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
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与发展报告
(注:课题组负责人:李忠民;执笔人:睢党臣、王保忠、夏禹、李剑、马艳歌。)
摘要
引言
2009年6月,国家颁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给陕、甘两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至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经实施近三年时间,关中——天水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继往开来的时刻,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集中优势、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拓宽合作领域;要坚持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城市建设方面多元化参与,发挥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能动性;要坚持科学的城镇规划,积极稳妥地推动城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的产业规划,合理调配三大产业,抓住建立“一高地、四基地”的机遇,从政策和制度上发挥科技资源优势;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培育新型战略型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着力落实惠民政策,使广大群众的收入有较大增长,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基本状况
迈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以大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区在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则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经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和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趋势,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时代的潮流,但是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也将影响到未来经济的发展。基于此,区域经济的整合及其协调发展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该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EB/OL].新浪网,2009-07-16。)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倒U理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和最高的两类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最小,而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最高。因此,经济发展的水平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呈现出倒U形的变动轨迹。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我国西部地区中的经济发达地区。根据缪尔达尔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逐渐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就说明,在2009年成立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具有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GDP总量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个地区都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整个经济区内的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1418.81亿元上涨到2011年的8443.83亿元,并且自2005年来,保持着平均每年19.9%的增长率,远超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见表1所示。
表1 2005——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统计 单位:亿元
(二)人均GDP分析
根据表2可以看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均GDP从2008年的15486元增加到2011年的25829元,2011年人均GDP是经济区成立之前的1.7倍。关中——天水经济区自成立以来,人均生产总值较成立前有明显的提高,各地区以及整个经济区三次产业总值及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与改善中。
表2 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统计
(三)产业结构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00年占经济区内生产总值的13.78%逐渐下降到2011年的10.36%;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则不断上升,从2000年占本经济区内生产总值的86.22%上升到2011年的89.64%(见表3)。各市(区)依据其优势资源,逐渐形成优势产业,并且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兴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大学科技园3个,形成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基地、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7个国家级产业园区。
表3 2000——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统计 单位:亿元
根据下面的图1和图2可以直观地看到,这十二年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有明显改善,在各产业总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有所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优化,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在进行当中,但是如何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来说任重而道远。
图1 200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
图2 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三次产业结构
(四)劳动力状况与居民收入水平分析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北地区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规模达到3221.4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最多的是西安,2011年末常住人口851.34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33‰,城镇人口596.79万人,占70.1%;乡村人口254.55万人,占29.9%。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人口的城镇化趋势比较明显,截至2010年,农业人口比重下降为60.50%,非农业人口比重上升为39.50%。第二,人口性别比处于正常范围之内,2011年,经济区男女性别比为1.06。第三,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就西安来说,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由1985年的45.79%下降到2009年的26.4%;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但需要提及的是在1985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2.62%,其后一直小幅下降至2004年的最低值27.27%,2005年后小幅回升至2009年的29.1%,这样的变化趋势说明,在这一期间西安市的制造业得到了强化,承接了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一直持续上升,从1985年的20.99%迅速提升至2009年的45.15%,几乎将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全部吸收。
2000——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不仅表现在产品与服务的丰富和生活基本设施的完善,还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那就是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从表4中可以看出,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630元,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0560元。该经济区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最多的是西安,与2000年的6364元相比,增加了3.1倍。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后三位的是:铜川、商洛和天水。2011年杨凌(最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天水(最低)的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三个地区是:西安、杨凌和咸阳,最低的是:渭南、商洛和天水。
表4 2000年与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与居民收入对照表
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关中——天水地区政府在这十来年中,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抗灾减灾等,使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而且,各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城镇居民,这对刺激农村消费起到了关键作用,内需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
(五)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情况分析
根据表5可知,2000年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财政收入显著增加,从2000年的76.57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203.95亿元。截至2011年,整个经济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6747.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到2011年的3207.6亿元。
表5 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区部分指标总量数据 单位:亿元
投资作为拉动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不仅在总量上有显著增加,在投资领域里也逐渐扩大。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关中——天水经济区紧紧抓住发展的契机,利用内资与外资快速发展,十年来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成为中国经济一个不可忽视的增长极。
(六)社保福利及其增量分析
2000年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社保福利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共有各类高等院校84所,教师数量超过4.5万人,在校学生接近8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00余所,普通中小学9000余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科技也取得较大发展。目前,经济区共有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其中西安是经济区中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
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卫生机构增加到1.3万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00余个,卫生机构床位共计10.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共计14.3万人。
表6 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卫生机构基本情况
回顾这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关中——天水经济区经历了重要的发展时期,为整个地区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水平的提升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还表现在经济发展环境稳定、产业种类齐全、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人力资源丰富、教育科技实力雄厚、对外贸易也在不断寻找越来越多的机会等。可以说,这十来年的发展使得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整体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西安这些年来的飞速发展,都说明整个经济区在向国内发达地区追赶,在与国际接轨。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的战略高地,自成立以来,就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宏观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小、稳定性好的特点,不仅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经济结构也日益趋向合理。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现阶段国情为该地区的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增长环境与政策支持,经济区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并结合自身在农业、机械、文化产业等方面独有的优势,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即使面对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该地区经济也保持了高速增长。
