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
阿拉伯古代有一位智者,他以有先知能力而著称于世。有一天,两个年轻男子去找他。这两个人想愚弄这位智者。他们中的一个在右手里藏一只雏鸟,然后问这位智者:“智慧的人啊,我的右手里有一只小鸟,请你告诉我这只鸟是死的还是活的?”如果这位智者说“鸟是活的”,那么拿着小鸟的人将手一握,把小鸟弄死;如果他说“鸟是死的”,那么那一个人只需把手松开,小鸟就会振翅而飞。两个人认为他们万无一失,因为他们觉得问题只有这两种答案。老人久久地看着他们,最后微笑起来,回答说:“我告诉你答案,我的朋友,这只鸟是死是活完全取决于你的手。”
人生也是如此,无论是取得好的结果还是不好的结果,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选择哭泣,选择微笑,选择努力,选择懒惰,选择勤奋……都在于我们自己,有什么样的选择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
演说家马克·汉森在开始写作之前,经营的却是建筑业,当他在建筑业经营彻底破产之后,果断地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彻底退出建筑业,并忘记有关这一行的一切知识和经历,甚至包括他的老师——著名建筑师布克敏斯特·富勒。他决定去一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创业。
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对公众演说有独到的领悟和热情,而这是最容易赚钱的职业。一段时间后,他成为一个最富有感召力的一流演讲师。后来,他的著作《心灵鸡汤》和《心灵鸡汤Ⅱ》双双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并停留数月之久。
选择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选择而放弃,人总怕错过最好的,于是总难抉择。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智慧进行权衡,权衡什么是最重要的,权衡什么是最值得珍惜,明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之后,大胆地选择,选择了就不要因为失去的那些而后悔,因为有失才会有得。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你选择了什么,生活就给予你什么。
“舍”只是“得”的另一个名字
执着地对待生活,紧紧地把握生活,但又不能抓得过死,松不开手。人生这枚硬币,其反面正是那悖论的另一要旨:我们必须接受“失去”,学会放弃。
国王有5个女儿,这5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10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
当二公主发现自己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如法炮制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只好拿走五公主的发夹。
于是,最小的公主的发夹只剩下9个。
隔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知道百灵鸟叼回的是哪位公主的发夹?”
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说: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十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却说不出口。
只有小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话才说完,一头漂亮的长发因为少了一个发夹,全部披散下来,王子不由得看呆了。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王子与公主从此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对善于享受简单和快乐的人来说,人生的心态只在于进退适时、取舍得当。因为生活本身即是一种悖论:一方面,它让我们依恋生活的馈赠;另一方面,又注定了我们对这些礼物最终的舍弃。
失去了这种东西,必然会在其他地方有所收获。关键是,你要有乐观的心态,相信有失必有得。要舍得放弃,要正确对待你的失去,失去才能得到,有时舍弃不过是获得的另一个名称,失去也就是另一种获得。
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甚至不得不抛下爱情。然而,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所以,人生要学会放弃,并敢于放弃一些东西。
以退为进,蓄势待发
想要喝到芳香醇郁的美酒就得放下手中的咖啡,想要领略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就要离开喧嚣热闹的都市,想要获得如阳光般明媚开朗的心情就要驱散昨日烦恼留下的阴霾。放得下是为了包容与进步,放下对个人意见的执着才能包容,放下对陈旧观念的执着才会进步。表面看来,放下似乎意味着失去,意味着后退,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退步本身就是在前进,是一种低调的积蓄。
一位学僧斋饭之余无事可做,便在禅院里的石桌上作起画来。画中龙争虎斗,好不威风,只见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但学僧描来抹去几番修改,却仍是气势有余而动感不足。
正好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见到学僧执笔前思后想,最后还是举棋不定,几个弟子围在旁边指指点点,于是就走上前去观看。学僧看到无德禅师前来,于是就请禅师点评。
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外形不错,但其秉性表现不足。要知道,龙在攻击之前,头必向后退缩;虎要上前扑时,头必向下压低。龙头向后曲度愈大,就能冲得越快;虎头离地面越近,就能跳得越高。”
学僧听后非常佩服禅师的见解,于是说道:“老师真是慧眼独具,我把龙头画得太靠前,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开示:“为人处世,亦如同参禅的道理。退却一步,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反省,才会走得更高。”
另外一位学僧有些不解,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么可能向前?谦卑的人怎么可能走得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对他说:“你们且听我的诗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你们听懂了吗?”
