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穴位按摩常见四大手法

按法 这是最常用的按摩手法,动作简单易学。

figure_0027_0012

摩法 这是按摩手法中最轻柔的一种,力道仅仅限于皮肤及皮下。

figure_0027_0013

推法

figure_0027_0014

捏拿法 以大拇指和其余手指的指端,像是要抓起东西的样子,稍用力提起肌肉,这是拿法;而捏法是用拇指和食指把皮肤和肌肉捏起来。

figure_0027_0015

什么叫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由于它们的主治功能不同,因此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共有以下几类。

1.五输穴

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根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如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像刚出的泉頄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像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像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腧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根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据此,又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具体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六阴经的五输穴

figure_0028_0016

六阳经的五输穴

figure_0029_0017

2.原穴、络穴

“原”即本源,元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十二原”。在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六阴经则以输为原。“络”即联络之意,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共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原穴的作用

用于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目前,应用经络测定仪,测量各经原穴的导电情况,分析各经的虚实,以协助诊断脏腑疾病。其读数与井穴知热感度的读数相反,数字大表示脏腑实证。

用于治疗:《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原穴可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既可补虚,又可泻实,原穴对脏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可单用,亦可与相表里的络穴配用,叫原络配穴法。因此法是以病经的原穴为主,表里经的络穴为客,所以又叫主客原络配穴。

络穴的作用

用于诊断:《灵枢·经脉》:“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当经脉有病时,有时会在络穴所在的络脉上出现酸痛、麻木、硬结及颜色改变,可帮助诊断疾病。

figure_0029_0018
◎络穴主治脉病,如手少阴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可取通里穴治疗。

用于治疗:一是络穴主治络脉病,如手少阴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可取通里穴治疗。(详见络脉病候)。二是一络通二经,即络穴不仅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经的病症,如手太阴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之咳嗽、气喘,又可治大肠经的牙痛、头项强痛等症。三是络穴治疗慢性病,特别是脏腑的慢性疾病,古人有“初病在经,久病在络”之说,即指久病不愈时,其病理产物气血痰湿等常由经入络,故凡一切内伤疾病或脏腑久病均可取络穴治疗。对于络脉之实证,用浅刺放血的方法治疗。

原穴与络穴

figure_0030_0019

3.背腧穴、募穴

背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它们均分布于躯干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

背腧穴的作用

用于诊断:《灵枢·背腧》:“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难经·六十七难》:“阴病行阳,俞在阳。”指出五脏有病常在背腧穴上出现反应,按压背腧穴可以协助诊断。

背腧穴与募穴

figure_0030_0020

用于治疗:治五脏病。《素问·长刺节论》:“迫脏刺背,背腧也。”是说明背腧穴对于五脏病针刺具有直接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病治阳”也说明五脏有病可以取相应的背腧穴进行治疗。背腧穴不但可治与脏腑有关的疾病,还可治疗与本脏腑有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病。如肝俞既能治肝病,又治目疾(肝开窍于目)、筋脉挛急(肝主筋,肝藏血);肾俞治肾病,又可治与肾有关的耳聋耳鸣(肾开窍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阳痿(肾藏精、主生殖)及骨髓病(肾主骨生髓)。背腧穴可单用,亦可配募穴,叫腧募配穴法。

募穴的作用

用于诊断:《难经·六十七难》:“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提出六腑有病(阳病)常在胸腹部的募穴上出现异常,指压募穴,可协助诊断,亦可与背腧穴互参诊病,即所谓“审募而察腧,察腧而诊募”。

用于治疗:募穴可治本脏腑病及阳经经络病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阳病治阴”即指六腑病及阳经经络病可取募穴治疗,如胃脘痛取中脘;腹痛、腹泻取天枢;膀胱经之坐骨神经痛取中极等。

4.八会穴

“会”即聚会之意,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故称八会穴,分布于躯干部和四肢部。

用于治疗: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可治疗与八者相关的疾病,尤其是八者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如脏会章门主治五脏疾患,尤以肝脾多用;腑会中脘主治六腑病,尤以胃及大肠效优;筋会阳陵泉主治筋病,半身不遂、肩臂疼痛、拘挛瘫痪、痿痹多用;髓会悬钟主治下肢瘫痪、痿软无力、贫血、疼痛等;骨会大杼主治骨病,以周身骨节疼痛,尤其是颈肩背及四肢骨痛效佳;血会膈俞主治血病,吐血、衄血、咯血、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贫血以及外伤出血、瘀血等;气会膻中主治气机不利的各种疾患,如胸闷、气短、噎膈、哮喘、郁证、呕逆嗳气等;脉会太渊主治脉管病,如脉管炎、无脉症、动脉硬化等。

figure_0031_0021
◎脏会章门主治五脏疾患,尤以肝脾多用。

5.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十二经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十六个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用于诊断:脏腑有病可按压郄穴,以协助诊断。