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首先,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资本和外资的进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投资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其次,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较从前有很大改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大大提高了该地区的消费水平。再次,虽然关中——天水经济区深处大陆内部,对外贸易的发展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但是随着近些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是金融体系的完善都为该地区打开了发展对外贸易的大门,使得该地区对外贸易也有了较快发展。最后,雄厚的教育实力为该地区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加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试验空间,为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这些因素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接下来,我们从投资、消费、对外贸易、教育科技的现状入手,分析它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实证的方法探讨投资、消费及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投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关中——天水经济区也不例外。一方面,投资能形成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投资能增加未来产能。因此,经济增长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总量与投资规模。近年来,关中——天水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重点投资项目进展顺利,投资运行态势良好。
2011年,关中——天水整个经济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747.22亿元,同比增长12.29%(除去价格因素)。其中,该经济区投资总量最大的三个地区分别是:西安、咸阳和宝鸡,其投资额依次为3141.83亿元、1125.24亿元和918.03亿元。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最低的三个地区分别是:商洛、铜川和杨凌,其投资额依次为256.84亿元、136.53亿元和43.56亿元。增长势头最强劲的三个地区分别是:天水、铜川以及宝鸡。其他地区投资增长率均维持在30%左右,唯有杨凌示范区的投资增长率较低,为19.9%。
以西安市为例,2011年1——5月,共有在建项目433个,其中,新建项目291个,往年续建项目142个,涉及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18个行业。其中,房地产业、制造业及住宿和零售业居于前三位。
农业投资方面,首先,关中——天水经济区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作用,建设了一批围绕粮食、果业、畜牧、蔬菜这四大产业,并且在全国有影响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其次,为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饮水安全,电网升级改造,农村公路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污水、垃圾处理和沼气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已投入大量资金,以期不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有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逐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工业投资方面,首先依托大型骨干企业,运用世界先进技术,大力建设煤炭综合利用、油气勘查开发等重大项目;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高效能源,以及煤电、煤化、油炼化、煤炭生产与煤机制造;努力实现电源建设大型化、化工产业高端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其次,进一步发挥关中——天水经济区制造业的优势,推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并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新兴产业投资方面,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都是近年来关中——天水经济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还注重改造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产业,提升交通、电力、水利等专业施工能力,增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综合运用技术、市场、经济等手段,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服务业投资方面,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发展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物流、金融、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旅游、会展、保险、文化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发挥区域优势,建设一批全国性物流中心,支持西安搞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期按照增加总量、提高比重、提升档次的思路,拓展新领域,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的目标。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消费现状分析
面对我国整体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现状,扩大消费也已经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持续发展最突出的挑战之一。由于世界经济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消费物价指数首当其冲,出现了明显的提高,而关中——天水经济区物价上涨幅度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无疑对该地区消费水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间接影响到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增长。
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07.6亿元,其中,消费总量最大的三个地区分别是西安(1935.18亿元)、宝鸡(354.78亿元)和咸阳(342.10亿元)。按照消费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杨凌(23%)、西安(20.1%)、渭南(17.2%)、铜川(17.1%)、宝鸡(16.5%)、咸阳(16.5%)、商洛(16.4%)。
消费水平的高低受居民购买力的影响较大,而居民购买力又严格受制于居民收入,因此,居民购买力就间接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不仅地区之间居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而且同一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存在较大差距,如表7所示。但是,与上一年相比,各地区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最快的是杨凌(14%)和天水(13.4%)(天水城镇13.42%,农村15.61%;西安城镇10.6%,农村19.6%;宝鸡城镇11.9%,农村19.6%;咸阳城镇11.5%,农村19.5%;铜川城镇18.2,%,农村26.9%,渭南城镇17.9%,农村27.4%,商洛城镇17.1%,农村27.2%;杨凌示范区城镇14%,农村18%)。快速增长的居民人均收入为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表7 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区居民收入 单位:元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振兴经济、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关中——天水地区要想增强竞争力,获得快速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经济欠发达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十一五”时期,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成立的第一年,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的快速发展,外贸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
从这三年的数据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对外贸易总额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10年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达到了40.1%,实现了速度和质量的同步提高,如表8所示。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外贸主体数量持续增加、结构发生新变化、贸易合作伙伴数量稳步上升、区域全面开放格局形成。2011年,由于受到进出口贸易伙伴(欧盟、美国、东盟、日本为该地区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衰退、世界经济不景气等因素影响,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又有所回落。但是,外贸进出口主体结构、进出口贸易结构、外贸商品结构的优化,区域全面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等都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对外贸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招商引资成效的显现也将为该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一派繁荣景象。
表8 2008——2011年关中——天水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及增长率
根据表8与表9,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总体及各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均呈上升趋势,铜川市进出口总额增长率达到了107.5%,而商洛与渭南地区进出口增长缓慢,增长率均未超过10%。其中,进出口总额增长率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是铜川、咸阳和宝鸡。但是,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增长速度较上一年有明显下降。下面我们以西安市为例,就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缓慢的原因做出简要分析。
表9 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区进出口总额
2011年西安进出口总额占关中——天水经济区进出口总额的87.4%,表10是西安每月的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图3能更清楚地反映西安地区进出口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表10 2011年西安地区各月份进出口总额 单位:千美元
图3 2011年西安地区各月份进出口增长率
(四)关中——天水经济区教育、科技发展现状分析
截至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有中小学近5000所,在校学生近330万人;普通高等院校共计84所,其中,关中地区高等院校占到66所,教师数量超过4.5万人,在校学生接近80万人。关中地区有4所国家“985”重点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有8所“211工程”院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科技也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经济区共有10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研院所、100多万科技人才。其中,西安是经济区中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2011年,西安市全年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36项,其中高新技术专项27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116项;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63家,支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11家,科技示范乡镇6个,实施区县工业科技引导项目14个;全年争取国家及省资金4.6亿元;技术市场交易额204.59亿元;申请专利27717件。(注:西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杨凌作为全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在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持。