学僧们听后,点头,似有所悟。
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无德禅师以插秧为喻,向弟子们揭示了进退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能屈能伸,既能在万丈崖壁上挥毫泼墨,好似银河落九天,又能在幽静山林中蜿蜒流淌,自在清泉石上流。
退,意在“半途而止”,而非半途而废
我们在遇到挫折或遭遇强敌时常常提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说法。“走”的本义是“跑”,引申为“逃跑”。逃跑何以是上策呢。
原来,“走为上”在《三十六计·败战计》中,意指形势不利,要避免与敌人决战,面前只有三条路可走:竖起白旗,“我服了你”——投降;眼见再斗下去并没有任何好处,“打平手算了”——讲和;投降是百分之百失败,讲和算百分之五十失败,还不如逃跑——逃跑可以保全实力,有从退中求胜的希望。逃跑比起投降、讲和,堪称“上策”。尤其值得提醒的是:退却是指半途而止,并不是半途而废,它包含着积极的内涵,而不是消极地夹着尾巴逃跑。为了把握好这一点,让我们再重温一下浪里白条张顺“退中求胜”智胜黑旋风的故事。
《水浒》第三十七回有“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情节,十分精彩,描写李逵与戴宗、宋江三人在靠江琵琶亭酒馆饮酒,李逵到江边渔船抢鱼,趁着酒兴,闹将起来。书中写道:
正热闹里,只见一个人从小路里走出来,众人看见叫道:“主人来了,这黑大汉在此抢鱼,都赶散了渔船。”
那人道:“什么黑大汉,敢如此无礼?”众人把手指道:“那厮兀自在岸边寻人厮打。”那人抢将过去,喝道:“你这厮吃了豹子心、大虫胆,也敢来搅乱老爷的道路!”李逵看那人时,六尺五六身材,三十二三年纪,三缕掩口黑髯,头上裹顶青纱万字巾……手里提条秤。那人正来卖鱼,见了李逵在那里横七竖八打人,便把秤递与行贩接了,赶上前来大喝道:“你这厮要打谁?”李逵不回话,抡过竹篙,却望那人便打,那人抢过去,早夺了竹篙,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头发,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
怎敌得李逵水牛般气力,直推将开去,不能够拢身,那人便望肋下擢得几拳,李逵那里看在眼里,那人又飞起脚来踢,被李逵直把头按将下去,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去那人脊梁上擂鼓也似打。那人怎生挣扎?李逵正打哩,一个人在背后劈腰抱住,一个人便来帮助手,喝道:“使不得,使不得!”李逵回头看时,却是宋江、戴宗。李逵便放了手,那人略得脱身,一道烟走了。
戴宗埋怨李逵道:“我教你休来讨鱼,又在这里和人厮打。倘或一拳打死了人,你不去偿命坐牢?”李逵应道:“你怕我连累你,我自打死了一个,我自去承当。”宋江便道:“兄弟休要论口,拿了布衫,且去吃酒。”李逵向那柳树根头,拾起布衫,搭在胳膊上。跟了宋江、戴宗便走。行不得数十步,只听得背后有人叫骂道:“黑杀才今番要和你见个输赢。”李逵回头看时,便是那人脱得赤条条地,匾扎起一条水裤儿,露出一身雪练也似白肉……在江边独自一个把竹篙撑着一只渔船赶将来,口里大骂道:“千刀万剐的黑杀才,老爷怕你的,不算好汉!走的,不是好男子!”李逵听了大怒,吼了一声,撇了布衫,抢转身来,那人便把船略拢来,凑在岸边,一手把竹篙点定了船,口里大骂着。李逵也骂道:“好汉便上岸来。”那人把竹篙去李逵腿上便搠,撩拨得李逵火起,托地跳在船上。
说时迟,那时快,那人只要诱得李逵上船,便把竹篙往岸边一点,双脚一蹬。李逵当时慌了手脚。那人更不叫骂,撇了竹篙,叫声:“你来,今番和你定要见个输赢。”便把李逵胳膊拿住,口里说道:“且不和你厮打,先教你吃些水。”两只脚把船只一晃,船底朝天,英雄落水,两个好汉扑通地都翻筋斗撞下江里去。宋江、戴宗急忙赶至岸边,那只船已翻在江里,两个只在岸上叫苦。
江岸边早拥上三五百人,在柳荫底下看,都道:“这黑大汉今番却着道儿,便挣扎得性命,也吃了一肚皮水。”宋江、戴宗在岸边看时,只见江面开处,那人把李逵提将起来,又淹将下去,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作一块,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彩。当时宋江、戴宗看见李逵被那人在水里揪扯,浸得眼白,又提起来,又按下去,老大吃亏,便叫戴宗央人去救。戴宗问众人道:“这白大汉是谁?”有认得的说道:“这个好汉,便是本处卖鱼主人,唤做张顺。”宋江听得,猛省道:“莫不是绰号浪里白条的张顺?”众人道:“正是,正是。”
浪里白条张顺,将“陆战”变成“水战”,在一退一进之间,创造战机,扬长避短,找到了战胜李逵的上策。号称铁牛的李逵毕竟不是水牛,灌饱江水,吃够了苦头。
此例无疑告诉我们,必须处理好退与进的关系:退,向对手让步,是避敌锋芒、掩藏劣势的手段,用退来赢得进的积极行动。可是一般人在谋划时喜进而厌退,认为退是怯弱的表现。殊不知退的软弱正可以用来麻痹对手,掩盖自己对进的准备和行动,其实在“软弱”中蕴藏着威力。古代哲学家老子提出“进道若退”,他力主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这又岂是只知猛冲猛打的人所能理解的呢?
