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知错必改,坚持不懈
姓名:孟子
生卒年:约前372—前289
籍贯:邹国(今山东邹县)
孟子3岁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他的母亲非常明智,孟子在性情和品质方面都深受她的影响。孟子小的时候,在母亲的督促之下非常好学,不过他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还很差,逮着什么学什么。当初,他家住在公共墓场附近,儿时的孟子经常跑到坟场里玩。他见人家在那里埋死人,就学着埋死人;见有人在坟墓旁痛哭自己的亲人,也就学着人家的样子哭。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就决定换个环境,于是搬到城里去住。
孟母选择的新家在一个集市附近,这里人来车往,很是繁华。没过几天,孟子便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混熟了,经常与他们在一起玩做买卖的游戏。他时而扮成屠户,把竹片当作屠刀,杀泥巴捏成的小猪;时而扮成卖菜的小商贩,与买主(由小伙伴们扮演)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还短斤少两。孟母认为这样下去,儿子很快会变成俗不可耐的市侩,于是决定再次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一所学校附近。
从孟子家到学校只有几步路,不出门就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孟子感到好奇,经常侧耳细听。放学了,学生们背着书包从孟子家门口经过,孟子稚嫩的脸庞上流露出渴望的神情。孟母见状,就把孟子送进学校读书。孟子毕竟年纪小,第一次进学校,觉得非常新鲜,又穿上了新衣新裤,背着新书包,更是兴高采烈。每天放学回家,走在路上的孟子总是跳跳蹦蹦的。
没过几天,孟子便厌倦了天天上学读书的生活,对听课也渐渐失去了兴趣。他觉得整天坐在那里听老师板着脸念书,然后就是写字和背诵,有时回答错了老师的问题或是背不出课文还要挨打,简直太折磨人了,哪里比得上在后山里逮鼠捕雀有趣。有一天,还没有到放学时间,孟子对老师谎称自己要上厕所。老师允许后,他便悄悄溜出学校大门,一路小跑地回到家里。骤然摆脱学校和老师的束缚,他的心里甭提多舒畅了。孟子感觉此时的自己,就像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
此时的孟母正在织布机上紧张地忙碌着。她见孟子这么早就回家,先是纳闷,之后和颜悦色地问:“孩儿,今天怎么这样早就放学了?”孟子听母亲这么认真地问自己,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觉得浑身不自在,有意无意地抚弄着书包。孟母见他神色不对,开始以为他得病了,便走上前去摸了摸他的额头,关心地问道:“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孟子的脸一下子红了,支支吾吾地说:“我……没有病。”孟母已经明白了一半,又问道:“既然没有病,为什么这么早就回家了,是学校放学了吗?”孟子见母亲追问得这么紧,知道隐瞒不过,就说:“还没放学,是我自己偷着回来的。”他满以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母亲顶多说一两句,然后就会让自己到外边去玩。但孟母听他这么说,脸色刷地一下变了。她走到织布机前,抄起剪刀,毫不犹豫地把机上织布的纬线齐刷刷地剪断了。
孟子从未见母亲发这么大的火,吓得赶忙跪下:“儿子没有放学就回来,自是不对,但不知母亲为何剪断机杼,机杼一断,刚才织成的布不是全完了吗?”孟母回头看着跪在地上的儿子,严肃地说:“你逃学,就如同我剪断机杼一样。纺纱织布,可以换回衣食,免于饥寒。君子只有发奋求学,才能增长学问,立身处世,为国效力。机杼断则布难成,你逃学,不求上进,一曝十寒,学业必会前功尽弃。这样下去,你又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
孟子听了母亲的话,才明白母亲剪断机杼是为了教育自己勤奋学习,不要中断学业,于是眼含热泪,一字一句地说:“母亲的一片苦心,儿子永远不会忘记,今后我再也不逃学了!”孟母见他已诚恳认错,便和颜悦色地说:“不学无以广知,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你今后凡事一定要坚持到底,万不可半途而废,否则会前功尽弃。”
从此,孟子时时以母亲的训诫勉励自己,朝夕诵读,勤学不怠,学识果然突飞猛进。
成才启示
知错能改,才能进步。
做一件事,要坚持到底,不能一曝十寒。
不要忽视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要运用有利环境,促进自己成长。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楚辞”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一生有大量优秀的楚辞作品,根据刘向父子的校订和王逸的注本,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他的作品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4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5、6、7、8、9字不等,参差错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