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凭借自己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大量吸引世界知名企业和产业巨头到西安高新区来建立国际化的研发中心、产品采购中心及产业基地。2011年,西安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产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据快报统计,全区实现营业收入5222亿元,工业总产值3425亿元,工业增加值1086亿元,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2.49亿元,实缴税金258.67亿元;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15家;西安科技大市场完成的技术交易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专利申请超过1万件,占到整个地区一半左右;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高新区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11家,过亿元的达到265家,成为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龙头企业聚集地。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截至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已拥有西安、宝鸡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包括航空航天、特高压电力设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内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机械电子、轻工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为支柱产业和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而且,这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正在加速扩张,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关中——天水经济区已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凭借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打造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大力改造和建设以市场为主导的运行机制和现代企业环境,这都在吸引着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
雄厚的教育实力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推动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还可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以教育与科技将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与发展做出长期的、巨大的贡献。
(五)投资、消费、净出口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地区生产总值由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与净出口四部分构成。若想进一步分析消费、投资及净出口分别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我们可以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得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设为:
Y=αC+βI+λNX+ε
其中,C代表居民消费,I代表投资,NX代表净出口,ε是随机误差项,α,β,λ分别代表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根据这三个系数的大小即可判断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
通过整理2002——2011年这十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表11:
表11 2002——2011年关中——天水数据整理 单位:亿元
然后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投资、消费、净出口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分别是多少。
运用Eviews5.0软件计算可得:GDP=-163.9188+0.797845C+1.487422I+1.406752NX
R2=0.999907,=0.999860,DW=1.758477,F=21440.10
从R2和的值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从F统计量与t统计量的值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其中,消费总量增加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增加0.80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增加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增加1.49个百分点;净出口增加1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增加1.41个百分点。根据以上实证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有着强劲的势头,任何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都可以带来明显的效果,尤其是投资与净出口均可为经济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消费的贡献虽然最小,但是也不容忽视。依据表11,从2005年开始,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对外贸易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大的贸易赤字,这说明该地区出口能力亟待提高,这也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发展方面存在三种模式,可以分别用图4、图5和图6来表示,其中,图4代表中心城市带动型,即以西安为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图5代表优势资源主导型,即以其各地区优势资源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模式;图6代表特殊政策主导型,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跨省域的国际化经济区,在国家政策发展方面,对其发展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尽管这三种模式对经济区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发展较成熟的国家经济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自身的发展来说,也还存在很多不足和缺点。
图4 中心城市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图
图5 优势资源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图
图6 特殊政策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图
(一)中心城市缺乏辐射带动能力
表12显示的是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县区分布情况,关中——天水经济区共计72个县区,其中包括兴平市、华阴市和韩城市三个县级市,而以西咸为中心的周边县区,共计31个,占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区总数的43.1%,中心城市的发展已经呈辐射状,使得周边县域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表12 关中——天水经济区县区基本概况
从中心城市的演化过程来看,已经历过城镇聚集、城市圈、城市群、大都市连绵区等几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极化效应发挥作用,各种资源、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城市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扩张。随着城市的扩张,受资源、空间的限制,城市建成区内逐渐拥挤,城市的生存成本不断上升,扩散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城市人口和产业向较低等级的城镇扩散和转移,城市与其辐射区内有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腹地依托交通网络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圈。
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城市自身发展不足,基本处于进一步聚集资源发展自身和向近郊区扩展的阶段,缺乏向周边低等级城市和城镇转移产业带动其发展的能力。即使作为核心城市的西安,产业升级调整和向城市纵深腹地及周边地区转移产业的趋势也仍然不明显,还需要通过西安咸阳一体化来进一步壮大自己。
(二)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
图5显示的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资源禀赋情况,这要涉及资源利用率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成为关中——天水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经济发达、人口和城镇高度密集的城市群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更容易受到破坏的区域。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普遍存在着参与意识不强、生态发展观念落后,城市群人口密度过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资源消耗过快、劳动生产率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关中——天水经济区所在区域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环境保护压力大。经济区中各城市以重工业为主,有色金属加工、建材、煤炭等产业也占有一定比重。
从2007年的监测资料来看,陕西渭河水不仅已经不能作为饮用水源,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也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干流水体里的鱼类等水生生物已经基本绝迹。渭河不仅基本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还影响到黄河的水质。随着经济区的建设和各城市的加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不断提高,将对水资源的供给产生更大的压力,各种资源有被短视地低效利用的风险。同时,随着废水废气排放量的加大,以及城市密集分布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叠加效应,必然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资源环境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资源环境的约束就会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区域间协商协调机制尚存不足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需要在区域整体规划、城市战略地位与功能定位、区域产业布局与分工协作、区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利益协调与矛盾处理等若干方面建立起权威、稳定、有效的协商协调机制,否则就会影响区域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自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以来,相关政府高度重视协商协调机制的建设,建立了甘肃、陕西两省和相关部委的省部间协调机制;区内城市间积极对接,签署了七市一区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旅游、科技、人才、教育、文化、工商等多边或双边合作机制,通过举办发展论坛等形式推动非政府协商协调,区域间合作机制开始建立。但是,已经建立的协商协调机制与城市群发展的内在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从先发展城市群的经验来看,由于行政分割和利益刚性,各城市都将自身发展置于首位,普遍存在争地位、重复建设、过度竞争资源、产业同构、搭便车、狭隘的利己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城市群有效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面临很多挑战。关中——天水经济区处在初创阶段,各城市的联系还不紧密,各行政壁垒的存在影响到了各区的优势经济发展模式的发挥。同时,在跨地区经济发展中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但随着城市间协作的增强、合作要求的提高和利益矛盾的激化,协调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必然要求健全协商协调机制,提高协商协调层次,充实协商协调内容,提高协商协调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加强协调部署的执行和落实力度,为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