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也无论是胜利后的退却还是失败后的退却,只要“退”仅只是手段,而不是最后目的,只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退”又何尝不是上策呢?大自然中的狼族,有许多的成功猎捕正是由“退中求胜”所换取的。
因此,退中求胜的积极意义可概括为:保存实力、重整旗鼓以及伺机战胜。
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中国雅虎前任总裁曾鸣曾说:“一个臭的决策往往是很容易就决定了,而一个好的决策往往在一时之间难以取舍,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它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其实,一个领导者的决策过程就是舍与得的取舍过程。就像阿里巴巴有很多错误,但是它在取舍方面就有好与坏之分。马云为了使阿里巴巴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多年来一直“舍得”让新成立的业务处于亏损状态。
在2007年的年会上,马云指出阿里巴巴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而不是赚钱,尤其是对淘宝和支付宝而言。他让大家忘掉钱,忘掉赚钱,不要在意外界对阿里巴巴的负面评价。
很多人都很关注阿里巴巴的淘宝网收费的问题,马云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淘宝如果要真正想赚钱,首先要考虑的是淘宝帮别人是否真正赚了钱。所以说,淘宝现在收费的时机还尚不成熟,因为它的市场还需要培育。比如说,如果阿里巴巴在路上发现了很多的小金子,于是它就不断地捡起来,当它浑身装满了金子的时候它就会走不动,这样的话它就永远到不了金矿的山顶。另外,马云认为淘宝收费是需要有一点创新的,因为所有模仿的东西都不会超出预期值很多,就像Google能超出人们期望的高度就是因为它的创新,全球最大门户网站雅虎也是靠自己的创新最终大获成功的。
自从淘宝成立以来,它每年的交易额以10倍的速度迅速增长,仅2007年上半年的交易额就达到了157亿,网站注册会员超过4000万,在中国C2C市场中的份额几乎达到了80%。面对这样卓越的成绩,淘宝却说:“我们现在的规模连婴儿都不是。”他们认为只有当淘宝的交易额可以与传统的商业巨头,像国美、沃尔玛等相媲美时,淘宝才是真正面向个人用户电子商务的未来所在。
马云的这种舍弃小利益,为社会创造更高价值的理念,使得他把握住了互联网的命脉。同时,正是基于对电子商务的坚定信念,马云立志在不久的将来要把阿里巴巴做成世界十大网站之一,从而实现“只要是商人,就一定要用阿里巴巴”的目标。
生活中,掌握进退之道有诸多妙处。大舍大得,小舍小得,退往往只是为了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向,或腾出一些空间。好比两车相逢,有时必须自己先退让,才有前进的可能,或是前进无路,只好后退另寻他途。正面对战已无取胜可能,而且将耗损自己实力时,可暂时后退,以保存实力补充战力,这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存心舍弃,会有加倍的收获
有取就有舍,而有舍才有得。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一个人舍去世俗的荣华富贵和荣誉地位,却忽略了他舍弃这些东西背后所得到的比这些东西更加珍贵的东西,那便是无穷的智慧和人生那种宁静而豁达的境界。其实人生就是一连串取舍的过程,有取就有舍,有舍才有得,而主动舍弃的人,却可能得到上苍加倍的馈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时,以美英法为首的战胜国首脑们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买一块地皮,刚刚成立的联合国机构还身无分文。让世界各国筹资,牌子刚刚挂起,就要向世界各国搞经济摊派,负面影响太大。况且刚刚经历了二战的浩劫,各国政府都财库空虚,许多国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在寸土寸金的纽约筹资买下一块地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联合国对此一筹莫展。
听到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商议,果断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条件地赠与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同时,洛克菲勒家族亦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全部买下。
