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主要穴位详解
隐白
【穴位一找准】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灵枢·本输》:“足大指之端内侧也。”《灵枢·热病》:“去爪甲如薤叶。”即足大趾趾甲廊内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踇)趾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功效】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主治】
(1)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出血,鼻出血。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癔症,昏厥。
(4)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
(5)其他:尿血。
【刺灸法】
刺法:
(1)浅刺0.1~0.2寸,局部胀痛。
(2)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常用于神昏、胸闷咳喘。
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20分钟,用于止血。
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隐白穴为脾经的井穴,属木。别名鬼垒穴,鬼眼穴,阴白穴。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位处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湿热之气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隐白:隐,隐秘、隐藏也。白,肺之色也,气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本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为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气为蒸发外出,有不被人所觉察之态,如隐秘之象,故名。
临床上的常用配伍有:
配大敦,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昏迷。
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衄血。
配气海、血海、三阴交,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月经过多。
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本穴还可以用来治疗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女月经病的统称,是指月经周期、经量、血色、质地上发生的病理上的变化,包括月经先期(经期提前)、月经后期(经期延后)、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崩漏、闭经、经量过多、经色紫黑等病症。患者在专科治疗的同时,配合进行自我按摩,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法操作简便,极易掌握。
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脚处,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位。脾主管统摄气血,血妄行而出血过多时可掐隐白以止血,也可以用三棱针刺血。
大都
【穴位一找准】大都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一说“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灵枢·本输》)。
【功效】健脾利湿、和胃宁神。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则补之,热则泻之。可灸。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荥穴,属火,别名太都穴。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聚集本穴后以横行的风气传向太白穴。
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太都名意与大都同,太,通大。
脾经荥:荥,极小的水流。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脾土生发之气,富含水湿,至本穴后部分水湿之气散热冷降归地,所降之水也小,故为脾经荥穴。
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气化之气,至本穴后为散热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上炎于天,体现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属火。
本穴还可以用来缓解抑郁。
很多中老年朋友或者年轻白领,因为久病不愈或事业压力大而变得不爱说话,容易伤感,不善于和人沟通,情志上总是觉得抑郁。还有的年轻人整天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工作和娱乐都是在网络上进行,这样的人也很容易因为长期不跟外界接触而患上情志病。
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有上述情况,一定要学会使用大都穴,它是缓解抑郁情绪的大穴。
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传统的按揉刺激,两侧都按,每天按揉10分钟,或者不拘泥于时间,以自己能耐受的时间和力度为准。这个方法不但适合情绪抑郁的人,也适合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的人作为平常保健之用,经常按揉大都穴,防止情绪抑郁。
另外,你还可以直接艾灸大都穴,效果更明显,每次灸5~7分钟,每周2~3次就可以了。
太白
【穴位一找准】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健脾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
【刺灸法】直刺0.5~0.8寸。治疗湿疹一般采用穴道指压法。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穴位详解
太白,经穴名出自《灵枢·本输》,输(土)、原穴,别名大白穴。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生活中大家都有过这种体会,若很久不运动之后突然运动,或突然提了一次重物,常常会肌肉酸痛,浑身不舒服,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不用怎么在意,歇上几天后会自动转好,但毕竟要有几天难受的,在这里向大家提供一个有效的小方法,一般半小时就可以解除这种酸痛。
取艾条一段,在两侧太白穴,采用温和的灸法,艾灸持续大约半小时后,肌肉酸痛便会消失。
在中医理论里,脾主肌肉,突然运动或搬提过重的物品,会导致脾气一下子耗费过多,使肌肉内部气亏,而艾灸脾经原穴太白,可以调理疏通经气,迅速消除肌肉酸痛的症状,运动过度造成的局部受伤也可使用这个方法。
如果手边没有艾条,或者嫌艾条麻烦,那就用拳头或保健用的小锤敲击太白穴,效果也是不错的。
公孙
【穴位一找准】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健脾化湿,和胃理中。
【主治】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
(3)其他: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不灸。
穴位详解
足太阴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公孙:即公之辈与孙之辈,指此处穴位的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在五行中,脾经物质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此穴内物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脾经与冲脉的气血在此穴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因为此穴位于人的足部,在地球重力下,冲脉流至公孙穴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所以冲脉气血出公孙后就会快速气化。此穴也是足太阴络穴,因为此穴物质为天部水湿风气,并横向输散至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
常用本穴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三阴交
【穴位一找准】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功效】健脾利湿,兼调肝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刺灸法】直刺1~1.5寸。孕妇禁针。针灸该穴主治遗精、阳痿、阴茎痛、小便不利、睾丸缩腹等,是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穴位详解
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十总穴之一。所谓“妇科三阴交”,顾名思义此穴对于妇科症状甚有疗效,举凡经期不顺,白带、月经过多,过少,经前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治疗;又因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因此应用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三阴交对女性的神奇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2)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
