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美学学科的正式创立

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1714年~1762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被称为“美学之父”。主要著作有《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美学》、《形而上学》等。

鲍姆加登1714年6月17日出生于柏林。他的父亲是当时卫戍部队的布道牧师,他是7个孩子中的第五个,其兄是神学家。其父生活淡泊,操守严谨,学识渊博,勤于职守,在任上颇受尊敬。当他8岁的时候,其父母就先后去世了。父亲留给儿子的除了大量的藏书以外,就是清贫和一条严格的戒律:在他去世以后,不许他们接受任何形式的奖学金和一切社会救济(例如资助贫困学生的免费午餐),显示出一位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神职人员所能显示的对职业的最高忠诚。他还嘱咐儿子们去哈勒学习神学,哈勒是当时普鲁士统治下的德国的神学中心和学术中心。

少年的鲍姆加登通过兄弟们的资助就读于柏林的中学。“从我开始学习古典人文学科以来,我的进步始终是在我的极为睿智的启蒙老师,令人敬仰的柏林文科高中的副校长、著名的克里斯特高的激励下取得的,提起他,我不能不产生最深挚的感激之情,正是从那时起,我几乎不能一日无诗。”因为当时的学术经典文献都是拉丁文或者是希腊文,不懂拉丁文就莫谈学术。当时的德国的文科中学便是教授拉丁文与希腊文的专门学校。

1727年,作为一名优秀文科毕业生,他遵从父亲的遗愿来到了位于东萨勒河畔的名城哈勒,成为著名神学家兼教育家弗兰克的关门弟子。他先在哈勒德孤儿院苦修三年,然后于1730年考进哈勒大学,继续学习神学。

figure_0120_0104
▲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重要象征,伟大的美学家鲍姆加登就出生于柏林。

鲍姆加登在173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若干前提的哲学沉思录》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学学科的建议。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永不完全抛弃诗,我对诗是估价甚高的,不仅为了纯粹的欣赏,还因为它有用。”这本书是献给资助自己完成学业的长兄纳塔奈勒的。至1750年他特地从希腊文中找出了“Aesthetica”来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至此,美学作为西方一门近代人文科学诞生。当然,鲍姆加登的意义不仅在于命名和提出建议,他为美学学科的建立付出了毕生精力。

获得博士学位的他留校任教。1739年,25岁的他被任命为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的大学教授,鲍姆加登应聘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是用拉丁文的骈体来宣讲的,让时人惊羡不已。可见其对拉丁文的精通。而且他的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出版的。由于他在哈勒的授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们纷纷上书挽留,他只得延迟到1740年才去上任。

1742年他开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这门新课,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和第二卷。在《美学》中他实现了学位论文中的建议,驳斥了十种反对设立美学学科的意见,初步规定了这门学科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确定了它在哲学科学中的地位,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750年常被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年代,鲍姆加登也由此获得了“美学之父”的称号。正如克罗齐所说:“这是巨人的步伐,是的,是鲍姆加登取得了这门新科学之父——不是义父而是亲父——称号。”

《美学》第一卷刚出版,1751年,37岁的鲍姆加登由于健康状况恶化,不得不卧床休养。在几乎丧失工作能力的情况下,他坚持在1758年出版了《美学》第二卷。这本书没有按照构想写完,1762年5月26日,他怀着未竟的愿望和深深的遗憾,在久病11年之后与世长辞,年仅48岁。

他以悲怆而崇高的话来结束其《美学》第二卷的短序:“亲爱的读者,如果你是强者,你会注意我、认识我,最后会爱我,你从我和他人那里懂得命运。病魔来回折磨我足有8个年头,看来无法医治。必须及早地习惯于很好思维。如今,我要做些什么,的确,我不知道作为一个男人是否这样做。”他的一生俨然像圣徒一样。

美学学科的创立

figure_0121_0105
▲《维纳斯的诞生》是博蒂切利的现实主义绘画名作,大概创作于1485年左右。维纳斯的希腊文原名为阿佛洛狄忒,意思是来自泡沫。此画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迎送于左右的情景。她美艳无比又非常浪漫,掌管动植物的繁衍与人间爱情等6项事务。维纳斯作为美和爱的化身,是美和理性的典范。可以说,谈到美学,维纳斯是不可回避的。