对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出人意料之举,美国许多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委靡的美国和全世界,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赠出,并且什么条件也没有。这条消息传出后,美国许多财团主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这简直是蠢人之举!”并纷纷断言:“这样经营不要十年,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财团,便会沦落为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贫民集团!”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完工,毗邻地价便立刻飙升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尽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族财团。这种结局,令那些曾经讥讽和嘲笑过洛克菲勒家族捐赠之举的财团和商人们目瞪口呆。
这是典型的“因舍而得”的例子。如果洛克菲勒家族没有做出“舍”的举动,勇于牺牲和放弃眼前的利益,就不可能有“得”的结果。放弃和得到永远是辩证统一的。然而,现实中许多人却执着于“得”,常常忘记了“舍”。殊不知,没有舍就没有得,凡是什么都想获得的人,最终会因为无尽的欲望,导致一无所获。
生活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的时候,那么就应该学会舍弃,生活有时候会迫使你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会和恩惠。然而我们要知道,舍弃并不意味着失去,有时候,我们主动去舍弃,反而会得到更多。
隐忍退让,等待最佳时机
《老子》第三十六章写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这句话体现出卓越的辩证思想。为了捉住敌人,事先要放纵敌人。这是一种放长线钓大鱼的计谋。一般来说,一时纵敌,百日之患。但是,在特殊情形之下,纵敌不仅无害,反而有益。
有时,“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处理问题既需要果断,也要善于忍耐,等待最适宜的时机。一代明君康熙除去鳌拜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进退规则的好处。
根据祖宗的惯例,康熙满14岁那年举行了亲政大典。可是亲政后的康熙帝,仍然没有实权,鳌拜继续大权独揽。皇帝与权臣之间的矛盾,终于在如何对待苏克萨哈的问题上公开化了。
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临终时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一向为鳌拜所妒忌。在一次朝会上,鳌拜对康熙大帝说:“苏克萨哈心怀不轨,蓄意篡权,我已下令将他抓了起来。请皇上同意将苏克萨哈立即正法。”此时康熙尽管对鳌拜的做法不满,可自知实力太差,远不是鳌拜的对手,所以只好忍痛。鳌拜一回到家,马上传令绞杀苏克萨哈,同时诛杀了他的家人。
康熙气得两眼冒火,决心要除掉这个欺君擅权的鳌拜。康熙帝深知要除掉鳌拜绝非一件易事,弄不好,激起兵变,那么,他这皇帝的位子也就别想再坐了。经过一夜的冥思苦想,康熙帝最后定下了剪除鳌拜的计策。
第二天鳌拜上朝时,康熙帝不露声色,也不再提苏克萨哈的事情。鳌拜心里暗自得意,他哪里知道,这是康熙大帝高明的地方。没过几天,康熙帝给鳌拜晋爵位,又加封号,又给鳌拜的儿子加官晋爵,鳌拜心里美滋滋的。
康熙一面故作软弱无能,稳住鳌拜,一面挑选了十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在宫内舞刀弄棒,练习角力摔跤。康熙帝自己也加入摔跤队伍与小太监们对阵取乐。消息传到宫外,大家认为只不过是小皇帝变着法子闹着玩罢了。
从表面上看,朝中大事一切照旧,鳌拜还是那样为所欲为,康熙对鳌拜还是那样信赖,鳌拜渐渐放松了戒备。练习拳棒和摔跤的小太监们,技艺逐渐纯熟。康熙见时机已到,决定向鳌拜下手。
一天,康熙派人通知鳌拜,说是有要事商量,请他立即进宫。鳌拜直奔宫中,康熙此时正和小太监们摔跤玩呢。鳌拜上前,正要与康熙打招呼,十几个小太监打打闹闹地挨近了鳌拜身边。说时迟,那时快,大家一拥而上,拉胳膊扯腿地将毫无防备的鳌拜翻倒在地。
鳌拜很快反应过来,感到大事不妙想要挣扎反抗时,十几个小太监已牢牢地将他制服在地,哪里肯让他脱身。他们拿来准备好的绳索,将鳌拜捆了个结结实实。
康熙正颜厉色地对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的鳌拜说:“你欺凌幼主,图谋不轨,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今日下场是你罪有应得。你鳌拜罪行累累,罄竹难书,待我查清你的罪行,一定严惩,绝不宽待。”
鳌拜自知难逃一死。紧紧地闭着双眼,一句话也不说,只能像待宰的羔羊那样任人宰割!