(3)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
(4)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瑕了。
(6)保持血压稳定。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
漏谷
【穴位一找准】
漏谷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健脾消肿,渗湿利尿。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漏谷穴别名太阴络穴。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
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他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他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漏谷配地机,治疗便秘、肠鸣,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漏谷穴位于内踝上六寸,它就像一个漏斗一样,也像一个过滤器,把身体里的废弃物和毒素顺顺当当地排出去。而地机穴是脾经的郄穴,和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保证脾经精华物质很好地保存下来,一点儿都不会丢失。
这两个穴位互相配合,身体里“收支平衡”,人才会健健康康。
对于小便不利或者便秘腹胀、肠鸣的情况,漏谷穴充分发挥了帮助排泄的功能,让身体里的垃圾和浊气排得干干净净。
在这两个穴位艾灸治疗上述疾病,效果非常明显。如果你觉得麻烦的话,每天按揉十几分钟,也能作为日常的保健之方。
地机
【穴位一找准】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功效】健脾渗湿,调理月经。
【主治】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痛,遗精,精液缺乏。
(3)其他:胃痉挛,乳腺炎,下肢痿痹。
(4)本穴出现压痛提示有胰腺疾患,与胰俞、中脘、水分互参可诊断急性胰腺炎。
【刺灸法】
(1)灸法:直接灸3~5壮;温和灸10~15分钟。
(2)刺法:直刺1~2寸,酸胀感有进可扩散至小腿部。
(3)按摩:点按、揉法、指推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地机穴为脾经之郄穴,是本经经气深集的部位,具有较强的解痉、行气活血之功,别名脾舍,地箕。脾土物质在此随经水运化人体各部。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的脾土微粒,经水循脾经流向阴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于穴周。
地机: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过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运行十分巧妙,故名。
脾舍:脾,土也。舍,来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为提供脾土物质的来源之处。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质随雨水的流行而输送人体各部,为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故名脾舍。
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质通过本穴而运化。理同地机名解。
足太阴郄穴。郄,孔隙也。本穴为脾土物质的主要运化之处,脾土物质的运化是通过地部水液而运行的,脾土物质的运行量不大,如从细小的孔隙中通过一般,故为足太阴郄穴。
【穴位配伍】
(1)配三阴交穴治痛经。
(2)配隐白穴治崩漏。
(3)配血海,有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4)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有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痛经。
阴陵泉
【穴位一找准】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取该穴道的时候,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痿。
(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3)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
(4)其他: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1.0~2.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扩散。
(2)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穴位详解
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
阴陵泉穴。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穴也。阴陵泉穴名意指脾经地部流行的经水及脾土物质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积。本穴物质为地机穴流来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积,水液溢出,脾土物质沉积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状,故名阴陵泉穴。
【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有温中运脾的作用,主治腹寒。
配水分穴,有利尿行消肿的作用,主治水肿。
配三阴交、日月穴、至阳穴、胆俞穴、阳纲穴,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黄疸。
血海
【穴位一找准】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或屈膝,以对侧手掌按其膝盖,二到五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内侧约呈45°斜置,指端尽处取穴。
【功效】健脾化湿,调经统血。
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普通腧穴,但在临床应用中,却有一般人意想不到的疗效。《金针梅花诗钞》血海条曰:“缘何血海动波澜,统血无权血妄行。”可见血海穴在功能上有引血归经,治疗血分诸病的作用。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暴崩,漏下恶血,两腿内侧生疮痒痛或红肿有脓,气逆腹胀,肾藏风,痃癖,阴疮,五淋,功能性子宫出血,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贫血。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百虫窝穴,血郄穴。
四海之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之海。《灵枢·海论》:“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冲脉上循脊里,与十二经脉会聚而贯通全身,因称。《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注:“冲为血海”。其气血输注出入的重要穴位,上在大杼穴,下出于上巨虚和下巨虚穴。其症候:“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血,受热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脾经所生之血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阴陵泉穴外流水液气化上行的水湿之气,为较高温度较高浓度的水湿之气,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气血物质充斥的范围巨大如海,故名。
百虫窝:百,数量词,形容多也。虫窝,虫之所生之地也。百虫窝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其特性为湿热。本穴物质为聚集而成的脾经之气,性湿热,而本穴所应的时序、地域又为长夏的中土,是百虫的产生之时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虫窝。
血郄:血,指穴内物质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运行出入为细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既湿又热,是血的气态物存在形式。穴内气血物质的出入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折合为血则其量较小,如从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箕门
【穴位一找准】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当缝匠肌内侧缘,距血海上6寸处取穴。
【功效】健脾渗湿,通利下焦。
【主治】尿潴留,遗尿,遗精,阳痿,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阴囊湿疹。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内侧,向下可放射到踝。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穴位详解
箕,土箕也,担物之器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土物质在本穴运行转化。本穴物质为血海穴水湿云气胀散而来的风气,至本穴后风气变为强劲之势并吹带脾土物质随其而行,穴内的脾土物质如被土箕担运而出,故名。
