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黄帝内经》对于生命的探索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本身便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同时也具有最好的功能。因此,养生一定要先读懂人体本身的秘密。
生命三要素:精、气、神
我们的生命及地球上其他丰富多彩的生物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关于这些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思索和关注的焦点。历史上,不管是史学家、哲学家或者科学家都对这一问题存在着多种臆测和猜想。《黄帝内经》中也对生命的起源问题做了相关的论述。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意思是说,阴阳之气合和的形式不同,可以造就出不同的物质形态。《黄帝内经》指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书中认为,我们的生命起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依赖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万物的生长需要太阳的光能和热能,还需要地球上碳、氧、氮等多种元素的支持。所以,天地也就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空间基础。
其次,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黄帝内经》认为“精”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动力,父母精气相交产生新的生命活动。如《灵枢·天年》所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根。”在《灵枢·经脉》中还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就明确指出构成人体的各种器官,如脑髓、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都是由父母的生殖之精化育而成。
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除了“精”之外,还有“气”和“神”两个重要元素。古语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那什么是气呢?《黄帝内经》将“气”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天地形成之前,气就出现了,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此后才出现了宇宙万物。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说:“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段话所揭示的其实就是天体演化和生物发生的自然法则。宇宙形成之前称为太虚,本元之气充满其中,它们是万物产生的根本。因为气的运动,出现了星河、七曜,也有了寒暑之分,出现了万物。
什么是神呢?《黄帝内经》认为“神”是先天之精(生殖细胞精)与后天之精(营养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神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情况。《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因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所以,中医治病时,用观察病人的“神”,来判断病人的预后,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
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健身、保持生命活力的主要原则。
生长壮老已—人的生命历程
《黄帝内经》中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既然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人类的生命同样也有“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并且每个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以10岁为一阶段,详细论述了人在各阶段的表现及生理特点。划分的依据是先天精气的变化,人之生命本源于先天精气,它制约着机体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表现出由幼稚到成熟、由盛壮到衰竭的生长壮老的过程。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踈,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魂魄离散,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一般说来,十岁、二十岁时机体处于生长发育状态,三四十岁时人的机能和精力最为旺盛,不过在四十岁前后,机能也出现了趋于衰减的先兆。五十岁阶段及其后,衰老过程加速,八九十岁之后,机体已经非常虚弱,处于老态龙钟状态,进一步发展下去,便可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总之,不同的阶段人的生命过程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养生方案也要因时而异。
儿童生长发育迅速,但同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低下,心理发育也未臻完善,易受惊吓致病,情志不稳,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因此,这一时期养生的特点是养教并重,以保养元真,教子成才为目标。除了合理喂养,注意寒温调护,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重视早期教育,促进孩子智力发展。
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人,这时候机体精气充实,气血调和。随着生理方面的迅速发育,心理行为也出现了许多变化。此时期的养生保健工作一方面要提高身体素质,进行全面合理的饮食调摄,满足青少年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给青少年以良好影响,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独立意向的发展和自尊心,采用说服教育、积极诱导的方法,与他们交友谈心,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中年时期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这时候的养生保健至关重要。如果调理得当,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寿。中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肩负社会、家庭的重担,加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易使思想情绪陷入抑郁、焦虑、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必然耗伤精气,损害心神,引起早衰多病。此时就要求中年人静神少虑,精神畅达乐观,不要为琐事过分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同时要注意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休息,节制房事,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中年人负担重,身体开始由盛转衰,因此中年人更应该加强养生保健,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坚持运动,不妄作劳。
人到老年,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功能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协和的稳定性降低。老年人养生保健时应注意做到知足谦和,老而不怠,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锻炼,分散注意力,促进气血运行。审慎饮食起居,老年人食宜多样,食宜清淡,食宜少缓,食宜温热熟软,谨慎调摄生活起居,防止外邪侵袭。同时还要合理用药,药宜平和,药量宜小,只有这样,方能收到补偏救弊、防病延年之效。
女七男八—人的生长周期
年纪相同的男女,三十岁之前看不出什么差异,但之后差别就变得很明显了:女的明显比男的显老。而一些调查数据也显示,女人比男人衰老得更快。这是为什么呢?