(四)环境建设尚存不足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生态以及自然环境质量的高低是人们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有了良好的环境,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生产活动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在环境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低碳经济是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个很关键的部分。2010年8月,陕西等5省开展了低碳建设的试点工作,关中——天水地区的低碳发展也随之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要使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实现低碳化,加快经济的发展水平,需重点发展低碳工业,而这会使原有的工业结构发生一定的调整,必然会使得其产业的发展产生“阵痛”。
首先,古城西安原有的落后产能和企业,如造纸、纺织印染、水泥、平板玻璃等产业必然造成大量碳排放,不利于低碳工业的发展。
其次,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核电、风电、气电、太阳能光伏等产业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再次,没能充分形成优势产业资源禀赋,缺少区域性的综合低碳工业试点,没能较好地形成区域性的低碳产业规模。
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包括日常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还包括居民的生态生活质量。居民的生态生活质量是指,居民所在地生态环境的质量以及生态产品供应的质量。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人们迫于生活的压力,往往借助于当地的生态资源,以过量消耗矿产、土壤、森林、植被等资源为代价来满足居民生活的需要。
关中——天水经济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付出了资源代价和生态环境代价,这就构成了生态代价高的共性问题。我们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以不断提高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为基本条件,提高经济区内的公共产品服务水平,改善民生,最终使得其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
与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不同,水资源短缺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就地表水而言,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横穿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可以说是这一地区的母亲河,但渭河现在面临着资源量大幅度减少、污染严重、超常规利用造成断流等恶性生态环境问题。渭河流经的市、县,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企业迅速增多,这不仅造成流域内水质严重污染,还导致了中下游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水环境日益恶化等问题,已影响到两岸人民的生活。200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渭河干流设置的13个常规监测段面的水质情况是:Ⅱ类水质1个,Ⅲ类水质1个,Ⅳ类水质2个,劣Ⅴ类水质9个。渭河基本上已成为一条污水河。
就地下水而言,由于地下水勘查、动态监测等管理措施没有到位,过度开采地下水已成为普遍现象,缺水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形成了恶性循环的链条。如何通过调水、治污、建设等措施,初步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关中——天水地区进行生态重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投入、企业投入和农户投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西部生态重建上的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对于西部地区的生态投资主要是和一些大的项目相伴而行,如宝天高速公路等项目,生态投入就较高。但对于项目以外的投资,总体仍然处于欠缺状态。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政府财政困难,无力解决环保资金,环保投资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企业而言,关中——天水经济区企业主体仍为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低下。在民间资本积累不足、对外资吸引力不足的情况下,要靠企业投资来满足西部生态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不可能的。对于农户而言,关中——天水地区虽然农业基础较好,但由于这一地区人口密度过大,农民人均收入仍然不到东部的33%,再加上农民生态意识匮乏,要依靠农户自己投入完成生态重建是根本不可能的。由于资金不足,许多大型生态工程进展缓慢,已开展的工程如退耕还林等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也难以建设强有力的环保队伍来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逐渐减弱,使以政府行为为主要支撑的生态重建工程出现滑坡。随着造林难度逐渐增加,资金保证程度相对降低,生态重建投资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图7列出了四大经济区的环境治理投资情况,从图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投资额是最小的,仅为208416万元,而长三角经济区高达4365083万元。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经济区内,仅杭州一市的环境治理投资额就达到了1799985万元,比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环境治理投资额还要高出很多,由此可以看出其与其余三大经济区的巨大差距。
图7 四大经济区用于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额
(五)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有所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但是其内部各区域间以及与国内较为成熟的三大经济区(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之间的差距依旧很明显。
表13列出了2010年末四大经济区农村以及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情况,从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村居民纯收入仅有5070.63元,而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分别达到了9976.56元、12584.00元以及11958.63元,远远高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7569.13元,也远远低于其余经济区。通过比较可发现,关中——天水经济区与其余经济区的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就影响到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居民的消费水平,而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消费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表13 2010年四大经济区的城乡人均收入比较 单位:元
图8显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2008——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趋势,从中可以看出,2008——2011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都有较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但是各城市间的差距较大,西安和杨凌区的人均收入较高,而其余地区较低,且各城市间呈现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2011年,西安和杨凌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25000元,而其余地区则远远低于这个水平。可见,各城市间的差距严重束缚着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图8 关中——天水经济区2008——201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由表14可以看出,2010——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村和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均有较明显的提高,但是其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较大。201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70.6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7569.13元,而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39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0559元。可见,城乡人均收入正在逐步拉大,这就使得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进而影响到了整体经济的构建和发展。
表14 2010——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城乡人均收入比较 单位:元
(六)科技创新有待加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产业科技,在以西安为中心的技术资源统筹发展规划之下,从科技实验、科技军工、科技信息、科技装备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面带动了经济区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下表15所示,关中——天水经济区在企业数量、科技财政支出以及高校数量方面均占绝对优势,使得经济区科技发展极不均衡,不利于区域间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表15 201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相关指标
首先,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创新能力。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大中型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单位数所占比例仅为47.8%,还有一半的企业尚未开展科技活动,这主要是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如图9所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科技支出只有113549万元,而其余三大经济区——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经济区的科技投入分别达到了2876775万元、3825323万元以及1723835万元,比关中——天水经济区多出一个数量级。可见,科技投入的不足严重束缚着企业的创新发展。
图9 2010年四个经济区的科技经费状况
其次,企业对科技的需求不旺,缺乏创新动力。2011年,陕、甘两地并没有充分地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所产生的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五分之一在经济区内就地转化,其余五分之四都流向了陕、甘两省之外,科技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再次,技术供给与企业的技术需求不完全匹配。关中的优势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而能源、矿产、化工等主导产业技术研发能力薄弱。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原有行业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后,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意愿下降。此外,已建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也尚待进一步发挥。
最后,科技创新体系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仍然存在片面强调单一指标的现象,偏重论文数、项目数、获奖数,而对转化科技成果、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指标考虑较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资源向企业扩散,不利于引导科技成果通过市场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另外,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政策不统一,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后的市场收益的分享缺乏政策保障。
(七)产业体系结构有待完善
关中——天水经济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各市(区)依托其优势资源,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并且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21个,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5个,大学科技园3个,形成了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基地、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7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在如此多的产业基地、产业园之间,各地产业之间的平衡和优化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瓶颈。
