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成语接龙(9)
赏心悦目
目不暇接
接二连三
三缄其口
口不择言
言而无信
信口雌黄
黄粱一梦
梦寐以求
求之不得
得寸进尺
尺蠖之屈
屈指可数
数一数二
二桃杀三士
士饱马腾
成语释义
赏心悦目:悦目:看着愉快。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目不暇接:暇:空闲。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三缄其口:缄:封。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
口不择言:嘴里说出来的话不加思考选择。指说话随便,言词不加考虑。
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信口雌黄: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黄粱一梦: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醒。比喻虚幻不实的事。或指欲望的破灭犹如一梦。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在寻找,追求。后用来形容愿望强烈、迫切。
求之不得:想找而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早就有此愿望。
得寸进尺: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知足,有了小的,又想要大的。
尺蠖之屈: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数一数二:不算第一,也算第二。形容突出。
二桃杀三士: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个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用计谋杀人。
士饱马腾:形容军营中的粮饷充足,士气旺盛。
故事链接
信口雌黄
魏晋时期,都城洛阳名士云集,人才辈出。但大家最喜欢研究的并非是经世之学,而是围绕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展开清谈。当时上层社会清谈之风日盛,西晋大臣王衍就是一个出名的清谈家,“信口雌黄”这个成语也因他而产生。
史料记载,王衍,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生于256年。他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曾任平北将军,“竹林七贤”中的王戎为其堂兄。他少年时就伶牙俐齿,非常善于辩论。有一次,他到文学名家山涛府上做客。他以清秀的外貌、文雅的谈吐,赢得四座赞赏。山涛却看到了王衍只重言谈而不重实际的弱点,感叹地说道:“日后耽误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博览群书,才华出众,长大后步入仕途,频频提升,年纪轻轻就做了黄门侍郎。由于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他渐渐地迷上了玄学。他精通玄理,出口成章,为世人所倾慕。当时,人们清谈时必定要手执一种用木条和兽毛做成的工具,名叫麈尾,它本是用于驱虫、掸尘的,但相沿成习就成为一种名流雅器。王衍常常拿持在手的麈尾很特别,柄为白玉做成。每当清谈的时候,人们一边听着他的高谈阔论,一边看着他那和麈尾玉柄一样白皙的手,无不目瞪口呆。
可是王衍在义理讲得有错时,又随口改正,毫不在乎别人的责难,有时甚至搞得连自己的话也前后矛盾。当时,人们用黄纸写字,发现写错了,就拿雌黄来涂抹,然后再予以更正。大家见王衍这样喜欢更改自己的言论,于是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口中雌黄”,意思是说他随口更正不恰当的话。
王衍不仅说话随意,做事也经常拿不定主意,没有长远的眼光。他先把女儿嫁给太子,后来太子在皇族争权的斗争中遭到了陷害,他怕受牵累,赶快上奏请求解除婚约;等太子的冤案昭雪后,他却因为没有能够坚守气节,而被太子囚禁起来。
西晋皇族争权斗争愈演愈烈,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王衍在动乱中被两位得势王爷看中,委以重任。但他颠三倒四的习性不改,身居要职却不以天下为念,只顾扩张自己的权势。西晋王朝败亡,王衍却推卸责任,说自己一向不干预朝政,罪不在自己。可是他在动乱中也没有逃过劫难,他被敌军俘去监禁在民舍内。半夜,敌将下令推倒屋墙,把他活埋在瓦砾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