人在逆境中,最需要的是一个“忍”字,学会忍辱负重,藏而不露,才能在别人不知不觉中发展壮大,待时机成熟,你便可以马上脱颖而出。隐忍退让,就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
关键时刻懂得务实妥协
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矛盾和纷争,会有很多种解决方式,务实“妥协”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务实“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是最好的。
首先,它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却日渐成为可能时,务实“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整补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妥协,因为他“资源”丰富,能够与你进行长时间的持久战。理论上是这样,可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你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少的“惨胜”,所以在某些状况下强者也需要妥协。
其次,你可以借助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要放弃这场与你的争斗;如果是你提出,若他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提出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大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务实“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促使矛盾关系的转化。
另外,它还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为没有“存在”就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这又何尝不可呢?
务实“妥协”有时候会被误解为屈服、软弱的“投降”行为,但从上面所提的几点来看,务实“妥协”其实是通权达变的处世智慧。凡是处世的智者,都懂得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不是一时的冲动。
当然,妥协时也必须做到因地制宜。
第一,要善于发现你的目标所在。也就是说,你不必把资源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妥协就妥协,不能妥协,放弃争斗也无不可。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绝不可轻易妥协。
第二,要看“妥协”的条件。在对方的诉求之中找到自己可以让步的点,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妥协谈判、言语平和,心意诚恳。若对方执意不接受,而你是提出妥协的弱者,假如抱有不惜玉石俱焚的决心,相信对方最终会接受你的条件。
总之,务实“妥协”可改变现况,转危为安,是战术也是战略。
知止是一种人生智慧
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斗智,这是真正的智慧。
汉武帝晚年时,宫中发生了诬陷太子的冤案。当时,太子的孙子刚刚生下几个月,也遭株连被关在狱中。丙吉在参与审理此案时,心知太子蒙冤,他几次为此陈情,都被武帝呵斥。他于是在狱中挑选了一个女囚负责抚养皇曾孙,自己也对其多加照顾。丙吉的朋友生怕他为此遭祸,多次劝他不要惹火烧身,并且说:“太子一案,是皇上钦定,我们避之尚且不及,你何苦对他的孙子优待有加?此事传扬出去,人们只怕会怀疑你是太子的同党了,这是聪明人干的事吗?”
丙吉脸现惨色,却坚定地说:“做人不能处处讲究机心,不念仁德。皇曾孙只是个娃娃,他有什么罪?我这是看到不忍心才有的平常之举,纵使惹上祸患,我也顾不得了。”后来武帝生病卧床,听到传言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下令将长安的罪囚一律处死。使臣连夜赶到皇曾孙所在的牢狱,丙吉却不放使臣进入,他气愤道:“无辜者尚不致死,何况皇上的曾孙呢?我不会让人们这样做的。”
使臣不料此节,后劝他道:“这是皇上旨意,你抗旨不遵,岂不是自寻死路?你太愚蠢了。”丙吉誓死抗拒使臣,他决然说:“我非无智之人,这样做只为保全皇上的名声和皇曾孙的性命。事急如此,我若稍有私心,大错就无法挽回了。”
使臣回报汉武帝,汉武帝长久无声,后长叹说:“这也许是天意吧。”他没有追究丙吉的事,反而因此对处理太子事件有了不少悔意。他下诏大赦天下罪人,丙吉所管的犯人都得以幸存。多年之后皇曾孙刘询当了皇帝,是为宣帝。丙吉绝口不提先前他对宣帝的恩德。知晓此情的他的家人曾对他说:“你对皇上有恩,若是当面告知皇上,你的官位必会升迁。这是别人做梦都想得到的好事,你怎么能闭口不说呢?”丙吉微微一笑,叹息说:“身为臣子,本该如此,我有幸回报皇恩一二,若是以此买宠求荣,岂是君子所为?此等心思,我向来绝不虑之。”
后来宣帝从别人口中知晓丙吉的恩情,大为感动,夜不能寐,敬重之下,他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神爵三年,丙吉出任丞相。在任上,他祟尚宽大,性喜辞让,有人获罪或失职,只要不是大的过失,他只是让人休假了事,从不严办,有人责怪他纵容失察,他却回答说:“查办属官,不该由我出面。若是三公只在此纠缠不休,亲历亲为,我认为是羞耻的事。何况容人乃大,一旦事事计较,动辄严办,也就有违大义了。”丙吉性情温和,从不显智耀能,不知情者以为他软弱好欺,并无真才实学,他也从不放在心上,也不会因此改变心意。