从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市产业产值情况来看,经济区内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西安作为经济区核心城市,生产总值几乎占到了整个经济区产值的一半。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73.14亿元,仅低于粮棉生产大区咸阳,位居经济区第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绝对优势占据经济区首位,远远超过经济区内其他市。从生产总值来看,区域内各市间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梯度。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差异巨大,投资主要集中于西安、咸阳、宝鸡、渭南。西安市2011年全社会固定投资额约为3352.12亿元,几乎是铜川市的23倍,其余市的投资力度则过小,这会使得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从国家级产业园区的建设可以看到,中央重点支持的是西安、宝鸡、杨凌,7个国家级产业区有5个位于西安,这虽然极大地促进了核心经济区的发展,但是对于周边城市园区的扶持不足,人为地扩大了区域经济差异。由于经济区内资源流动性高,按照市场规律,资源会自动流向高收益地区,这很容易造成西安经济的过度膨胀。“马太”效应的存在会使铜川、商洛、天水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城市与西安差距不断扩大,损害经济区各市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降低各市之间的经济合作水平,降低了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益增加。城市协调发展需要三大产业比例合理。在表16中,我们可以看到,铜川、宝鸡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指标。经济区内除西安第三产业比重达52.17%,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之和以外,铜川、宝鸡、咸阳、渭南第三产业发展都明显不足。杨凌、商洛第三产业所占比值稍高,但生产总值位居经济区后列,参见表16。
表16 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发展状况 单位:亿元
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城市之间的产业配置没有明确分工,经济联系松散。一是各地区的产业布局相似度高,大都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为支柱产业。产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弱,配套率很低。西安市工业配套率仅为20%多,其他地区更低。二是投资拉动主导着产业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布局部门化、区域化现象比较普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各部门、各区县都在抢投资、上项目,相互间协调性差。县县(甚至镇镇)有产业园、工业园,都建小食品加工、小建材、小水泥等企业。很多地方建设时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不顾及环境承载能力,不考虑产业的关联性,铺摊子发展,造成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
总资产贡献率考核的是企业资产的获利能力,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数值越大表示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越具有竞争力。从表17中可以看到,超过陕西省平均水平13.6%的产业大类只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余产业总资产贡献率均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产业间总资产贡献率差距大,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高达36.12%,金属制品业仅为5.92%,通用设备制造业只有9.48%。
表17 2011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各产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资产负债率反映的是公司负债水平,运行良好的企业运用一定水平的负债可以更好地进行经营活动。国际上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为60%的时候最为合理。在集聚产业中有三类超过6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7.11%,大大超出平均负债水平,举债经营风险过大。资产负债率低则经营风险会小一些,但是企业规模扩大会受到限制,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的资产负债率均低于55%,其中化学纤维制造业仅为15.44%,不利于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发展。
各产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差距也过大,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高达53.42%,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只有3.55%,而且整体水平低,超过陕西省平均水平12.3%的仅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普遍较低,超过陕西省平均水平的只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述分析显示效益较高产业集中于原料的开发和初步利用行业,技术水平低,高新科技产业效益水平差,整体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集聚产业效益水平低。
(八)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
关中和天水一带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人口聚集地,关中人口占陕西全省的60%,天水也是甘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区的建立,耕地锐减和人口剧增会使人地供需矛盾进一步尖锐。一方面,经济区的建立势必会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一些大型工程的开发,会占用大量土地,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区的开发也将进一步加剧人口增长与资源负载的矛盾。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将成为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宝鸡也将建成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与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在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双重压力下,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将会十分突出,使经济区开发面临“建设型污染”的严峻挑战,将直接制约关中——天水经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上面四大经济区的数据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均土地面积为30.14平方公里/万人,环渤海经济区人均土地面积为17.37平方公里/万人,长三角经济区人均面积为12.79平方公里/万人,珠三角经济区人均面积为18.37平方公里/万人。其中,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均面积最大,但是其2011年所产生的GDP最小,仅为8477.52万元,其单位面积生产总值仅为0.095亿元,而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经济区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生产总值分别为0.146亿元、0.626亿元以及0.787亿元,均比关中——天水经济区高,参见表18和图10。可见,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率依然与其余较为成熟的三大经济区差距较大。
表18 2010年四个经济区的土地资源情况
图10 2011年四个经济区的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分布情况
四、加快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空间结构是一核一轴三辐射。西安就是这个核心增长极中最核心的城市。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协调发展首先就要培育这个增长极,需要对这个增长极重新定位思考。
如何看待西安,如何准确为西安定位,这是最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是解决“干正确事”的问题,而不是“正确干事”的问题。依据西安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等因素进行定位,可以从三方面来概括:(1)西安是中国南北、东西陆上经济大通道交汇点上最大的城市(这里的优势是东西南北的交汇点);(2)西安是中国辐射空间最大、覆盖面最宽的城市,因而在理论上它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辐射源(由于经济实力弱,目前主要表现为发展潜力,辐射力还没有变为现实);(3)西安是中国北方除北京之外的最大城市,是西北及蒙西南、晋西南、豫西的总部经济所在地。因此,西安的定位应该是: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旅游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基地,因而也是中国西部的创新中心;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中西部最大的总部经济所在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大都市。
增长极需要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因此要以西安为核心城市,树立泛关中城市群的概念。“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要以关中城市群的发展为载体。从范围上看,关中城市群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关中城市群本体,指现在通称的基于行政区划基础上的关中城市群,包括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五个城市;二是指大关中城市群,除了包括西安、咸阳、铜川、渭南和宝鸡五个城市之外,还包括甘肃的天水、河南的三门峡、山西的运城等城市;三是泛关中城市群,即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再加上甘肃的平凉与庆阳、山西的临汾、陕西的商洛和黄陵。“关中——天水经济区”属于大关中城市群的范畴。因此,“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建设应以大关中城市群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向泛关中城市群发展和过渡。
第一,从交通区位来说,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欧亚大陆桥的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古至今就是中原(地理上属于东亚)通向中亚和西亚的一个必经之地,是中外交通的一个大通道。笔者主张甘肃要发展通道经济、通道政治、通道文化、建设通道社会,也是基于这个角度的。河西走廊的廊口实际上就是中亚和东亚的分界线,东亚如何到中亚、西亚,再到欧洲,中国古代的人只能从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走。现代社会形成以后,欧亚的交通有两条大陆桥,经过关中——天水经济区和甘肃的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欧亚大陆桥,而且这一区域是在它的核心路段。如果这个路段阻塞了,整个欧亚大陆桥就会瘫痪。
第二,关中——天水经济区处在祖国的心脏地带,是西部的核心枢纽。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命门,什么时候这一块区域发达了,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汉唐盛世中国就是世界上的强国,GDP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近40%,现在美国无非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美国的GDP总量从去年开始下滑,下降到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4%左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实现之后,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天平铁路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西部高速公路网都会投入运营,关中——天水经济区在西部的核心枢纽地位会进一步增强。
第三,关中——天水经济区是两个西三角的联结点与过渡带。从宏观战略角度来看,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于地理意义上的中部崛起,这不是指现在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中部崛起。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中部在哪里呢?就在宁夏、甘肃、陕西、四川、重庆。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中部崛起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命运。有一种观点叫“两个西三角一个新希望”,大的西三角是指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成渝经济区加关中——天水经济区,小的西三角是指正在设想、谋划之中的西兰银经济区。国家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的战略中已经明确提出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的概念,这是另一个西三角的重心。从长远发展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就是这两个西三角的联结点与过渡带,把代表着中国未来希望的两个大的经济区打通的就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有人总结说:中国的大事往往是“起于东南而成于西北。”中国有没有希望,就要看能不能经营好西北。改革开放不就是“起于东南”吗?西部大开发不就是寄希望“成于西北”吗?
