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赚钱是商人的天职
——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
第一篇 犹太人的经商智慧
金钱是现实的上帝
犹太人经商智慧要诀
金钱给人间以光明,金钱给众生以温暖。金钱让说坏话的人舌头发硬,金钱让举起屠刀的人呆立发愣。金钱给神购买了礼物,敲开了神那紧闭的门。(《塔木德》)
金钱对犹太人来说,绝不仅止于财富的意义。钱居于生死之间,居于他们生活的中心地位,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标志。这样的钱必定已具有某种“神圣性”。钱本来就是为应付那些最好不要发生的事件而准备的,钱的存在意味着这些事可以避免发生。所以赚钱、攒钱并不是为了满足直接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对安全的需要!至今在犹太人家庭中还有一种习惯,留给子女的财产至少不应该比自己继承到的财产少。这种心愿代表着犹太人对后辈的祝福。
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金钱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可以低估的。犹太人这样说:“富亲戚是近亲戚,穷亲戚是远亲戚。”犹太人的历史一再地验证了这个事实。当他们没有金钱的时候,就处于社会的底层,人们都看不起他们,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凌辱和压迫。而等到他们有了钱,就可以和贵族平起平坐,让人们对他们钦慕和妒忌不已。在社会中,没有钱的人注定是可怜的人,而要获得尊严和尊敬就必须有钱。
二战后,在驻日本的联合国军某司令部里,犹太士兵总是无端地受到多方的歧视,根本没有尊严可谈。犹太士兵只要走过,白人士兵必然要满怀憎恨而轻蔑地骂一声“犹太鬼”,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地挖苦犹太士兵一番,而犹太士兵虽然恼火却无可奈何。
有个叫威尔逊的犹太人,由于他的军衔低微,因此更是受到白人士兵和高级军官们的歧视。大家都看不起他,背地里经常议论他,他也饱尝了人们对他的各种侮辱。但是他拥有犹太人智慧的头脑。一开始他口袋里也没有钱,他就省吃俭用,积攒一小笔钱,然后他就把这笔钱借贷出去。在白人士兵里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很普遍,他们总是等不到发薪水的时候,就囊中羞涩了。他们看到威尔逊有钱,就迫不及待地向他借。
威尔逊就借钱给他们,同时还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还清,且附带高额的利息,但是那些士兵们早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威尔逊收到这些利息之后总是继续攒起来再借贷给那些士兵们。对于没有钱可还的人,威尔逊就让他们把他们自己的一些值钱的东西做抵押,然后再高价卖出去。这样,过了不多久,威尔逊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还买了两部车和别墅,他变成了士兵里面的“大款”。这些待遇即使是高级军官也未必可以享受得到。那些经常过山穷水尽、灰头土脸日子的白人士兵,对威尔逊趾高气扬的样子再也没有了。他们对威尔逊惊羡不已。
威尔逊用自己的富有为自己赢得了尊严。
金钱不仅仅可以购买尊严,还可以购买你所能想象得到的很多东西,这些东西都和金钱有关系。有了金钱,你就拥有了大家仰慕的生活方式,有了大家对你的恭维和羡慕;你还有了发言的权利,“富有的愚人的话人们会洗耳恭听,而贫穷的智者的箴言却没有人去听”。在今天,金钱已经是成功的标志和人生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已经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犹太人认为金钱是上帝给的礼物,是上帝给人以美好人生的祝福。他们对金钱的热爱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存的需要,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更是美好人生的必须的手段和工具。
简言之,金钱成为犹太人现实的上帝。
下面来看看金钱这位现实的“上帝”是如何救赎犹太人的。