用于治疗:因郄穴为气血深藏之处,一般情况下,邪不可干,如果郄穴出现异常,说明病邪已深,表现必然急、重,故郄穴可用于本经循行和所属脏腑的急症、痛症、炎症以及久治不愈的疾病。阴经郄穴有止血作用,如孔最止咯血,中都止崩漏,阴郄止吐血、衄血等。阳经郄穴偏于止痛,如急性腰痛取养老,急性胃脘痛取梁丘等。郄穴可以单用,亦可与会穴合用,叫郄会取穴法,如梁丘配中脘治疗急性胃病,孔最配膻中治气逆吐血等。

6.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的重要穴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合治内府。”如足三里治胃脘痛;下巨虚治泄泻;上巨虚治肠痈;阳陵泉治蛔厥;委阳、委中治三焦气化失常引起的癃闭、遗尿等。

阴经与阳经郄穴

figure_0032_0022

7.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故称“八脉交会穴”。它们分布于腕踝关节上下。

交会穴是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会合处的腧穴,多分布于躯干部。

八脉交会穴应用很广,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此八穴相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因公孙为脾经穴,故公孙既能治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内关通阴维脉,又为手厥阴心包经穴,故内关既可治心包经病,又可治阴维病。余穴类推。八脉交会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配穴法,且针时常交叉针穴。公孙、内关治胃心胸疾病及疟疾;后溪、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及恶寒发热症;外关、足临泣治外眼角、耳、颊、肩及寒热往来病症;列缺、照海治咽喉、胸膈、肺及阴虚内热等病症。

八脉交会穴

figure_0033_0023

全身交会穴很多,交会穴不但治本经病,还能治所交会经脉的病症。如中极、关元是任脉穴位,又与足三阴经交会,因此,这二穴既可治任脉病,又可治足三阴经疾病;大椎是督脉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交会,因此,它既可治督脉病,又治诸阳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三阴交是脾经穴,又与肝、肾二经交会,因此,三阴交既可治脾经病,又治肝肾经疾病。

figure_0033_0024
◎中极、关元是任脉穴位,又与足三阴经交会,因此,这二穴既可治任脉病,又可治足三阴经疾病。

各经主要交会穴:

(1)肺经

中府:手、足太阴之会。

(2)大肠经

肩髃:手阳明、阳跷之会。

迎香:手、足阳明之会。

(3)胃经

承泣:足阳明、阳跷、任脉之会。

地仓:阳跷、手足阳明之会。

下关:足少阳、阳明之会。

头维: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

(4)脾经

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

大横:足太阴、阴维之会。

腹哀:足太阴、阴维之会。

(5)小肠经

颧髎:手太阳、少阳之会。

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6)膀胱经

睛明:手足太阳、阴阳跷、足阳明之会。

大杼:手、足太阳之会。

风门:督脉、足太阳之会。

(7)肾经

足少阴、冲脉之会: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

(8)心包经

天池:手厥阴、足少阳之会。

(9)三焦经

翳风:手、足少阳之会。

角孙:手、足少阳、手阳明之会。

(10)胆经

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阳白:足少阳、阳维之会。

头临泣: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

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

肩井: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日月:足太阴、少阳之会。

带脉:足少阳、带脉之会。

环跳:足少阳、太阳之会。

(11)肝经

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

期门:足厥阴、太阴、阴维之会。

(12)任脉

承浆:足阳明、任脉之会。

廉泉:阴维、任脉之会。

天突:阴维、任脉之会。

figure_0034_0025
◎上脘为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上脘: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中脘: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下脘:足太阴、任脉之会。

阴交:任脉、冲脉之会。

关元:足三阴、任脉之会。

中极:足三阴、任脉之会。

会阴:任、督、冲三脉之会。

(13)督脉

神庭: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水沟: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百会:督脉、足太阳之会。

脑户:督脉、足太阳之会。

风府:督脉、阳维之会。

哑门:督脉、阳维之会。

大椎:督脉、手足三阳之会。

陶道:督脉、足太阳之会。

人体的刺灸禁穴

凡不可针刺的腧穴,称禁刺穴;凡不可灸治的腧穴,称禁灸穴。两者统称为刺灸禁穴。刺灸禁穴是针灸临床避免事故差错的根据,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时至今日,人体解剖学已对人体各部详加洞察,前人所述的刺灸禁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故不可拘泥于古人。

1.禁刺穴

凡腧穴近于脏腑,或在大的血脉之上或附近,或居于特殊位置,皆属古人认为不可刺者,而定为禁刺腧穴。如脑户、囟会、神庭、玉枕、络却、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神道、灵台、膻中、水分、神阙、会阴、横骨、气冲、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青灵、乳中、人迎、缺盆、肩井、冲阳、云门、极泉、天池等。

禁刺穴的实质,基本属于行刺的深浅问题。“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过之”即是指刺之过深。可见古人亦认识到禁刺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故举凡禁刺穴,除居特殊部位的神阙、乳中不宜针外,其他腧穴皆可进针,但务取毛刺、浮刺、沿皮刺等浅刺法,切勿超过生理限度。

figure_0035_0026
◎脑户穴不宜用灸法施治。

2.禁灸穴

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素髎、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巨髎、禾髎、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睛明、颧髎、下关、天牖、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髀关、申脉、委中、承扶等。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睛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余穴均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figure_0035_0027
◎风府穴不宜用灸法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