第一,发展方式转变是全面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的根本。我党十七大以后不断强化的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词。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突出强调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甚至将其提高到“刻不容缓”的高度,要求必须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在政策措施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把握结构和节奏,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的贷款。增长方式转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旨,也必然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根本。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经济呈加速发展之势,但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依然在扩大(扩大的速度在减缓)。赶超东部的急切心情导致我们过于注重发展速度,往往难以顾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加之转变方式要付出很大成本(资金、技术、时间等),“节能减排”也只能在局部、在浅层次上实现,与转变发展方式还有很大差距。
第二,低碳经济是全面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目标的最大挑战。与生态、环保、可持续紧密相关的是碳排放。由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长期积累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加速,碳排放过多,碳转化和吸收过少,空气中碳含量增加,臭氧层被破坏,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一系列生态灾难,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这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就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碳排放上,期望达成一个能够获得绝大多数国家认可并付诸实施的环境保护协议。虽然发达国家给中国施加的压力不尽合理、可行,但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节能减排是必须之行。
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的挑战不仅来自很大的外在压力,也来自非常大的内在压力,即西北地区以资源重化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一方面导致单位GDP能源资源消耗高,整体产业效率低,另一方面导致严重污染。对于一个经济发展滞后、财力有限的地区来说,既要保经济增长,又要兼顾社会发展,还要注重环境保护,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全国乃至世界的力量,“坚持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与合作,寻求合作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在合作中谋求发展”,在合作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抓住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利用科技进步的机遇。发达国家始终保持着在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无论是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流程还是科学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尤其在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新能源开发等领域的先进科技给我们提供了可利用借鉴的成果。其次,利用碳交易机制的机遇。碳交易是环境交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环境建设、节能减排的正外部性影响了那些投入了很大资金和人力物力来改善环境的地区或企业的发展,而高污染的地区和企业既获得了环境改善的好处又得到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利益。这就要求建立一个交易机制,由那些高污染的、对环境和气候破坏性大的地区和企业向那些为环境改善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企业支付环境成本(购买排污权等),一方面增加污染地区和企业的成本,迫使其改善环境,另一方面对环境良好的地区和企业进行鼓励,促进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要为今天的高消耗、高排放买单,另一方面要对昨天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通过购买排污权(主要是碳排放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节能减排的技术和资金,进而改善全球环境。
今后10年,世界每年的碳排放量大约是7亿~13亿吨,未来中国每年大约有2亿吨的碳排放,由此形成的交易额大约是140亿~65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在这里可以大有作为。只是过去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对此都关注不够,很多地区和企业没有参与到交易中,或只是低端的排放权交易,并没有转换为更多的金融产品。内部的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也没有构建起环境交易的体制和机制,极大地影响了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和指标的完成。因此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构建机制、创造环境,切实推进低碳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二)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重大举措
当前,区域间经济实力的竞争已经演化成城市实力的竞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竞争。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积极应对挑战、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关中——天水经济区要成为我国经济的又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陕、甘两省要成为此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必须整合资源,进一步突出西安这一中心城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的核心地位,将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大西安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协调,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增强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
目前,西安市的经济总量还太小,在全国的排名较靠后。2011年,西安在全国各城市GDP的排名中位于第30位,远远低于其城市应有的实力。如何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伴随着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未来的西安应以现在的西安市为中心,把咸阳的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乾县、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以及杨凌区和商洛的柞水县划归西安市,咸阳的北五县划归铜川市,建立北至高陵、乾县,西至杨凌,南至户县、周至、柞水,东至临潼的大西安都市圈。
壮大核心城市的关键举措是重新确立西安的产业布局。如何对一个具有三千年文明历史的城市进行改造,如何改变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现代产业布局,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明城市、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是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要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契机,在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格局的基础上,用20~30年时间对西安的产业进行重新布局。根据西安各城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情况,笔者建议,把大西安分为五大功能区:一是城墙内的机关单位、居民陆续迁出,逐渐恢复古都风貌,打造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最繁华的古代国际大都市,把二环至城墙之间的地带作为古都与现代城市的过渡带(圈),主要布局绿化及现代休闲娱乐产业;二是南郊(南二环以南)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产业,打造现代教育科技文化之都;三是东郊(东二环以东)沿临潼、华阴、华县、潼关发展商贸旅游、现代物流及生活服务业,打造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产业带;四是北郊(北二环以北)沿铜川、黄陵向北发展工业,借“西安铜川一体化”的东风,打造“西安——铜川”工业走廊,并利用陕北——关中能源化工产业的对接机遇,打造陕西南北化工产业带;五是西郊(西二环以西)至杨凌,沿渭河两岸发展生产服务业,重点打造总部经济、金融与贸易、会展经济产业带。
实施“集团带动”战略,打造“黄金产业链”。整合现有产业园区,由制造业“遍地开花”向产业集聚转变。着力发展十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输变电产业集群,数控机床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航空产业集群,航天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电子通信设备元器件产业集群,冶金煤炭重型设备制造产业集群,石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能源化工基地、能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依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框架,结合各城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要有产业体系的支撑,为此,要构建五大产业带,从北到南依次是:一是北线从西向东,沿麟游、长武、彬县、铜川、黄陵、白水、蒲城、合阳等县(市)打造煤化工产业带;二是沿清水、凤翔、岐山、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大荔等县(市)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三是沿陇海线打造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带;四是沿天水、宝鸡、咸阳、渭南、潼关等县(市)打造贯穿陇海线的现代立体物流产业集群带、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和文化产业带;五是以秦岭东西为轴,沿天水、宝鸡、西安、渭南、运城、三门峡等市打造秦岭北麓以及沿陇南、汉中、安康、商洛及南阳等市(县)打造秦岭南麓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带。
近几年,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为了进一步拓宽经济区南北经济大通道,仍需继续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交通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区内交通初步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最终形成一个足以支撑经济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紧密联系、互相补充、竞争有序、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必须研究“十二五”及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综合交通网络的发展趋势,研究如何加强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各个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安排不同运输方式的空间布局和结构,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运输资源。
在交通方面: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扩大规模、完善网络、优化结构,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启动咸阳——旬邑、西安大环线、西咸北环线、合阳——铜川——彬县——凤翔、大荔——铜川——淳化——永寿——岐山、乾县——扶风——凤翔等公路建设项目,西安——平凉铁路、陇海铁路扩能改造、西安铁路枢纽工程、郑州——西安——兰州客运专线、关中城市群城际客运系统等铁路建设项目以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扩建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在能源方面:有序开发旬(邑)耀(州)、彬(县)长(武)等地的煤炭资源;扎实推进彬长煤电一体化等大型项目;启动渭河发电厂改扩建、乾县750千伏变电站等项目。
在水利方面: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实施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城镇供水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紧推进大中型水库、水源工程的前期工作;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强化农业和城乡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有效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重点建设渭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泾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泾河东庄水库、黑河亭口水库、泾惠渠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渭河中游干支流防洪等一批项目。
在市政方面: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地铁,实现两市之间公路交通和城市路网的全面对接;加快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通达的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处理系统,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资源共享是跨省经济区合作发展的基本内容。从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资源的流动性特征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跨陕、甘两省,经济区资源共享机制主要涉及技术、人才、金融、市场、信息这五类经济资源,基于此可建构起区内两省间资源共享机制之基本结构。