冲门
【穴位一找准】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仰卧位,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取穴。约当腹股沟外端上缘,股动脉外侧。
【功效】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主治】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痫,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乳少。
(3)其他:胃肠痉挛。
【刺灸法】
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5~0.7寸,腹股沟酸胀,可扩散至外阴部。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别名慈宫穴,上慈宫穴,冲脉穴,前章门穴。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
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
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
前章门穴:前,与肝经的章门穴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府舍
【穴位一找准】府舍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穴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功效】健脾消满,理中和胃。
【主治】腹痛,腹满积聚,疝气、霍乱吐泻。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或先泻后补,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可灸。
穴位详解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脏腑中的阴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经。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由腹内外出腹表。
府舍:府,脏腑也。舍,来源之意。该穴名意指本穴气血来源于体内脏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与体内阴维脉相通,体内的阴维脉的水液外传本穴,本穴的气血物质部分是来源于脏腑,故名。
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有体内阴维脉外传的水液和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冲门穴传来的风气又同合于厥阴肝经气血之性,故本穴为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
腹结
【穴位一找准】腹结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大横穴下l.3寸,距前正中线4寸。《针灸甲乙经》:“在大横下一寸三分。”《类经图翼》:“去腹中行三寸半。”《针方六集》:“上直两乳,挟任脉两旁各四寸。”《针灸资生经》:“去腹中行各当为四寸半。”诸家所述距前正中线分寸有出入,今从《针方六集》。
【功效】温脾止泄,镇痛止咳。
【主治】绕脐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便秘,肠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穴位详解
腹结,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原作腹屈,一名腹结。《备急千金要方》后腹结均作正名。别名肠窟,肠屈,阳窟,肠结。属足太阴脾经。意为肠的盘回曲结之所。右侧腹结穴约当急性阑尾炎体表压痛点。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脾土和经水混合物以及气化的天部之气,气化之气量少。脾土沉降于穴周,经水溢流穴外,气化之气则循脾地上行大横穴。
腹结:腹,腹部也,脾也。结,集结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气血在此集结。本穴物质为府舍穴传来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处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为聚集之状,故名。
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亏也。腹屈名意指脾经气血在此亏缺。本穴为脾经的地部泥水混合物集结沉降之处,脾之气不足,如亏缺之状,故名腹屈。肠结、肠窟名意与腹屈同,肠指大肠金性之气,窟,空窍也,皆指本穴的气亏之意。
临窟:临,至也、到也。窟,空窍也。临窟名意指本穴所处为气血物质空虚之处。理同腹结名解。
大横
【穴位一找准】大横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功效】理气止痛,通调腑气。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刺灸法】直刺l~2寸。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可灸。
穴位详解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别名肾气穴,人横穴。脾经气血在此形成水湿风气。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和地部的经水,水湿风气向腹哀穴上行,经水循脾经下行。
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
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临床上配天枢穴、足三里穴治腹痛。
腹哀
【穴位一找准】腹哀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功效】健脾消食、通降腑气。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刺灸法】直刺1~1.5寸。寒则先泻后补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穴位详解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别名肠哀穴,肠屈穴,脾经水湿在此沉降。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由穴内满溢穴外。
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
肠哀、肠屈:肠,大肠也,此指大肠所主的金气。哀,悲哀也。屈,亏缺也。肠哀、肠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虚少,脾土生发之气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为满溢之状并散流脾经之外,表现出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临床上常用本穴配气海穴治肠鸣。
天溪
【穴位一找准】在胸外侧部,当第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仰卧取穴。
【功效】宽胸通乳,理气止咳。
【主治】
(1)治乳肿痈溃:天溪,侠溪。
(2)治胸中满痛:天溪,内关,膈俞,肺俞,膻中。
(3)《针灸大成》:胸中满痛,偾膺,妇人乳肿痈溃。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穴位详解
天溪,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胸部。
天,天部。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循脾经上行。本穴物质为食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行至本穴的过程中不断吸热,吸热后循脾经进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
天溪穴是进行丰胸按摩不可忽略的穴位之一,临床上常配膻中穴治胸肋疼痛。
胸乡
【穴位一找准】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功效】宽胸理气,疏肝止痛。
【主治】临床上常用本穴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穴位详解
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胸乡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胸乡。
周荣
【穴位一找准】在胸侧部,当第二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功效】宽胸理气、降逆止咳。
【主治】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刺灸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可灸。
穴位详解
别名周营穴,周管穴。脾土水湿在此大量蒸发气化。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气化后上行天部。
周荣:周,遍布、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的茂盛状态。该穴名意指脾经的地部水湿大量蒸发化为天部之气。本穴虽属脾经穴位,但脾经气血因胸乡穴的流散而无物传至本穴。本穴物质的来源是本穴上部区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的作用,地部水湿大量气化上行天部,气化之气如遍地开花之状,脾土也还其原本的燥热之性,故名。周营、周管名意与周荣同,营为营寨,管为管辖区域,皆指穴内的气化之气遍及穴周的整个区域。
穴位配伍:配膻中穴治胸肋胀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