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原因,犹太人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遭受异族排挤时,在面临反犹分子的血腥杀戮时,他们不止一次地“请”出了“钱”——这位现实的“上帝”。这时,我们或许能明白犹太人不惜一切赚钱的真正原因了。对他们来说,赚钱就是为了生存。
在历史上,金钱曾多次充当了犹太人的“保护神”。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已经一方面摆脱了西班牙的军事政治统治,另一方面摆脱了宗教的干涉和纷争。工商业尤其是商业发展很快,它的资本总额比当时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资本总额还要多。
1654年9月,一艘名为“五月花”的航船由巴西抵达荷属北美殖民地的一个小行政区——新阿姆斯特丹。这里属于荷兰西印度公司的前哨阵地。
“五月花”为北美带来了第一个犹太人团体——23个祖籍为荷兰的犹太人,他们是为了逃避异端审判而来到新阿姆斯特丹的。但当他们筋疲力尽地抵达这里时,出于宗教偏见,当地的行政长官彼得·施托伊弗桑特却不允许他们留在当地,而是要他们继续向前航行,并呈请荷兰西印度公司批准驱逐这些犹太人。
但是,施托伊弗桑特没有想到,当时的荷兰已不是中世纪的荷兰,犹太人也不是毫无权利和任人宰割的。这些新来的犹太人一方面据理力争,一方面设法与荷兰西印度公司中的犹太股东取得了联系。在犹太股东,也就是施托伊弗桑特的“雇主”的有力干预下(荷兰西印度公司对犹太股东的依赖远甚于对施托伊弗桑特的依赖),这个小行政区的行政长官不得不收回成令,准许犹太人留下,但保留了一个条例:犹太人中的穷人不得给行政区或公司增加负担,应由他们自己设法救济。这个条件对犹太人来说毫无意义,因为自大流散以来,犹太人就没有向基督教会乞讨过。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照顾好自己。这些犹太人就此定居下来,并且建立了北美洲第一个犹太社团。以后,这里发展成了北美洲最大的犹太居住区。
就这样,犹太人用金钱铸造了一根魔杖。然而,这根魔杖的无上法力又指向何处呢?钱对于犹太人来说,绝不仅是财富的象征。在他们看来,金钱保证了生存,指挥了政治,推进了慈善。
众所周知,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精明的犹太人早已参透了金钱与权力之间的玄妙。他们以金钱为饵,换来了政治上的发言权,又依靠着政治资本,在商场上肆意驰骋。
在犹太人的历史上,金钱这东西一直都是他们赖以存活的根本。金钱可以在他们被追杀时买通别人以得到收留;金钱可以在他们被人看不起时买回自己的尊严,得到尊敬……金钱对于犹太人来说是如此的重要。犹太人将其视为现实生活中的上帝也就不难理解了。
金钱无贵贱之分
犹太人经商智慧要诀
金钱平等,因此人格平等,于是怀有赚大钱的欲望才好。金钱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它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塔木德》)
有一位演讲者在一个公众场合演讲。他拿起了50美元,高举过头顶:“看,这是50美元,崭新的50美元。有谁想要?”结果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然后,他把这张纸币在手里揉了揉,纸币变得皱巴巴的了,然后又问观众:“现在有人想要这50美元吗?”所有的人举起了手。
他把这张纸币放在地下,用脚狠狠地踩了几下。钱币已经变得又脏又烂了。
他拿起钱来,又问:“现在还有人想要吗?”结果还是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于是他说:“朋友们,钱在任何的时候都是钱,它不会因为你揉了它,你把它踩烂,它的价值就会有任何的变化。它依然可以在商店里花出去。”
为什么那张钞票在那个演讲者的手里揉皱了,又被他踩脏弄破了,还是有人想要它呢?
因为钞票就是钞票,钞票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它不会因为受到了什么“待遇”就有所差别。
它还是以前一样的价值,和其他等面值钞票的价值是一样的。只要它们的价值一样,钞票都是平等的。