一是建立技术资源共享机制。技术资源共享机制是一种以应用性产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为基础,以技术交易市场为纽带,以技术成果应用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应用机制,其实质在于通过技术资源整合实现技术知识的生产和扩散。从经济区合作的层面考虑,共享技术的选择重点为应用性产业的共性技术,主要面向能源资源开发和电网建设,研究和开发能源开采技术及设备;面向能源产业三个转化,即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研究和开发清洁煤电技术、煤气化、煤液化、煤油气盐综合利用等技术及装备;面向现代旱作农业,研究农产品加工、节水灌溉技术;面向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水土保持、荒漠化治理等共性技术。同时强化技术成果的转化,探索技术资源共享模式,注重政府的作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政府支持主要在于坚持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通过资金介入和政策介入,引导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实现资源整合和技术创造,以合理的组织方式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成果的扩散和应用。
二是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人才资源是技术资源的活性载体,是具有增值潜力的独特的资本性资源,人才资源共享既具有技术资源共享的普遍特征,也有其特殊性。关中——天水经济区人才资源禀赋系数达到了2.34,人才资源丰富,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层次完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才资源分布差异巨大,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差异也巨大,经济区人才资源共享的关键就在于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智力流动、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三是建立金融资源共享机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金融资源明显优于陕甘宁经济区,西安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是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2011年,西安市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526.3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7564.93亿元;金融机构网点数935个,从业人员达22253人;证劵期货业网点数78个,从业人员达4184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西北区域管理机构均设在西安。笔者认为,要加强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推进西安金融商务区的建设,整合经济区内的金融资源,从财税支持、土地支持、生活服务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聚集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间服务机构、国际企业财团,尽快发展金融要素市场,增强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能力,推动西安建设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和欧亚大陆桥国际金融中心;确立细分的区域特色金融市场,从经济区金融资源需求的层面来看,主要可以分为能源金融、县域金融(中小企业金融)、碳金融这三个金融市场。
四是建立市场资源共享机制。在市场信息共享方面,构建经济区市场信息即时共享平台,聘请政府人员、市场研究人员、专业记者、企业人员等组成相对专业化的市场信息调查机构,不断推进经济区市场信息调研的广度和深度;在市场交易模式方面,发挥关中——天水经济区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实施经济区电子政务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市场交易信息化;在市场区域拓展方面,构建经济区利益共同体,培育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新兴市场;在市场物流平台共享方面,经济区统一协调布局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以西安为核心,以宝鸡、榆林、庆阳为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西安综合保税区要吸引两个经济区内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物流企业、贸易公司入驻,共同享受出口退税、国际化物流等优惠措施,推进经济区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西安国际港务区、咸阳空港物流园区、宝鸡陈仓物流园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渭南潼关物流港等大型物流园区应加快推进。
一是实施低碳技术工程,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要加快对外开放进程,增强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对外开放领域,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和管理,尤其要注重资源节约和再利用、污染物处理和回收再利用、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引进。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再创造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废弃物再利用和循环经济,从根本上转换发展方式。这就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限制低端的、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产业的转移引进和奢侈的高档消费品进口,鼓励清洁生产技术和管理的产业转移以及相关的产品进口。
在陕西“13115”科技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机制创新,促进科研与产业的融合,使科技真正为经济服务,成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西安、咸阳是陕西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地,应加快西咸一体化科教同兴进程,发挥科技领先优势。应加快实施进度,尤其要突破行政区划障碍,在科教同兴上取得进展。在对西安、咸阳各类科研机构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牵线搭桥、强化联系、整合科技资源,对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消除重复研究对资源的浪费。
强化科技成果向产业的渗透。首先是整理科研立项,把好出口关,要对各口径的科研立项进行统筹,避免重复;其次是改革科研运行方式,把好实用关;再次是构建交易平台,强化中试投入;最后是重建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教科研机构和企业注重成果应用。
二是积极参与碳交易,获得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资金支持。碳交易并不能直接或从根本上减少碳排放,但这种交易机制会促进各地区和企业增强减排的意识和积极性,增强它们自觉行动的动力。一是要促进国家建立国内环境交易市场,构建节能减排、改善环境的机制和相关制度;二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设立世界碳交易的研究专题,提出可行的碳交易方案,并由专门机构(商务厅等)组织实施;三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个人参与到碳交易中,通过碳交易获得收益(而不是通过砍伐树木),提高地方政府、企业、个人改善环境、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碳对环境的污染和气候的破坏主要在于气体碳的排放,而用科技手段对气体碳进行收集固化目前还相当困难,仍主要是通过植物——主要是森林、草原和绿地。多年来国家持续推行的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草)、草原恢复、防风固沙、城市绿化等工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而这些森林植被正是气体碳固化的直接实施者,也是碳交易的主要对象之一。
陕西走在了全国退耕还林的前边,森林植被的大面积增加减少了水土流失、净化了空气,山青了,水绿了,天蓝了,财富也积累起来了。秦岭、巴山、乔山、黄龙山等山区林地和渭河沿岸的大面积湿地植被,都可以作为碳交易的对象出售,以此换回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的资金和技术。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依据本研究报告有关数据可知,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与国内其他经济区相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是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部各子区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一个地区存在着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当收入差距比较大时,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为此,关中——天水经济区应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这也正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目标和任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应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下政策措施是必要的:
(1)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加速城镇化进程,扩大劳动力就业
从事劳务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可以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增长见识,学到技术,积累经验、资金,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农村人均收入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形成隐性失业,导致生产率低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到小城镇安家落户,加速城市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因此,应当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化扩权强县的政策措施,增强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权,从体制上打破城乡户籍制度,让农民与市民具有同等的身份,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加快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集聚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加快人口、产业、生产要素集聚,推进农村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方式的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实行城乡同步发展战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破除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国家应因势利导,逐步放开对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和迁徙的限制,保证进城打工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之前,“三农”是高度统一的,之后,20多年的城镇化建设使许多农民与农业、农村分离,在乡镇或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这些人仍被称为农民,因此,现在的农民实质上分为四类:纯农民、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农民。根据我国目前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低、存在一定规模贫困人口的现实,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资金来源,确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社会安全网,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变为依靠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制度。
“纯农民”多为老人和妇女,占农村留守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是农村人口中的弱势群体,劳动力素质较差,收入水平很低。针对这部分农村人口,可以采用保障项目依次推进的办法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即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虽从事非农业生产,但仍然与土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镇企业职工是最早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是农民中的精英分子,可以将他们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改为从业人员社会保险。
进城务工人员是积极、主动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且主要是农村中的青壮年。这些人流动性极强,可以单独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如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可以直接纳入城镇体系,医疗保险主要是建立大病保险制度。
失地农民是被动、消极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他们完全失去了农民传统意义上的土地保障,返回农村是不可能的。他们首先需要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其次是工作保障,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引导这些人积极就业。再次,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共同之处是都生活居住在城市,条件具备时,可以考虑将他们纳入城镇失业保险制度范围。
(3)完善各级财政对“三农”的转移支付体系
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转移支付力度,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社会政策。我国的公共政策一直过多地强调城镇而忽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向城镇地区和城镇居民倾斜,而对农村地区和农村居民的投入极少。政府必须矫正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加大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使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一起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五、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处于新一轮上升调整期