一次,丙吉在巡视途中见有人群殴,许多人死伤在地,丙吉问也不问,只顾前行。看见有牛伸舌粗喘,他竟上前仔细察看,很是关心。他的属官大惑不解,以为他不识大体,丙吉解释说:“智慧不能乱用乱施,否则就无所谓智慧了。惩治狂徒,确保境内平安,那是地方长官之事,我又何必插手亲自管理?现在正是初春,牛口喘粗气,当为气节失调,如此百姓生计必定会受到伤害,这是关系天下安危的事,我怎能漠视不理?看似小事,其实是大事,身为宰相,只有抓住要领,才能不失其职。”丙吉的属官恍然大悟,深为叹服。那些误解丙吉的人更是自愧不已,暗自责备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止的含义是有着深刻的内涵的。作为一种大智慧,它绝不是简单的停止无为。它是一招因时而变、出奇制胜的妙法,也是深合事理、退中求进的处世哲学。对于只知冒进、急功近利者,止的运用就尤显珍贵。纵观无数失败者的症结,他们所共缺的不是智慧,就能说明这一点。一个人只要到了能克制智慧,潜藏智慧,进而慎智慧来争斗的境界,他的智慧才是最无缺的,他才能在任何形势下应对自如,屹立不倒。
学学狐狸哲学:放弃一条腿,保全一条命
有时候人们为了得到更多,而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想想我们现在的追求,是否也放弃了本来拥有的一切,偏偏去追求华而不实的东西?所以,我们都应当学会合理地放弃。
一只倒霉的狐狸被猎人套住了一条小腿,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条小腿,然后逃命。放弃一条腿而保全生命,这是狐狸的哲学。人生亦应如此,在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前,主动放弃局部利益而保全整体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选择与放弃的实质。
生活中,有时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令我们猝不及防,这时我们更要学会放弃。
迈克·莱恩是一名探险队员。1976年,他随英国探险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就在他们下山的时候,天开始下大雪,每行一步都极其艰难,最让他们害怕的是风雪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当整个探险队陷入迷茫的时候,迈克·莱恩率先丢弃所有的随身装备,只留下不多的食品,轻装前行。他的这一举动几乎遭到所有队员的反对,他们认为现在到山下最快也要10天时间,这就意味着这10天里不仅不能扎营休息,还可能因缺氧而使体温下降导致冻坏身体,那样,他们的生命就要受到威胁。
面对队友的顾忌,迈克·莱恩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而且只能这样做,这样的雪山天气10天甚至半个月都有可能不会好转,再拖延下去路标也会被全部掩埋。丢掉重物,就不允许我们再有任何幻想和杂念,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徒手而行就可以提高行走的速度,也许这样我们还有生的希望!”最后,队友们采纳了他的建议,大家一路互相鼓励,忍受疲劳、寒冷,不分昼夜,只用了8天时间就到达安全地带。恶劣的天气确实正像莱恩所预料的那样从未好转过。
这一年,伦敦英国国家军事博物馆负责人找到迈克·莱恩,请求他赠送给博物馆任何一件与英国探险队当年登上珠峰有关的物品,莱恩毫不犹豫地将他那次下山时因冻坏而被截下的10个脚趾和5个右手指尖交给了他。
正是由于莱恩当年一次正确的放弃,才挽救了所有队友的生命;也由于这个选择,他的登山装备无一保存下来,而冻坏的指尖和脚趾却在医院截掉后留在了身边。这是博物馆收到的最奇特而又最珍贵的赠品。
放弃与获取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放弃就没有获取;得到的同时必然也会失去。很多聪明人明白这一道理,从不患得患失,更没有过多欲望,他们敢于放弃,所以无论干什么,都能取得成功。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是利益的权衡之道,而放弃则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何时放弃的人才会事事如鱼得水。
人生短暂,与浩瀚的历史长河相比,世间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皆为短暂的一瞬,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得意与失意,在人的一生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放弃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心灵,可以还原本性,使你真实地享受人生;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放弃绝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更不是知难而退,而是一种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低人一等”,才有“高人一筹”
低调做人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谋略,低调做人绝不意味着卑微,它是一种“以低求高”的强者韬略。生活中常常能见到一些貌似平淡无奇、“胸无大志”的人,最后却常常能够“一鸣惊人”,做出出人意料的成绩。这些人,在人生路上选择了低调,他们不张扬不卖弄,然而却是志怀高远、坚韧不拔,凭借着不懈的努力,最终迈入了人生的高标境界。
罗明是湖北一所大学的英语教师,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他也决定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于是他离开了自己得心应手的教育界,到北京的一家俱乐部工作。北京的俱乐部大多数为会员制,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会员。而在俱乐部里,衡量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主要是看他又发展了多少会员,以及售出了多少张会员卡。他的上司告诉他,你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售卡。
那段时间里,罗明对一切都感到生疏,初来乍到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朋友。可想而知,他的处境该有多么窘迫!