《黄帝内经》中提出:女子代表阴,女子的生命节律以七为一个阶段;男子代表阳,其生命节律以八为一个阶段。原文是:
◎女性的生命节律以七为一个阶段,35岁时开始衰老。男性的生命节律以八岁为一个周期,40岁时才开始衰老。故女人比男人老得快。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齿”是牙齿,为骨之余,是肾的表现,代表收藏。“发”是头发,是肝气的表现,代表生发之机。所以头发的长短和生机是有关的。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岁的时候,开始有月经,太冲脉盛,乳房开始发育,这个时候就有了怀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岁的时候,女子的肾气已经长足了,生发之机也到了顶点,应该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岁的时候,女子的各方面身体要素都达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20岁左右结婚生育。我们现在经常讲最佳生育年龄是在23~28岁,也是这个道理。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就是从35岁开始,女人开始长皱纹了。到六七四十二的时候,就开始有白头发了,七七四十九就闭经了,生育功能也丧失了。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女人从35岁就开始衰老了。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节律是以八岁为一个周期,从八岁才开始发育,到十六岁的时候青春期才开始,“能有子”。到三八二十四岁的时候,是男子弱冠的年龄,就是刚成年,这个时候身体还比较弱,不适合结婚行房。男子最适合结婚的年纪是在四八三十二岁的时候,这时他的身体达到一个顶点,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四八三十二这个生命节奏过了,就是五八四十岁,这时男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岁时才开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才真正进入老年。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男人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比女人晚了5年,到正式进入老年时,男人和女人之间已经有了15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男人老得快。
人的寿命到底有多长
生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我们知道可粗略地分为生、长、壮、老、已几大阶段,这五个阶段说明生命是有限的。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记载,《黄帝内经·灵素·天年篇》也指出“人之寿百岁而死”。另外《老子》中还曾记述“人之大限,以百二十为限”,这些文字记载都说明古时的人们认为寿命的限度在100~120岁,就现实情况来看这一寿限也是比较符合的。
人的生命需要经历出生、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寿命正是人在这些阶段中的生存时间,通常用年龄来衡量。如果说人的寿命是在100~120岁,可为什么实际生活中能活到百岁的人如此少见?
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人都存在着疑惑。在农村里生活过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回忆,在小的时候,似乎不管在哪个村子里,都会看到年逾古稀的老人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他们精神矍铄,身体很好,尽管当时的医疗卫生和饮食条件并不好。反观现在,医疗卫生和饮食条件早已今非昔比,可是村中却很少出现那么多健康老人村头“聚会”的情形了,而且老年人得病的概率也越来越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如果按照这样的分析来看,似乎人类寿命长短,并不取决于饮食、医疗、卫生等条件,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人寿命的长短?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说,人身上的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决定着人的寿命。我们体内的五脏也有自己不同的阳气,其中,肾的阳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的肾阳都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肾阳可供人体使用一百年左右,这也是人的自然寿命。
肾阳是逐渐发育的,是一个从弱到强,又从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对于这一过程,《黄帝内经》中有相关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相关解释,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所说的五脏之气,实际上就是不同的阳气。肾的阳气是五脏之气工作的动力,所以,五脏之气的盛衰规律,其实也反映了体内肾阳的变化规律。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通天论》中,还有关于肾阳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也就是女七男八的规律,在这里我们不再做过多的解释。
当人处于儿童时期时,身体的发育最快,肾阳在此时也是逐渐变强的时候。等到了成年,人体发育完全后,肾阳也达到了一生中最强盛的时期。成年之后,肾阳就会逐渐变弱,人也会步入老年,最后,肾阳衰竭,人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在中医理论中,肾阳决定着寿命的长短。
人的寿命长短,由肾调节
既然肾阳的有无,主宰着人的寿命,决定了人的生死,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肾阳的减少,或者说让肾阳衰减得慢一些,从而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令人失望的是,目前我们并没有办法让肾阳永远保持强盛,原因在于肾阳是能量的聚集,当它达到最大值之后,自然会逐渐衰减。这就好比太阳在早晨升起,地面上的温度开始上升,到了中午,热量达到最大值,然后过了中午,热量逐渐降低,最后太阳落山了,温度也随之到了最低值。不过,尽管我们无法让肾阳永远保持在“年轻”的姿态,但是却可以减缓它衰减的速度,从而实现延年益寿。
大家知道,僧侣中高寿者有很多,他们为何能如此高寿呢?僧侣大多不娶妻室,根据中医的理论,“肾精”少泄能够防止早衰。《黄帝内经·素问》中认为,肾为五脏之本,养生之道须重养肾。肾阳足,则纳气大,才能健身益寿。所以,僧侣的寿命相对较长。另外,僧侣平时都会坐禅、念经,这也是他们一天中的主要工作,这样的生活可以让人达到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境界,静而不动的生活方式,本身就会让阳气消耗得慢,再加上僧侣的心态较好,寿命自然也就长了。
当然,僧侣长寿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饮食、居住环境等,在此,我们主要针对的是肾阳衰减来进行讨论。通过僧侣长寿的例子可以看出,清心寡欲者往往更长寿。
