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重视文化
大秦天王苻坚虽然是氐族人,但他并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相反,他和一般的氐族人不同,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长大后博学多才,他的才学让很多汉族士子都赞叹不已。所以苻坚虽然不是太子,但威望非常高。
当时前秦的皇帝是苻生,这是个残暴不仁的人,苻坚就把他杀掉了,自立为大秦天王。虽然苻坚是弑杀君主,但由于苻生实在不得人心,所以大家都很拥护他。苻坚刚上台不久就采纳了王猛重礼尊法的主张,他重用王猛等汉人儒生,狠狠处罚那些不懂礼教还居功自傲的氐族贵族。朝廷的风气顿时好了很多,权贵们都吓得不敢再放肆了,社会治安和民族矛盾都得到了缓和。
苻坚很欣赏汉武帝和光武帝重视儒家思想的政策,他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后,就开始推行尊儒重学的国策。他下令各地广修学宫,只要精通任何一种经典的人,都可以进入学宫学习。各级官员的子弟也要学习儒术。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学业、品格高尚、操守清廉的人,一律表彰,有的观其才能还授予官职。这道政策让前秦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兴起了一股积极学习的潮流,人人都埋头苦读,一时间人才济济,比当时南方的东晋王朝有朝气得多。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违法乱纪的行为少了很多。由于以才学高低作为授官的标准,那种走后门、托人情的不正之风自动就消失了。农业也发展得非常好,国泰民安。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苻坚还多次到太学巡察,有的时候还亲自主持考试。皇帝主持的考试谁还敢作弊,所以考风也好了很多。苻坚有时还评定卷子,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优劣程度来区分学生水平的高下,水平高的给予奖赏,而劣等生则要接受处罚。苻坚对自己的文治感到沾沾自喜,他问博士王实:“我一个月要去太学三次,亲自奖优罚劣,不敢有所耽误和回护,希望能够发扬圣人的教导。我这样做能不能赶得上汉武帝和汉光武帝呢?”王实回答道:“自从前赵的刘氏和后赵的石氏扰乱天下以来,儒生已经所剩无几,儒家经典也散失了不少,和当年秦始皇时候一样。而陛下英明神武,能够毅然拨乱反正,重新抬高儒学的地位,比舜和禹的功劳还大。重建学宫,弘扬儒学,让社会风气大大好转,这是万世的功业啊!汉武帝和汉光武帝怎么能和陛下相提并论!”王实说得苻坚舒舒服服的。虽然王实的话实在太夸张,但他说苻坚复兴了儒学,把儒学从战乱中拯救出来,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苻坚的提倡下,许多散失的典籍都重新得到整理,保存了许多珍贵典籍和文物。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君主,苻坚能够如此重视儒家文化,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从此以后,苻坚每个月都要去一次太学,鼓励那些埋头苦读的学子。学生们大受鼓舞,都拼命地苦读,唯恐落在别人后面被人看不起,辜负了苻坚对他们的期望。当时有一些很有钱的商人,他们虽然不学无术,但架势、派头能和王侯相比。前秦的很多大臣都争相任用他们担任自己的幕僚。黄门侍郎程宪看不惯这种行为,对苻坚说:“那些商人不过是些市井之徒,居然敢和王侯并论,甚至还能得到只有君子才能得到的官职。这种现象伤风败俗,对陛下推行的教化不利,所以请陛下下令严肃法纪。”
苻坚觉得很有道理,毕竟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商人地位本来就不高,再加上当时的商人确实也存在不学无术的情况,所以苻坚下了道命令,各地贵族如果有提拔商人为官的,一律降爵处理。而且还通知全国,士以下的人不准乘坐车马,手工业者、商人、奴仆和妇女不能穿锦绣衣服,不准佩戴金银首饰。如果有违反这种规定的,一律杀头。这种血淋淋的法令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前秦奢侈的民风得到了矫正,节省了很多社会财富。苻坚重视儒学的政策对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没用多少时间,苻坚就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