他决定采取一个初入道者都采用过的笨办法:扫楼。“扫楼”是业内人士的术语,即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聚集在写字楼里,你要一家一家地跑,一家一家地问,那种情形就跟扫楼差不多。当然,你必须要找经理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最好是总裁,普通的白领是难以接受价格不菲的会员卡的。
罗明的生活从此开始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他由一名荣耀至极的大学教师,一下子“跌落”成了一个“厚脸皮”的推销员。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心理上的落差感十分强烈。
有一个朋友问过罗明关于“扫楼”的事情。那个朋友阴阳怪气地问他:“‘扫楼’是不是很威风,一层一层,挨门逐户,就像鬼子进村扫荡一样的?”罗明听完这番话,内心真是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
往事不堪回首,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扫楼”之初的那种狼狈和艰辛。
他曾经精确地统计过,他“扫楼”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内跑了10栋写字楼,“扫”了72家公司,浑身的感觉就像是散了架一样,腿和脚都不是自己的了,别说走路,再想挪动一下都困难。那天晚上,他坐电梯从楼上下来,在电梯间里,他感到自己的胃里正在一阵阵痉挛、抽搐、恶心,唯一的想法就是找个清静的地方大吐一场。而且他还要忍受人们的白眼和奚落,这对于从小到大都一直备受尊重的他来说,该是怎样一种伤害啊!
如果推销会员卡只有“扫楼”这一种方式,那么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去,也很少有人能够成功。“扫楼”只是步入这个行业的初始阶段,秘诀还是有的。
大约半年后,罗明开始出现在俱乐部召开的各种招待酒会上。
出席这类酒会的人都是些事业有成、志得意满的成功人士。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罗明发现那些如同铁板一样的面孔不见了,那些刺痛人心的冷言冷语不见了,现在出现的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彬彬有礼的人士。他感到一下子就放开了自己。他本来就该属于这里:他的涵养,他的才学,即使他曾经历过一段坎坷卑微的“奋斗史”,又怎能磨灭他所固有的价值与尊贵呢?
他知道他们需要什么,知道他们需要听从什么样的劝告。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一下子就能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他的语言,他的讲解,也不是那样干巴巴的,仿佛带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鼓动力。他告诉他们,俱乐部将会给他们最为优质的服务,而购买价格昂贵的会员卡,那就是一种地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在一次专为外国人举办的酒会上,似乎没有人比他更为游刃有余了。他有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这让他一下子就与老外们打成了一片。他曾经一个下午同时向八个老外推销,结果竟然售出了九张会员卡,其中有一个人多买了一张,是送给他朋友的。每张会员卡5万美金,每售出一张会员卡,销售人员可以从中提取10%的佣金。罗明一下午的收入就很容易推算了。
从那以后,罗明在几个俱乐部之间跳来跳去。到了2004年初,他终于在一家俱乐部安营扎寨。
罗明已经不用再去“扫楼”了,即使是参加招待酒会,他也不用怂恿别人去买会员卡了。他有良好的学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销售业绩,所以,他从销售员、销售经理、销售总监一直坐到了俱乐部副总裁的位置上。显然,如果没有当年的“低人一等”,哪里会有后来的“高人一筹”呢?
“低是高的铺垫,高是低的目标”,对于那些已经处在事业金字塔上的人,你只要去研究他的经历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高人一等”、风光十足的,他们也曾有过艰难曲折的“爬行”经历,然而他们却能够端正心态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他们能够忍受“低微卑贱”的经历,并在低微中养精蓄锐、奋发图强,尔后他们才攀上人生的巅峰,享受世人的尊崇。
不能舍,只好在泥里团团转
暴雨刚过,道路上一片泥泞。一个老太太到寺庙进香,一不小心跌进了泥坑,浑身沾满了黄泥,香火钱也掉进了泥里。她不起身,只是在泥里捞个不停。一向慈悲的富人刚好坐轿从此经过,看见了这个情景,想去扶她,又怕弄脏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于是便让下人去把老太太从泥潭里扶出来,还送了一些香火钱给她。老太太十分感激,连忙道谢。
一个僧人看到老太太满身污泥,连忙避开,说道:“佛门圣地,岂能玷污?还是把这一身污泥弄干净了再来吧!”
瑞新禅师看到了这一幕,径直走到老太太身边,扶她走进大殿,笑着对那个僧人说:“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非。肉身本是无常的飞灰,从无始来,向无始去,生灭都是空幻一场。”
僧人听他这样说便问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处。难道连成佛的心都不存在吗?”
瑞新禅师指指远处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还在泥里转!”那个僧人听了禅师的话,顿时感到无比惭愧,垂下了目光。
瑞新禅师回去便训示弟子们:“金钱珠宝是驴屎马粪,亲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躬都不能舍弃,还谈什么出家?”