犹太人就是这样的观念。他们认为“金钱无姓氏,更无履历表”。他们不像有些国家和民族那样,把钱分为“干净的钱”或“不干净的钱”。他们自信,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什么途径,只要是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合法赚来的钱,都是心安理得的。因此,他们通过千方百计的经营,尽量赚取更多的钱。不管这些钱是农夫出卖产品得来的,或是赌徒赢来的,还是知识分子以脑力劳动得来的,都是收之无愧,泰然处之。
赚钱有术的犹太人数不胜数,以放债发迹的亚伦就是典型的一例。
这位移居英国的犹太人从打工开始,用积蓄的一点儿小钱做些小生意。由于生意的扩大,他需要资金周转,不得不向钱庄或银行借钱。他在自己的实践中发觉,向别人借钱的代价确实太高,往往与商业经营获得的利润相差无几。他想,自己辛辛苦苦经营全为银行打工,而且风险比银行还大,倒不如自己从事放债业务合算。几年后,他开始了放债业务。他一边维持小生意经营,一边抽出部分资本贷给急需用钱的人。另外,他又从银行贷来利率相对较低的钱,以较高的利率转贷给别人,从中赚取差额利润。有些等钱应急的生产者或个人,宁愿以月息20%借贷,这样,等于100元放贷1年,可获得240%的回报率,这比投资做买卖更能赚钱。亚伦正是盯着这个赚钱的路子,才迅速走上发迹之路的。亚伦63岁逝世时,留下的钱财在当时英国是首屈一指的。
犹太人的经商活动,有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的特点,他们对顾客总是一视同仁,且不带一丝成见。
犹太人观念中,除了犹太人外,不管是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或意大利人等,一律被称之为外国人。为了赚钱,不管你是哪一国的人,主张何种主义,信仰何种宗教,都是他们交易的对象。他们绝对不会因为对方是异教徒或者是黑人而放弃一笔能赚钱的生意。
例如,住在美国的一位犹太人名叫合利·威尔斯顿的钻石商人,他联合全世界的犹太钻石商组成一个庞大的集团对其他国家的人做生意。又如居住在瑞士的犹太人,最能利用中立国的特性,同时联络美国的犹太人和俄国的犹太人来从事国际性的交易。在犹太人的脑海里,没有意识形态之分。为了各自共同的目的,他们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对付外人。在进行贸易往来时,无论你是美国人还是俄国人,无论你是西欧人还是非洲人,只要你和他的这笔交易能给他带来利润率,他就可以和你交易。因此,如果有人对他们与苏联商人做生意而指责他们时,犹太人会疑惑不解地歪着头反问:“和俄国人做生意有什么不好呢?”他们的目的就是赚钱,他们所信奉的就是做生意,获得最大的利益。哈默就是突出的代表。在苏联刚刚成立时,世界上的资本家都不敢涉足这个国家,只有这个犹太人“胆大包天”,与苏联做生意发了大财。他也由此起步,成了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商人。
要赚钱,就不要顾虑太多,不能被原来的传统习惯和观念所束缚。要敢于打破旧传统,接受新观念。试想一下,如果因为和对方的思想意识不同,自己在原来成见的作用下,主动放弃了一次赚大钱的机会,岂不是太可惜,太不值得了!我们知道,金钱是没有国籍的,所以,赚钱就不应当区分国籍,为自己设置赚钱的种种限制。聪明的犹太人很早就认识到这点,所以他们很团结,结合在一起共同赚外国人的钱,这就是他们成功的原因所在!
犹太人还认为金钱是没有性质的,所谓的性质是人自己主观强加给金钱的。如果说金钱在恶人手里就是罪恶的,那么让善良的人把它赚回来就可以是善的了。犹太人认为,主观区分钱的性质是件荒唐的事,那样做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又束缚思想。
现金至上
犹太人经商智慧要诀
手头没钱就是穷人。(《塔木德》)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位犹太人,临终之际,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叫到了床前,对他们嘱托后事,说道:“请将我的财产全部换成现金,用这些钱去买一床最高档的毛毯和一张最昂贵的床,然后把余下的钱放在我的枕头底下。等我死了,再把这些钱放进我的坟墓,我要带着这些钱到那个世界去。”
亲友们按照他的安排,买来了毛毯和床。这位富翁躺在豪华的床上,盖着柔和的毛毯,摸着枕边的现金,安详地闭上了眼睛。遵照富翁的遗嘱,死者留下的那一笔现金和他的遗体一块,被放进了棺材。
这时,死者的一位老朋友前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当他听说死者的财产都换成了现金并已随死者的遗体一块被放入了棺材时,立即从衣袋里掏出了支票和笔,飞快地签上金额,撕下支票,放入棺材。同时,又从棺材中取出现金,并轻轻地拍着死者的脑门,说道:
“老朋友,金额与现金相同,你会满意的。”
这则笑话说明了犹太人对现金的偏爱。
在现实生活中,犹太人中也不乏痴爱现金的。19世纪的南非首富之一、犹太钻石商巴奈·巴纳特就说:“始终和现金或现金之类的东西打交道,喜欢钻石、金镑和纸币。”这位富翁从来不喜欢那些称为“股票”的纸类的玩意儿。
还有一位英国犹太富商,欧洲第三大食品生产和经营集团卡文哈姆公司的老板詹姆斯·戈德文密斯爵士也特别迷恋现钞,他有这样的怪癖:他在卖东西时,一般都要求别人支付现金,但是在买别人的东西时,他尽量地用股票支付或者用长期赊购的方式。
犹太人之所以奉行彻底的现金主义,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大流散中可以随身携带现金逃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任何人都不放心,一旦将商品赊出去,拿不回钱来怎么办?如果马上要逃跑,岂不要白白损失?所以,唯有现金是安全的。
动荡的生活环境,决定了犹太人在财产选择上与众不同。他们通常是持有现金,或把钱换成黄金或钻石,固定财产几乎是零。
聪明的犹太人不会去购买土地营建价值连城的别墅,尤其在战乱的年代,一看政治风向不对,他们就马上席卷家产而逃,只有随身携带的财产是他们逃难时的生活依靠。有了它们,任何天灾人祸,他们都不会担心。现金就是他们生活的保障,因此犹太人对现金的偏爱程度是无以复加的。
彻底采取现金主义,是犹太人的商法之一。这在日常生活及交往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与他国商人打交道时,他们心中想的是:“那个人今天究竟带了多少现款?”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对公司的评价:“今天那个公司,换成现款,究竟值多少?”总的来说,他们关心的是现金,脑子中除了现金,没有其他的货币形式。
犹太人这一“保守”的观念,决定了他们的商品交易力求现金交易。纵然交易的对方,在一年后确能变成亿万富翁,也难保证他明天不发生意外。人、社会及自然,每天都在变,只有现金是不变的。这是犹太人的信念,也是犹太教的“神意”。
银行存款,短期内的确可以获得一大笔利息,但是物价在存款生息期间不断上涨,货币价值随之下降,尤其是存款者本人死亡时,还须向国家缴纳继承税。所以,无论多么巨大的财产,存放在银行,相传三代,将会变成零。这就是税法上的原则。
现款确实不增值,但物价上涨对其影响不大,而且最关键的是手持现款,避免了在银行的财产登记,在财产继承时,不需要向国家缴纳遗产继承税。所以,手持现款时,财产既不增多,也不减少。
银行存款和现金相比,当然是现金最可靠,既不获利也不亏损。小心谨慎的犹太人自然在二者择一的条件下选择了后者。因为对犹太人来说,“不减少”正是“不亏损”的最基本做法。想借助银行存款求得利息,是不太可能获得利润的。对钱财的保管,从古至今,每个国家的人们都有自己的一系列办法。中国在银行出现以前,人们为了生命和财产安全,通常把金银元宝埋藏在秘密的地方。当前,也有一些人,不太信任银行,仍旧用原始方法保存现款。这种方法存在许多弊端。
首先,人们拥有的现款大多数是纸币,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如失火等,将损失惨重。
其次,巨款在身,对生命也构成威胁。
现款是不能随便放置的,它需要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地。
犹太人不把现款存入银行,那么家缠万贯的犹太人到底怎样保护现款的呢?如果每天都把现款携带在身,当然不可能,也是不安全的。他们已经为现款找到安全之处——银行,不是存款于银行,而是把现款放在银行的保险柜里。
日本具有“银座的犹太人”之称的藤田先生,在访问美国服饰用品商、犹太人狄蒙德先生时,曾参观了他的现款保险柜,他的保险柜里装着现行的各种纸币,也有五六年前的各种旧币,还有金块,约合日币达二三十亿元。如此巨大的财产,狄蒙德先生却十分放心地置放于此。因为银行是个极其安全的地方,有一流的安全防卫措施,专门的防卫人员,把现款放于此,当然可以高枕无忧了。
赚钱天经地义
犹太人经商智慧要诀
金钱既非可诅咒,亦非罪恶,而是造福人类的东西。(《塔木德》)
对于钱,犹太人既没有敬之如神,又没有恶之如鬼,更没有既想要钱又羞于碰钱的尴尬心理。对于犹太人来说钱干干净净、平平常常。赚钱大大方方、堂堂正正。
犹太人认为赚钱天经地义,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如果能赚到的钱不赚,那简直就是对钱犯了罪,要遭上帝惩罚。