关中——天水经济区处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和西部经济快速上升阶段,其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增长空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个地区都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攀升速度逐步加快,从2009年的5720.33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8443.8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50%。按照这一增长率,到2015年,即“十二五”结束之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8402.49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
依据2010年相关经济指标来看,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并且其他很多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远高于关中城市群。然而,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市、区都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着,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均得到明显改善。从各经济指标的增长率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增长速度都快于其他经济区,其中以人均GDP增长率最为明显,高出珠三角经济区10个百分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二五”规划期结束时,与全国其他国家级经济区相比,关中——天水经济区与上述三大经济区在总量上尽管仍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但人均产值将会大幅提升,并很可能超过部分发达经济区,成为引领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仍以2010年相关经济指标为例,与西部地区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相比,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北部湾经济区,无论从总量还是增长率方面看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认为,只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实行正确的科学发展战略,并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条件,必将会对西部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中——天水经济区成立至今,在短短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产业之间互补性弱,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突出等,但是经过“十二五”规划期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关中——天水经济区自身的发展优势将更加显著,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将取得重大进展,服务业的发展也将得到大幅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将占到合理比例。
一般认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应该在60%左右。2011年,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主体的关中地区,其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27%)。而按照2010年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到2020年,关中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要达到62%。这样的话,我们在目前发展的基础上,每年还需要再增加1个百分点,才能达到这种目标。同时,我们根据测算和分析发现,虽然2006年关中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1544美元,如果根据经济学家划分的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8美元到1456美元为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6美元到2912美元为工业化的中级阶段的话,关中地区已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但是,如果按照内部结构细分的话,我们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比较薄弱,该地区的工业化仍处在初级向中级的发展阶段。根据诺塞姆曲线来判断,一般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在30%~70%之间为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将迅速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水平也将迅速提高,进而推动工业化加快发展。通过历史数据测算,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平均是农村居民的三倍以上。因此,未来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巨大。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众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经济腾飞提供强有力的内需支撑。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西部及北方内陆地区的“开放开发龙头地区”,“以高科技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中地,以旅游、物流、金融、文化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中地,以现代科教为支撑的创新型地区,领先的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地区,综合型经济核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体关中地区,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是陕西的工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相接,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6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十二五”时期,陕西将依托区位及交通枢纽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物联网等现代管理手段,建设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智能化运作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三大平台、五大体系、七大园区”;强化宝鸡、汉中、安康、榆林等重要物流节点,推进咸阳空港物流园建设,形成运转高效、畅通便捷的大物流格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依托供应链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把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物流园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服务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必将使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传统优势转变为产业、物流、市场等综合竞争优势,极大地带动经济区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也面临着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的机遇,后危机时代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机遇,加上关中——天水经济区又处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核心位置,这些都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未来增长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二)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压力加大
关中——天水经济区未来的增长和发展,充满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关中——天水经济区急需加快发展速度,提升经济总量。与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其他经济区相比,海西、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本身已是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只是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经济实力较弱,属于“经济高地中的低地”;而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均地处欠发达地区,属于“经济低地中的高地”。但是与上述两类经济区相比,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加快,经济总量需要大幅提升。因此,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来说,未来只有以快速发展为依托,才能实现西北经济崛起,才能与周边经济区联动发展、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其次,关中——天水经济区未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转型压力。进入后危机时代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不仅面临着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压力,在世界经济加快调整和转型、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由以外需为主转向扩大内需、国内贸易格局也将出现大调整的形势下,关中——天水经济区必须与外部经济高水平对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整和转型。同时,更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基础薄弱、增长粗放、效率较低,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需求结构不优化、城乡结构不平衡、区域结构不协调、要素结构不集约等问题仍将持续存在,调整和转型的任务繁重且艰巨。国际金融危机后,这些矛盾和问题会进一步突出,迫使我们面临着发展与转型的双重抉择,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
最后,发展的软硬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环境总体上不断改善,但软、硬环境都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严重阻碍了我们的发展。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增长和发展需要的状况仍较突出,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设施等仍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现有产业多处于产业链前端,与东部转移出的产业对接程度相对较弱;商务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仍较低,现代管理人才少,难以适应高端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缺乏市场意识、诚信意识等现象,存在着企业服务意识差、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未来跨越式发展的总体展望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建设,为西北地区的大发展提供了平台,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提供着新的持续的动力。伴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其辐射带动作用将逐步显现出来。未来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基础上,将形成范围更大、辐射更广的经济发展平台——黄河中游“西郑太银兰”五角经济区。打造黄河中游“西郑太银兰”五角经济区,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泛关中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属于大关中城市群的范畴,未来伴随着其辐射带动作用的扩大,必然形成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形成泛关中城市群。
第二步,建设“以潼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三角经济区”。泛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将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连为一体,并通过城市群范围的扩展、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城市群辐射范围的扩大,最终将关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连为一体,形成中西部经济联动发展的新平台——黄河中游内外三角经济区,即建立以潼关为中心,以渭南、三门峡、运城为“三角”的黄河中游小(内)三角经济区和以潼关为中心,以西安、郑州、太原为“三角”的黄河中游大(外)三角经济区。在此基础上,形成跨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区,辐射宁夏、甘肃两省区的黄河泛三角城市群及经济区。
第三步,建设“黄河中游五角经济区”(西安——郑州——太原——银川——兰州经济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以西安、郑州、太原、银川、兰州为支撑点的黄河中游五角经济区,并将其建设成为能与京津冀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并列的经济强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
[2]范鹏:《关中——天水经济区:西部大开发新的增长极》,《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50——56页。
[3]丁海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战略路径选择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第4期,第222——223页。
[4]高全成:《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全面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目标》,《大关中发展研究》2011年第四辑。
[5]穆宏浪:《关中——天水经济区与陕甘宁经济区资源共享机制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33——36页。
[6]李忠民:《西部发展报告:大关中发展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王保忠、李忠民:《自然资源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保障能力研究——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运城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45——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