心存取舍,则有邪见与妄行;凡成就大事之人,无不是心中存善念。像故事中的富人,舍不得一身皮囊,身价百万又如何?像故事里的僧人,舍不得自己的一身衣裳,以佛门清静地做借口,谈何出家乃至成佛呢。
名利富贵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对其执着不忘,实在不宜。
人生的高度应是一份知足的恬然,生命的高度应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时候,人们向往去取得,并且认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只有“舍”,才能“得”。
蚌舍弃安逸,才拥有了孕育珍珠的权利;种子放弃花朵,才拥有了孕育春天的资格。千古豪杰舍家为国,才垂青于史册;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才有了巍巍中华。取与舍在自然的荡涤中,展现并昭示了生命的高度,数千年的白驹过隙,无数次的金乌西坠,消磨掉了历史的棱角,打磨出中华文明不朽的生命之碑。
生命的高度是平凡人所远离,却又为世人崇敬的高度。哪怕至恶之人,也不免因“我辈不义之人而入有意之国”而遁去,尽管生命之碑前仅站着手无寸铁的荀巨伯……而今,就连博物学家在广游天下景观之时,都不禁称誉自然与人类取舍的异曲同工。
取,便是一培清澈的水,只那一培,便无须再希冀天上的银河;舍,就是一抖那背上的重负,只那一抖,便使你我得以仰望浩瀚的蓝天。但人生在这一取一舍之间,生命在无限地升华,并且拥有了自己的高度。
的确,取舍对于人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弃医从文,改变了他的一生,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如果当初他不作出这样的取舍,他可能只是位医人治人的医生而已,成不了一代文豪。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应该去坚持,而什么又该舍弃。
取舍之间,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应该是:得,要先舍;而舍,则终必得。而舍不舍得,以及怎样去“舍”,又怎样去“得”,就全看自己了。
过于戒备反而失去更多
火车轮在铁轨上疾速地转动着,车厢里平静一片,有人打盹,有人看杂志,有人望着窗外沉思,车厢的一角,坐着一位年轻的妈妈和三岁可爱的儿子。坐在他们对面的是两位机灵的女孩,她们在活泼地交谈着。
显然,小男孩骨碌碌的眼珠被两位活泼的姐姐吸引了。两个女孩意识到了这个男孩的说话欲,便把小男孩拉入聊天大军中,一会儿逗得小男孩活蹦乱跳,看来他们是有共同语言的。但是坐在一旁的妈妈不乐意了,眼神中透出对两个女孩的警惕,一把拉住了正在“跳探戈”的儿子,对他说:“坐好了,安静一点儿,姐姐们累了。”小男孩不情愿地挪到了座位上。车厢又陷入了平静。“终点站马上就要到了,请您准备好行李准备下车……”车厢广播开始讲话。两个小女孩看着妈妈拎着很多行李,便主动说:“我们可以帮你带行李,送你到汽车站。”小男孩也嚷着要跟着姐姐走。
可这位妈妈拒绝了她们的好意,一个人拎着沉重的行李,牵着小男孩的手费力地向出站口走去。
等他们费尽周折拦了一辆出租车时,看到刚才的那两位女孩正搀扶一位大妈上公交车。这位妈妈望着两位女孩红色的背影,整个天空忽然亮了。
生活中,我们因为不信任他人而导致失败的事情屡见不鲜。出于对自身的保护,每个人都会产生戒备心理,这是必要的,但是过于戒备,就很可能造成人际关系交往上的障碍,无法信任别人的人不仅让自己内心感到孤独,也会让周围的人对其产生看法,不愿意与其交往。
信任是敞开自己的心扉,向他人传达善意。的确,这样做的结果有时候未必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得到他人同样的信任回应。我们不可否认,许多人因为信任吃了不少闷亏,但我们同时必须认识到,信赖是一个社会得以维系、社会机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人乃群居之社会动物,身处人群,我们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张以人为结点的网,你为了获得自身的安全或一时的利益而封闭了与他人的沟通,与其他人隔绝,无异于将结点之间的连线切断。这样的人际关系之网千疮百孔。一张满是洞的网如何能用于捕鱼?你虽得到了自身的安全,但那只是一时之利。为这一时的成败,你失去的是长远的人生。
其实,他人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坏,主动敞开心扉,他人才愿意与你坦诚相待,一个不信任他人的人不值得他人信任。多与他人交流,分享就可以渐渐减弱这种心理。虽然刚开始你也许觉得自己的内心被看穿,失去了坚硬的外壳,没有了先前的安全感,但你到最后会发现,你得到的是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你亦可以从他人处得到信任,这样的快乐是一个封闭自我的人终其一生所不可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