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
一个拉比、一个神父、一个牧师,坐在同一辆火车上。他们在一起谈论着各自的教徒和天命。
牧师说,他总是在办公室的地板上画个小圈,然后把募捐盘里的钱币拿出来抛向空中。“恰好落在小圈里的是给上帝的,剩下的是给我的。”神父说他也是这样做的。拉比说:“我所做的与你们略有不同——我把钱扔向空中,上帝能接到多少就拿多少——剩下的就是给我自己的。”
对于金钱,犹太人是大大方方地视钱如命的——哪怕是像拉比这样的神职人员。在他们的心目中,“伟人”就是既富有又具有生活情趣的人。即使你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但一贫如洗,犹太人也是绝对看不起的。犹太人最讨厌贫穷。他们认为,贫穷就是耻辱,就是罪恶。所以,犹太民族也被称为“钱的民族”,他们对金钱有着“准神圣”的膜拜,善于赚钱同信仰宗教一样构成了犹太民族醒目的标志。
中国人在赚钱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意钱的出处。例如经营妓院或色情酒吧等赚的钱是肮脏的钱,是绝对不光彩的。规规矩矩地工作所赚的工资是干净的钱。然而,犹太人的看法却是大不相同的。
在犹太人的眼中,钱是没有区别的。他们想的是——既然是钱,我就可以去赚。只要是钱,管它是什么样的钱。在他们的观念中,金钱既不是罪恶,也不应被诅咒,而是一种对人类的祝福。可以说,犹太人是典型的拜金主义者。这与犹太人的历史过程有相当大的关系。自从罗马帝国占领犹太人的地域后,犹太人就被逐出祖国,流浪在世界各地,饱受迫害和杀戮。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更谈不上主权。政治权力靠不住,只有金钱,才是他们生存的唯一依靠。总之,对犹太人来说,只有金钱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及其他,他们可用金钱对付歧视,用金钱买回快乐。几千年来流浪异国他乡的生活,使他们形成了这种金钱观。
而正是这种金钱观,为犹太人赚钱减少了障碍,开辟了不少的财源。
大财团希尔斯是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始祖名为迈耶·希尔斯,少年时在另一个成功的犹太商贾处当学徒。后来自立门户经营古董商店,以贵族巨贾为推销对象。在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的动乱期间,因善于应变和经营,获得了巨大的盈利。他的经商手法可以说是犹太人的典范。
犹太人嗜钱如命,为了赚钱,他们绞尽脑汁,用尽各种办法。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加利是位犹太人,他曾为一个贫穷的犹太教区写信给伦贝格市一位有钱的煤商,请他为了慈善的目的赠送几车皮煤来。
商人回信说:“我们不会给你们白送东西。不过我们可以半价卖给你们50车皮煤。”
该教区表示同意先要25车皮煤。交货3个月后,他们既没付钱也不再买了。
不久,煤商寄出一封措辞强硬的催款书。没几天,他收到了加利的回信:
“您的催款书我们无法理解。您答应卖给我们50车皮煤,减掉一半,25车皮煤正好等于您减去的价钱。这25车皮煤我们要了,那25车皮煤我们不要了。”
煤商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他在高呼上当的同时,却又不得不佩服加利的聪明。在这其中,加利既没耍无赖,又没搞骗术,他们仅仅利用这个口头协议的不确定性,就气定神闲地坐在家里等人“送”来了25车皮煤。
这就是犹太人的赚钱高招儿。
犹太人在对工作的选择方面也不同于他人。如果当一个体面的白领所领的工资还没有自己做一份儿不怎么起眼的小本生意拿的多,那么他们一定会毫无疑问地去选择那份儿虽不体面但利润颇多的小本生意。
富凯尔就在日本见过这样的一件事情,并且他个人也相当赞同那个人的做法:
富凯尔在一个小摊子上吃了一碗枸杞汤。由于闲着无事,就和摊主聊了起来。这时他才发现,原来摊主以前是一个专攻化学的大学生,而且曾在某公司任化学技师。
富凯尔感到不解,通过谈话他才真正明白。这位技师感觉自己不过是像机器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一样任人摆布,觉得毫无趣味,便毅然选择自由自在地摆起了小摊。
他这样做有的人会认为不理智。当技师多体面呀,非要把自己弄得小商贩一样,这不是让家人在朋友面前很不体面吗?
