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和根本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从而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演出”的主角。人本身的发展既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结果,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历代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其他仁人志士追求和奋斗的理想目标。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有关“完美个人”和“人道精神”的思想。在中世纪,人的本质被异化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全面发展遭到歪曲的反映。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者逐步打破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直接肯定人的全面发展。正如美国学者拉蒙特所说:“对文艺复兴来说,理想的人已经不再是一个禁欲主义的僧侣,而是一个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具有充分完备的人格,善爱这个世界的每种成就。”(注:[美]拉蒙特:《作为哲学的人道主义》,3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又谴责资本主义把人变成机器的奴隶,破坏了人的完整性。在他们所设想的新社会里,所有的人在德、智、体、行方面都要受到良好的教育,都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思想成果,而且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和现实条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一个锐利的理论武器。系统地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就会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

(1)个人活动的全面发展。针对旧式分工将个人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种,造成个人发展片面性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只有使个人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把不同的职业当做可以互相变换的生存方式来操持,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他们认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因而要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就应消灭这种旧式的分工。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注:[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0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个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能力包括先天和后天的,体力和智力的,求真、求善和审美的能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30页。),社会应该“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689页。)。他们还反对把人单纯当做劳动力看待的偏见,主张发挥人的各种各样的才能,包括体育的、艺术的和其他创造性天赋。

(3)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全面形成和扩展。这就意味着人们能摆脱分工、地域、阶级、民族、国家等局限,积极而广泛地参与社会交往,从而使人的社会关系具有丰富性和普遍性,使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个人”。马克思说过,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们只有越来越多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同其他无数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才能逐渐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充分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自由个性。

(4)每个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全体成员均是适用的,要反对只让一部分人发展而让另一部分人不发展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既主张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或群体发展的条件,同时又强调社会或群体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绝不可能在人与人相对抗、个人和社会相分离的状况中达到,而只能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条件下实现。

马克思主义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而且将它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紧密联系起来,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

(1)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生产力水平很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人们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内部的关系,即他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很狭隘的,人的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2)在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自由竞争的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人身依附关系和等级制度被打破,开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这种经济形态,一方面使人的发展受到物的奴役和资本占有关系的束缚,另一方面为自由个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注:同上书,56页。)

(3)在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人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私有制和旧式分工被消除,人对人的剥削、压迫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已经被克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64页。),“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注:同上书,566页。)。

马克思恩格斯自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之时起,就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个理想目标和根本原则。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30页。)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又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3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把“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概括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683页。)。到19世纪末,意大利人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即将出版的《新纪元》周刊写一段题词,以说明未来社会主义新纪元的基本特征,以区别于但丁所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在回信中写道,“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找出一则您所期望的题词。……马克思是当代唯一能够和那位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相提并论的社会主义者。但是,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666页。)摘出上述那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一光辉思想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到20世纪初,列宁坚持要把“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注:《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6卷,2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写进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中去。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探索改变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争取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人的发展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把人们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变成了交换价值,它带来的是物的增值和人的贬值。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把人当做一种创造财富的工具,它注重人,无非是为了从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设施、组织和管理体制并没有遵循“人是主体”、“人是目的”等原则,而服从追逐剩余价值和垄断利润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使人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和个性解放,但它不可能自觉地把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用于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工人阶级的发展必然带有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即使资本家也会为他们“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欲所奴役”,“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短视所奴役”(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3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689页。),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阐明了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旧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必然性与优越性,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的前途命运的终极关怀。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个最高理想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马克思主义昭示人们,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在不同发展阶段包含有高低不同的实现程度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社会就要努力争取,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到1985年,他又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注:《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1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这样,“四有”就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标准。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同上书,373页。)判断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同上书,372页。)。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根本任务与长远目标相统一的高度,阐明了我国现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保证和其他社会条件。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世人宣告:“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19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1925页。)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中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把人们从各种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正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必需的社会条件。将人的全面发展郑重地写进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件,无疑是对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理想和现实、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提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的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高目标,也不能借口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宣扬共产主义“渺茫论”,忽视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想目标和根本原则的实践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样,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体现。某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之所以遭受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想和体制僵化,经济结构不合理,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民主法治的进程缓慢,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才能真正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和人的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认为资本主义“本身已经创造出了新的经济制度的要素,它同时给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切生产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以极大的推动”(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465页。);另一方面,他们又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人的畸形发展,认为那里的劳动不是自由的劳动,而是异化的劳动,那里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片面发展的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最终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因为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低下,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发的分工、私有制、阶级对立、阶级剥削与阶级统治。只有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邓小平明确地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67页。)“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注:《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206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必定会使极少数人暴富起来,而让广大民众陷入贫困和动乱的深渊。在绝大多数人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社会矛盾尖锐、政治动荡不安的条件下,去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党之所以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其对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以及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作用。

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制定了一系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政策。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850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注:同上书,851页。)这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教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所取得的新成果,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方面,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特别是要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成果。

在政治方面,必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特别是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在文化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特别是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使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道德风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世界更加健康充实。

在生态方面,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平衡,促进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和生活环境。人们出于个人或集团的狭隘的、眼前的利益去占用、掠夺自然,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终会摧毁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851页。)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切实防治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共同进步中,逐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文明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才能的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4卷,1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克服这种抵抗,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做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每一项工作,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现实的条件。

(罗文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