周公平时对自己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所作的归纳和总结。即:
其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居师”和“惇宗将礼”。从周初的政治形势看,“居师”可能与宗法制及对殷遗民的统治有关。居师即在洛邑居住。周、召二公对营建洛邑非常重视,亲自占卜、勘察、指挥、监工。建成后又力劝成王在那里举行大典。周公在受命留守洛邑后又拜手稽首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周书·洛诰》)“惇典”,镇守。“献民”,即众民。“乱”,率。“辟”,君。这是说,王命我承担治理你祖父文王从天那里接受下来的小民的任务,和光大你的父亲的遗训大法。你来洛邑视察宫室宗庙的基地,很好地镇守殷的民众,为四方的新君谨慎地处理政务,作后代国君的先导。我曾说,如果能够居住在这国中洛邑治理天下,诸侯国也就能够治理好了。这样王的大功便告成了。可见,首都作为国家的中心、民众的宗仰、诸侯的依归,它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周公一再强调成王居洛的重要性,也正是出于这些原因。同时,这也是统治殷商遗民的需要,《周书·多士》载周公代成王向殷民发表的演说中说:“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意思是说,现在我在这兹洛的地方建造一座大城,是因为四方诸侯无处朝贡,也是为了你们服务王事,奔走效劳的方便,你们要顺从地臣服我们。
“惇宗将礼”即厚待宗族,礼遇诸侯。这是讲德与宗法的关系。东征胜利之后,周公曾实行分封诸侯的政策。荀子所谓“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种分封是建立在完善的宗法制基础之上的。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制,在这种制度中,周王既是全国的共主,又是宗族上的天下大宗。诸侯对周王来说是小宗,但在所封国内居于大宗的地位,因而具有在封国内作共主的权威。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一种隶属关系,又是一种宗族关系,小宗反对大宗是犯上,大宗压制小宗是不敬德。因此,周公十分强调“惇宗将礼”。在《康诰》中他提出孝与友,可以看作是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化。其曰:
“憝”,奸恶。“祗”,敬。“字”,爱。“鞠子”,稚子。“吊”,至。大意是说,那种罪大恶极的人,也是不孝顺、不友爱的人。做儿子的不恭敬地按照他父亲的要求做事,就会使他的父亲大为伤心;于是做父亲的就不会疼爱他的儿子,反而讨厌他的儿子。做弟弟的不思虑上帝的权威,这样的人就不会恭敬地对待他的兄长;做兄长的不为他幼小的弟弟缺乏教养而哀痛,对他弟弟的态度就会很不友好。民众到了这种不孝、不恭、不慈、不友的地步,若还不到我们这里来认罪,上帝赐给我们的统治民众的大法便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周公认为,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按照文王制定的刑法,严加惩罚,不要手软。
然而,我们不知道周公在讲这段话时心情是否轻松得了,因为在他率兵东征时,被除去者中就有他的骨肉兄弟。也许正是受了这样的刺激,周公才十分郑重地把孝友问题大大地突出出来。《诗经》中有不少歌颂兄友弟恭的诗,《常棣》,据说为周公所作:
今译的意思是:常棣树的花儿竞相开放,花鄂与花蒂同系在一条根上,看这世间的众人,有谁比兄弟的情义深长……《诗》的后几节哀婉动人,不知周公在写作时是否想起了被自己流放的兄弟。但就思想、政治及社会结构三者的统一而言,周公提倡孝友和“惇宗将礼”,的确是高明的做法。
总结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把德的内容大致概括为四个方面:
1.对天的态度,同化殷人的天神信仰,抛弃殷人观念中天帝的非理性特征,赋予它以至善的特性,以作为德的宗教依据。
2.对祖先的态度,同化殷人的祖先神信仰,抛弃殷人观念中祖先神的神秘性特征,赋予祖先神以道德榜样的形象,以作为统治者效法的楷模。
3.对民的态度,反思夏殷先哲圣王建国立业的成功经验,借鉴殷纣“诞淫厥泆”的失败教训,强调明德慎罚,宽民保民。
4.对自己的态度,追怀周先祖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强调敬德、无逸、孝友。
从德这几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对人的认识较殷商时期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正不断地一点一点地摆脱神灵世界对人的世界的束缚。虽然他们的每一种行为都还有来自神界的证据,但证据不等于支配力,它只不过是以曲折的形式,或者说以更符合当时人心态的形式肯定了人的道德行为的合理性。这是对殷人人与祖神一体化思维方式的改造。在周人这里,人与祖先神的统一不完全是靠着祖先神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和它对氏族集团的积极守护以及人们对它的祈求祷告来完成的,而是靠着人的道德行为来完成的。这就把人生命运的主动权部分地转移到了人自己手中,为春秋时期理性的觉醒准备了前提。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