是的,有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但是你看看作为犹太人的富凯尔是怎么看待的吧。他认为,人不可真的为了面子而“打肿脸充胖子”,不然会吃很多不必要的苦头,而自己却不知醒悟。犹如那位卖枸杞的人,当技师虽然够体面,但月薪才10万日元,生活方面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体面,反而是相当拮据的。他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要面临的人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改了行,而且自从他自己摆小摊子以后,每月平均可挣到30万日元,生活却得到大大的改善。
犹太人素把金钱当作世俗的上帝,他们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上帝之外,就只有金钱最值得人尊敬和重视。
在《塔木德》中,有许多关于金钱的格言:
“《圣经》放射光明,金钱散发温暖。”
“伤害人们的东西有三:烦恼、争吵、空钱包,其中以空钱包为最。”
“一旦钱币叮当响,坏话便停止。”
“用钱去敲门,没有不开的。”
犹太人爱钱,但从来不隐瞒自己爱钱的天性。所以世人在指责其嗜钱如命、贪婪成性的同时,又深深折服于犹太人在钱面前的坦荡无邪。只要认为是可行的赚钱方法,犹太人就一定要赚,赚钱天然合理,赚回钱才算真聪明。这就是犹太人的经商智慧的高超之处。
赚钱是游戏
犹太人经商智慧要诀
金钱不神圣,不是高不可攀的圣物。(《塔木德》)
犹太人对钱持一种平常心。他们认为金钱同衣服一样,不过是一件有用的物品而已。有许多犹太大亨,他们手中掌握着数以百万、千万、甚至亿万的财富的时候,他们感觉手里拿的不过就是一堆纸张而已,并不觉得这就是可以时刻给人带来祸福安危的东西。如果他们把金钱看得很重,就不敢再那样心不跳、气不喘地赚钱了。
要想赚钱,就绝对不能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而是应该从容地、冷静地对待。对金钱不感兴趣自然赚不到钱,然而倘若把金钱看得太重,也就给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包袱。
犹太人注重金钱,认为金钱是现实中万能的上帝。金钱在他们眼中显得无比的神圣,但是在赚取金钱的时候,他们已经把金钱当作是一种十分普通的东西,就和纸张、石头一样,丝毫不觉得金钱有烫手的感觉。
犹太人只把金钱当作是一种很好玩儿的物品。它在刺激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去高度地投入它,人们投入资金的时候就是投入了一次次危险的但是有趣的游戏中。如果不是把赚钱当作游戏,而是看作一项沉重的工作,甚至是在拿命运做赌注的时候,心理的压力会十分强大,以至于人们不敢去冒风险。
犹太人这样形容自己:在赚钱的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游戏的世界。作为游戏的参与者,你要不停地和对手进行较量和角逐。你要采用一切办法和手段来胜过其他的人,你要超越所有的人才可以赢得最后的胜利。
著名的金融家摩根就是这样的赚钱观念,即绝不让赚钱变成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新鲜刺激的游戏。他认为只有以这样游戏的心态去赚取金钱,才是最佳的赚钱心态。
摩根赚钱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他一直有一个习惯,每当黄昏的时候,他就到小报摊上买一份载有股市收盘的当地晚报回家阅读。当他的朋友都在忙着怎样娱乐的时候,他则说:“有些人热衷于研究棒球或者足球的时候,我却喜欢研究怎么赚钱。”
在谈到投资的时候,他总是说:“玩扑克的时候,你应当认真观察每一位玩者,你会看出一位冤大头。如果看不出,那这个冤大头就是你。”
他从来不乱花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总是琢磨怎么赚钱的办法。有的同事开玩笑说:“摩根你已经是百万富翁了,感觉滋味儿如何?”摩根的回答让人玩味:“凡是我想要的东西而又可以用钱买到的时候,我都能买到。至于其他人所梦想的东西,比如名车、名画、豪宅我都不为所动,因为我不想得到。”
他并不是一个为金钱而生活的人,他甚至不需要金钱来装饰他的生活。他喜欢的仅仅是游戏的感觉,那种一次次投入资金,又一次次地通过自己的智慧把钱赚回来的感觉,充满了风险和艰辛,但是也颇为刺激。他喜欢的就是刺激。摩根说:“金钱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而赚钱的过程,即不断地接受挑战才是乐趣,不是要钱,而是赚钱,看着钱滚钱才是有意义的。”
视钱为平常物,视赚钱为游戏,这就是犹太人的高明之处。唯有如此,才成就了那么多的犹太大亨。
看紧你的钱包
犹太人经商智慧要诀
对钱财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它才会聚集到你身边。你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塔木德》)
“紧紧地看住你的钱包,不要让你的金钱随意地出去,不要怕别人说你吝啬。你的钱每花出去一分都要有两分钱利润的时候,才可以花出去。”犹太巨富洛克菲勒是这个信条虔诚的遵守者。
洛克菲勒早年在一家大石油公司做焊接工,任务是焊接装石油的巨大油桶。他细心地发现每焊接一个油桶要掉落的铁渣每次不多不少正好是509滴,他想要焊接那摞得像山一样的油桶要浪费多少焊条呀!于是他改进了焊接的工艺和焊接的方法,让每次滴落的铁渣正好是508滴,仅此一项改进,这家大石油公司全年的节约资金是5.7亿之多!洛克菲勒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一次极佳的晋升机会。
