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诞生以来,有关政府调控和经济自由的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中形成了许多经济学流派,有的学派,如凯恩斯学派、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以及新凯恩斯学派等认为经济无法自行达到均衡,宏观调控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效的;另有一些学派,如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弗莱堡学派及公共选择学派等崇尚经济自由,认为宏观调控不仅无效,反而对经济有害。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评论指出,根据现行理论(指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制定的稳定化政策未能实现经济政策的目标,这已是屡见不鲜的情况。基于此,它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主张政府干预无效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但是纵观世界各国实践,没有哪一个国家不或多或少地对经济进行调控,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已成为趋势。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了许多突出现象和问题:(1)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国际经济环境仍然不乐观,世界经济仍未从危机中走出来。(2)通货膨胀压力较大,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率达到3.3%,超过央行设定的3%的警戒线。(3)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经济结构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经济结构调整也已成为政府的重要战略任务。由于该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经济结构调整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情况仍不容乐观。(4)投资增速不断提高,反弹压力较大。(5)出口状况较差,前景仍不明朗,出口拉动作用严重削弱,甚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6)消费虽然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速,但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严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待提高。(7)大量信贷和货币投放以及制造业环境恶化引起了流动性过剩,由此带来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不容忽视。(8)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在此背景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何进行调控?采用什么样的政策工具进行调控?调控力度如何?调控目标应该是什么?以往调控是否有效?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应该如何改进?上述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对其效应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特别是它们的非线性效应机制和非对称效应机制,更是我们改善宏观调控效率效果、评价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关键。虽然国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实证检验,但与其他宏观经济现象不同,宏观调控是一个实证问题,应结合不同主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国外的研究结论不能照搬硬套于我国政策实践,其研究成果不能满足改善我国宏观调控实践的需要。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在研究假设、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和研究结论等方面亦存在较大的改进或创新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应在借鉴已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的基础上重新探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效应的一些特征和规律性。
此次危机的广泛性、持久性和严重性对各国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书全面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宏观调控的经验教训,研究了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应的非线性,在此基础上对各阶段宏观调控的绩效进行了系统定量评价,给出了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对策,并根据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了政策取向、工具手段、力度、模式等方面的建议。这对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理论,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宏观调控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提高我国宏观调控效率效果,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