美学的英语是aesthetics或esthetics;德文是asthetik;拉丁文是“aesthetica”,这个词原来不存在,是鲍姆加登为了与原来的拉丁词sensus(英文的sense,感觉的)相区别而从希腊文创造的,直译就是“感性学”。因为感性可以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前者作为一种自我感知产生于“我”的身体而与所有的感官相关,后者则仅仅产生于“我”的心灵,故而“感性学”这个词包含两层意思。它包含的第二层意思:它来自心灵;它是内在的;它是不明确的。鲍姆加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它不是经验的感觉或知觉,而是对这种经验的感觉的超越。美学就是感性认识和感性表现的科学(作为认识能力下的逻辑学、认识论之下的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类理性的艺术)。鲍姆加登自己用德文解释道:Aesthetica是“美的科学”。汉语中的美学来自日本,日本人用汉名“美学”对译德文asthetik,并在1907年以前传入中国。

鲍姆加登指出,美学为(美的艺术的理论,低级知识的理论,用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类比推理的艺术)研究感性知识的科学。他要到人的主观认识中寻找美的根源。这预示了近代西方美学的新方向。鲍姆加登把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命题“美是感官认识到的完善”修定为“美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鲍姆加登“是最先克服了‘感觉论’和‘唯理论’之间的对立,并对‘理性’和‘感受性’做出新的富有成效的综合的思想家之一”。

鲍姆加登认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作为感性认识的美学,目的是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而完善这一概念,是鲍姆加登从沃尔夫那里继承而来,在鲍姆加登这里,完善既有理性认识的内容,又有感性认识的内容。意味着整体对部分的逻辑关系即多样性的统一的“完善”是美的最高的理性尺度,“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

要达到感性认识的完善,须有三个条件:思想内容的和谐、次序和安排的一致和表达的完美。他的感性认识包括情感、直觉、想象、记忆。艺术作品中的内容的真实、鲜明、丰富、可信、生动,是一件“美”的艺术作品的最重要标准。

figure_0122_0106
▲弹曼陀铃的姑娘 意大利 卡拉瓦乔

这是一幅具有抒情风格的作品,画面中心的罗马姑娘长得妩媚动人,正对着花瓶中的花轻弹曼陀铃低声吟唱。画中的她并没有看桌子上的乐谱,而是半侧过头来望着观众,目光柔和亲切,可以使人感觉到她那颗纯洁质朴的心。相对于传统的美神维纳斯而言,这个形象能够给人们更直接、更真实的美的享受。

鲍姆加登提出审美的真实性。鲍姆加登认为科学和艺术都追求真,但两者追求真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诗人理解道德的真理,和哲学家所用的方式不同;一个牧人看日月蚀,也和天文学家所用的眼光不同。”科学的求真要求用完善的理性,通过个别事物具体的、生动的、表象的舍弃,抽象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一般概念;而审美的求真则正好和前者相反,它是运用“低级的感性认识”,尽量把握事物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少让质料的完善蒙受损失,并在为了达到有趣味的表现而加以琢磨的过程中,尽可能少地磨掉真所具有的质料的完善。

卡西尔说:“鲍姆加登美学的目的就是要给心灵的低级能力以合法地位,而不是要压制和消灭它们。”鲍姆加登认为审美经验中同样包含着普遍的真理性,即“审美的真”。这种真实,不是通过理性的逻辑思维所能达到的,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感觉形成的。

美学家不直接追求需要用理智才能把握的真,而是在对具体的感性形象的体验中领悟这种普遍性。认为并非所有的假在审美领域内也是假的。假(丑)的事物如果符合“感性认识的真完善”,就是真(美)的,而真(美)的事物如果不符合这一标准,就是假(丑)的。真或假在这里似乎与事物本身的性质无关,而只关系到感性认知的方式。甚至有些假例如文艺作品中的虚构,在审美领域里可能比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更真、更美。他认为能激起最强烈的情感的就是最有诗意的。

正如吉尔伯特在《美学史》中所说,鲍姆加登把各种尚未展开的认识汇集起来,精心拟定了一种体系;这种体系能够从理性上证明不完全的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的种种“蹩见”,而且,它还能够为一百年之后它的至高点——即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指出方向。鲍姆加登的这种体系,不仅仅为后来研究美的理性构成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事实上,人们已不止一次地这样说过),德国美学为德国民族文学的繁荣时代——德国诗歌和戏剧的伟大时代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