努力挣钱是开源,设法省钱是节流。巨大的财富需要努力才能追求得到,同时也需要杜绝漏洞才能积聚。
洛克菲勒成为亿万富翁以后,他的经营管理也是以精于节约为特点的。他给部下的要求是提炼一加仑原油的成本要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三位。每天早上他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成本和利润的报表送上来。多年的商业经验让他熟稔了经理们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他常常能从中发现问题,并且以此指标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1879年的一天,他质问一个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9.8492美元,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却只要19.849美元?”这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洛克菲勒是统计分析、成本会计和单位计价的一名先驱,是今天大企业的“一块拱顶石”。
到了老年时期,有一天,他向他的秘书借了5美分。当洛克菲勒给秘书还钱的时候,秘书不好意思要,洛克菲勒当即大怒:“记住,5美分是一美元一年的利息!”由此可见,他对于金钱的节俭和计算真是到了极致。
犹太人的用钱原则就是只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他们认为不该用的地方,是一块钱也不会花出去的。《塔木德》上说:“对钱财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它才会聚集犹太人到你身边,你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
特别是犹太人不管多么富有,绝不会随意挥霍钱财。在宴请宾客时,以吃饱吃好为尚,不会讲排场滥开支;在生活中,以积蓄钱财为尚,不会用光吃光。犹太人测算过,依照世界的标准利率来算,如果一个人每天储蓄1美元,88年后可以得到100万美元。这88年时间虽然长了一点儿,但每天储蓄2美元,大都在实行了10年、20年后很容易就可以达到100万美元。可见对金钱除了爱之外,还要惜。也就是说,除了想发财外,还要想办法保护已有的钱财。这就是犹太人经营致富的一个奥秘。
犹太人有句格言这样说:“花1美元,就要发挥1美元100%的功效。”要把支出降到最低点。
很多犹太人老板,对任何的开支都精打细算,为的就是尽量地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他们总是说:“要把一块钱当作两块钱来使用。如果在一个地方错用了一块钱,并不就是损失一块钱,而是花了两块钱。”
悉尼奥运会上曾经举办过一个以“世界传媒和奥运报道”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在座的有世界各地传媒大亨和记者数百人。
就在新闻发布会进行之中,人们发现坐在前排的炙手可热的美国传媒巨头NBC副总裁麦卡锡突然蹲下身子,钻到了桌子底下。他好像在寻找什么。大家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位大亨为什么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如此有损自己形象的事情。
不一会儿,他从桌下钻出来,手中拿着一支雪茄。他扬扬手中的雪茄说:“对不起,我到桌下寻找雪茄。因为我的母亲告诉我,应该爱护自己的每一个美分。”
麦卡锡是一个亿万富翁,有难以计数的金钱,他可以买到一切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一支雪茄对于他来说简直微不足道。如果照他的身份,应该不理睬这根掉到地上的雪茄,或是从烟盒里再取一支,但麦卡锡却给了我们第三种令人意料不到的答案。
犹太人的这一节俭作风甚至为一些日本商人所仿效:
如果你到日立公司的日立工厂去,哪怕是酷暑,办公室却没有冷气设备。这是因为,日立的厂房很高,安装冷气太浪费。厂房不安装,办公室也不能特殊,职工都强忍着。办公室里,用不着的电灯就一定要熄灭。日立的职工讲究时间效率,日立的大瓮工厂有一条标语——“1分钟在日立应看成8万分钟”。意思是一个人浪费1分钟,日立8万职工就要浪费8万分钟。
日立的经理人员“惜量如金”。公司绘制了“代号一览表”,将各机构、各负责人的代号告诉职工。如“吉田博总经理先生”只用日语读音的第一个字母代替就行了。如果你在文件上加敬语。就会受到训斥。
那么,我们能说犹太人很吝啬吗?并非如此,他们只是不付没有道理的钱。犹太人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最大的优点,是重视金钱的表现。
看紧自己的钱包,爱钱的同时也要惜钱。珍惜自己的每一分钱,这一原则已贯彻到犹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内化到他们的思想观念中。
有钱不置半年闲
犹太人经商智慧要诀
上帝把钱作为礼物送给我们,目的在于让我们购买这世间的快乐,而不让我们攒起来还给他。(《塔木德》)
犹太人的观念里面,与其把钱放在银行里面睡觉,靠利息来补贴生活费,养成一种依赖性而失去了冒险奋斗的精神,不如活用这些钱,投资更具利益的项目。
犹太人经商有个共同特点,即采取彻底的现金主义。
犹太富商凯尔,资产上亿美元,然而他却很少把钱存进银行,而是将大部分现金放在自己的保险库。
一次,一位在银行有几百万存款的日本商人向他请教这一令他疑惑不解的问题。
“凯尔先生,对我来说,如果没有储蓄,生活等于失去了保障。你有那么多钱,却不存进银行,为什么呢?”
