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数四:“海天一线”——寻找人生关口
“亮艺”:《社会记录》2007年11月《两个人的时光之肖志军》
(同期)肖志军:“顶班不是我的想法。我那时候读书出去,高中考大学,大学考研究生,当科学家,然后我想从政。我那时候主要是想读书,想增加自己的知识,想读书。”
主持人阿丘:读书考学的梦想还是让位于现实的选择,肖志军最后还是选择了到两百公里外的湖南资兴顶替父亲的工作。
(解说)这是肖志军的父亲工作了30多年的地方,也是肖志军工作了整整14年的地方。肖志军的工作岗位是大切片,就是将身后堆积如山的废木头粗加工成为碎片,就在这台现在已经报废的机器旁边,肖志军从十七岁的少年,干到年过三十的中年。
(同期)工厂领导:“肖志军同志大概是1991年他父亲退休顶职招工到厂当工人的,刚来两年,表现尚好,但后来由于做事偷懒,做事不卖力,上班不遵守规章制度,和工友们关系不和。”
(同期)肖志军:“我觉得周围环境,就是打牌赌博,就是不考虑到国计民生,我跟他们合不来,我只有离开这个环境,和孟母三迁样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孟子有个好母亲,他没有一个好母亲他成不了文学家,孟子的母亲搬了三次家,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
主持人阿丘:通过顶替父亲的工作跳出农门后,工人肖志军有过三次尝试,参军是想改变环境,练字是想提高修养,当官是想出人头地,一直到2004年离开工厂,整整14年间,他试图改变命运的三个想法都没有结果。就在2004这一年,国企改制,这份当年资兴刨花板厂的买断工龄的文件里,我们看到肖志军的名字,那一年,他以一万六千块钱的代价买断了14年工龄,永远离开了工厂。不过,他并没有回到老家那个小山村,而是开始了四处漂泊。
“High点”:
“海天一线”:武侠小说中,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玄妙功夫。右手一翻,左手骈指如刃,由右腋下慢慢递出,上下画出一道线,则对方的几处大穴全都暴露在指力之下。
如果把人生比作“海天一线”指下的一道线,那么指力下的穴位象征着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点,电视节目在描摹新闻人物时,寻找人物动机时,应该在新闻本体之上,更广阔地考察人物成长中的价值观形成土壤,特别是其在人生关口上的行为选择。
丈夫肖志军拒不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孕妇李丽云在医院死去,2007年末,此新闻引起媒体一轮厮杀,大家争议的是医院有没有医疗责任?2012年出版的《南方报业是如何讲故事的》,还在展现《南方周末》和《时代周报》对医院责任不同的调查角度和结果。肖志军为什么不签字,记者们曾聚集《大家看法》演播室,给出了恐惧、自私、失责、贫穷、隔膜、退缩种种答案。
关于这个新闻,《社会记录》做了5集,只有1集关注医疗责任,其他4集笃定关注“人”,用无限耐心和尊重,回到这对“流浪鸳鸯”的人生每个栖息地,观察小人物的挣扎,解读人生价值观如何形成。
原来,想做明星的李丽云,三次求学失败,离家出走,后来自杀,是肖志军在桥上救了她,原来,肖志军胸有大志,两个穷困潦倒的人几乎是“裸奔”到北京追梦。
本期节目不断观察两个人的人生关口,以及行为关键点的选择。就像原来《社会记录》制片人李伦常说的“不断提供平衡与失衡的矛盾 幸福与悲哀的矛盾”,捡拾时代真实的缝隙。
我也想到柴静说过的:“采访一个人,不是像把花喀嚓剪下来给观众看,而是把花的整个生长过程、生长的土壤拿出来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了解。”
编导沈亚川形容此:“动荡又渺茫的现实中,越是心有梦想而存慧根,越想守护,越是自绝于这个环境。和肖志军、李丽云一样,爱读《庄子》的外来劳工罗炼,早被飞速的时代列车远远地抛弃。他们已经习惯了从乡村奔向城市文明的人生路径,更无力摆脱这套外界评判成功标准的世俗逻辑。”
这的确比贾樟柯《站台》里的小县城青年更残酷,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城市,他们卑微的被城市救助及隔膜遗漏了,当肖志军在镜头大谈“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我们在透骨的悲凉中,对他的憎恶部分化解为同情、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