《黄帝内经》解读影响寿命的因素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寿命长短并不相同?究竟是什么影响到了寿命的长短?每个人对此都曾抱有疑问。在《黄帝内经》中,影响人的寿命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从外因上来看,首先是情志因素,即七情太过影响人的寿命。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这7种情志的变化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假如一个人长期受到精神刺激或突然遭受到精神创伤,很容易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进而脏腑功能紊乱,疾病丛生,早衰也会提前而至。
另外,饮食不节也会造成身体的早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对健康的影响有详细的介绍。比如《素问·腹中论》中说:“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素问·痹论》也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在《素问·奇病论》等内容中也有相关的记载。
情志和饮食是导致人身体早衰比较重要的外因因素,当然除了这两点之外,还包括缺少锻炼、过度劳累等。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影响到寿命的内因。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六个因素。
(1)阴阳失衡。《黄帝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从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看,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全依赖于体内“阳气”和“阴精”的协调一致,如果阴阳失衡,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现象,就会导致疾病,引起衰老。从另一方面来说,调节阴阳也能有效地抵抗衰老。
(2)肾阳亏损。《黄帝内经》将肾看作是人的“先天之本”,肾阳更是人体强弱寿夭的关键因素,它的盛衰决定着我们的身体是强壮还是衰弱,寿命是长还是短。如果肾阳亏损,身体衰弱,自然人的寿命期限也会相应地缩短。
◎心主血,如果心脏衰老了,供血不足,就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加速衰老。
(3)心脏衰老。《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也就是说心主血,血行脉中,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如果一个人的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就会影响到血脉的运行,进而影响到神志功能,从而加速衰老。
(4)肺脏衰弱。肺主气,而且是全身之气,它不仅是我们主要的呼吸器官,还可以将这种呼吸之气转化成全身的正气、清气,从而将气输布全身。另外,《黄帝内经》还提到“肺朝百脉,主治节”,既然百脉都朝向于肺,假如肺气衰,全身的机能必然就都会受到影响,衰老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在20岁就开始衰老,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养好肺脏,对抗衰老。
(5)肝脏衰老。人体的早衰还与肝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肝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肝藏血,具有贮存和调节血量的作用;二是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而气机的升降出入如果失常,人则会衰老,甚至死亡。
(6)精气虚衰。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为生化之根。所以,任何损伤精气的内外因素,都会加速身体衰老、缩短寿命。
揭秘《黄帝内经》中四种长寿之人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说,有一种称为真人的人,能够把握天地阴阳的变化,呼吸清净之气,保持心神内守,肌肉如同刚出生时一样丰满,所以他们的寿命能同天地一样长久,而没有终了,这是养生的结果。
中古的时候,有一种称为至人的人,能和调于四时的变化,远离世俗的干扰,积蓄精气,保全神气,潇洒自如地生活,所以也能强壮身体、延长寿命,他们也属于远古时候的真人一类。
其次,有一种称为圣人的人,能安然地生活,顺从八方的变化,生活在世俗之间,没有恼怒怨恨之心,行动不离开世俗,但不为事务所累,没有过多的忧虑,能安静愉快地生活,精神不随意外散,所以寿命也可以达到100多岁。
另外,还有一种称为贤人的人,能够顺应天地、日月、星辰与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养身体,与远古时候的真人相类似,所以也能延长寿命到最长年岁。
总而言之,古代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健康长寿之道无外乎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怡养性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之所以能活到100多岁,原因就在于他以自然为本,在正常的生活中遵循自然本性,永远保持质朴、厚道和纯真,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养生观
五脏五行相对应,相生相克有规律
在古人的观念里,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些物质的运动变化构成的。正如《河洛原理》中的记载:“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随含万物。”五行学说就是在“阴阳说”的基础上,以五行生克的规律进一步地解释人体脏腑的阴阳,说明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复杂关系。人体的五脏同样也可以分为五行,即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按照五行相生的逻辑,肝藏血可以济心,这就是木生火;心的阳热可以温暖脾气,是火生土;脾透过运化功能产生的精微可以滋养肺部,是土生金;肺气的下行有助于肾水,是金生水;肾精又可以补肝,为水生木。
五脏之间既有相互滋生的关系,又相互制约,并以此来维持机体的稳定和平衡。在五行的相克关系中,木克土,所以可以用肝木的条达,来疏泄脾土的壅滞;土克水,所以可以用脾土的运化水湿,来防治肾水的过渡泛滥;水克火,故可以用肾水的滋润上行,来平和制约心火的狂躁;火克金,故可以用心火的温煦来促进肺气的宣发,制约肺气的过于肃降;金克木,故可以用肺气的倾诉下降,抑制肝气的过分生发。
总之,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密切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如果了解了这些规律,在养生保健中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一旦我们知道了疾病在脏腑间的相互影响及传变规律就可以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中医常说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实,这里的母和子就是五行相生中的母子关系。因此,清代名医王清任说“著书不明脏腑生克,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五行,何异于盲子夜行。”
◎五脏与五行相合,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呈现出图上五脏相生的规律。
◎五脏与五行相合,同时遵循五行相克的规律,呈现出图上五脏相克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