“认为储蓄是生活上的安全保障,储蓄的钱越多,则在心理上的安全保障程度越高,如此积累下去,永远没有满足的一天。这样,岂不是把有用的钱全部束之高阁,使自己赚大钱的机会减少了,并且自己的经商才能也无从发挥了吗?你再想想,哪有省吃俭用一辈子,光靠利息而成为世界上知名富翁的?”凯尔不慌不忙地答道。
日本商人虽然无法反驳道:“你的意思是反对储蓄了?”
“当然不是彻头彻尾的反对。”凯尔解释道,“我反对的是,把储蓄当成嗜好,而忘记了等钱储蓄到一定时候把它提出来,再活用这些钱,使它能赚到远比银行利息多得多的钱。我还反对银行里的钱越存越多时,便靠利息来补贴生活费。这就养成了依赖性而失去了商人必有的冒险精神。”
凯尔的话很有道理,金钱只有进入流通领域,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犹太人经商,很重要的秘方是不把钱放在银行变成存款。在18世纪中期以前,犹太人热衷于放贷业务,就是把自己的钱放贷出去,从中赚取高利。到了19世纪后,直至现在,犹太人也更愿意把自己的钱用于高回报率的投资或买卖。
犹太人这种不让钱成为做存款的秘诀,是一门资金管理科学。它说明做生意要合理地使用资金,千方百计地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利息的支出,使商品单位利润和总额利润都得到增加。
做生意总得要有本钱,但本钱总是有限的,连世界首富也只不过百亿美元左右。但一个企业,哪怕是一般企业,一年也可做几十亿美元,如果是大企业,一年要做几百亿美元的生意,而企业本身的资本,只不过几亿或几十亿美元。他们靠的是资金的不断滚动周转,把营业额做大。
在犹太人眼里,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经商智慧,关键看其能否靠不断滚动周转的有限资金把营业额做大。
犹太人普利策出生于匈牙利,17岁时到美国谋生。开始时,他在美国军队服役,退伍后开始探索创业路子。经过反复观察和考虑后,他决定从报业着手。
为了搞到资本,他靠自己打工积累的资金赚钱。为了从实践中摸索经验,他到圣路易斯的一家报社,向该老板求一份儿记者工作。开始老板对他不屑一顾,拒绝了他的请求。但经过普利策反复自我介绍和请求,老板勉强答应留下他当记者,但有个条件,半薪试用一年后再商定去留。
普利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忍耐老板的剥削,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写的文章和报道不但生动、真实,而且法律性强,吸引了广大读者。面对普利策创造的巨大利润,老板高兴地吸收他为正式工,第二年还提升他为编辑。普利策也开始有点儿积蓄。
通过几年的打工,普利策对报社的运营情况了如指掌。于是他用自己仅有的积蓄买下一间濒临歇业的报馆,开始创办自己的报纸——《圣路易斯邮报快讯报》。
普利策自办报纸后,资本严重不足,但他很快就渡过了难关。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很多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不惜投入巨资搞宣传广告。普利策盯着这个焦点,把自己的报纸办成以经济信息为主的报纸,加强广告部,承接多种多样的广告。就这样,他利用客户预交的广告费使自己有资金正常出版发行报纸。他的报纸发行量越多广告也越多,他的资金进入良性循环。即使在最初几年,他每年的利润也超过15万美元。没过几年,他成为美国报业的巨头。
普利策开始分文没有,靠打工挣的半薪,然后以节衣缩食省下极有限的钱,一刻不闲置地滚动起来,发挥更大作用,是一位做无本生意而成功的典型。这就是犹太人“有钱不置半年闲”的体现,是成功经商的诀窍。
攒钱是成不了富翁的,只有赚钱才能赚成富翁,这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并不是说攒钱是错误的,关键的问题是一味地攒钱,花钱的时候,就会极其吝啬,这会让你获得贫穷的思想,让你永远也没有发财的机会。
有句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还有句话说:“花钱如流水。”金钱确实流动如水。它永远在不停地运动周转流通,在这些过程中,财富就产生了。像过去那些土财主一样,把银子装在坛子里埋在房基下面,过一万年还是只有这么多银子,丝毫也没有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