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跷脉交会腧穴
申脉
【穴位一找准】在足外侧,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功效】镇静安神,疏导水湿。
【主治疾病】头痛,脑脊髓膜炎,痫证,癫狂,内耳性眩晕、腰腿痛等。
【刺灸法】针刺0.3~1.5寸,灸3~5壮;悬灸10分钟。虚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实热则泻针出气。可灸。
穴位详解
本穴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鬼路,气血物质为经部经水,其量少,二为天部的温热之气。经水循膀胱经下行,阳气循膀胱经上行。
申脉。申,八卦中属金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肺金特性的凉湿之气。脉,脉气也。申脉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变为凉湿之性。本穴物质为来自膀胱经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气,其性偏热(相对于膀胱经而言),与肺经气血同性,故名申脉。别名鬼路、阳跷。
鬼路。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一是金门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二是昆仑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鬼路名意在强调穴内气血的经水部分,故名鬼路。
阳跷。阳,阳气也。跷,跷脉也。本穴物质中既有天部的阳气,又有地部的经水,气血物质性同跷脉之性,故名跷脉。
临床上,本穴常配翳风、太冲治疗内耳性眩晕;配金门治疗头风头痛;配后溪治疗癫痫。
跗阳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功效】祛风化湿,舒筋活络。
【主治】头重,头痛,腰骶痛,外踝肿痛,下肢瘫痪。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可灸。
穴位详解
跗阳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付阳,《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跷。附阳属足太阳膀胱经,阳跷之郄穴,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跗阳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阳。付阳、附阳名意与跗阳同。
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居髎
【穴位一找准】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舒筋活络,益肾强健。
【主治疾病】腰腿痹痛,瘫痪,下肢痿痹。现多用于髋关节炎,膀胱炎,睾丸炎,中风偏瘫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配穴治病
临床上本穴配环跳、肾俞、委中,有舒筋活络,宣痹止痛的作用,主治腰腿痹痛;配大敦,中极,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疝气。
臑俞
【穴位一找准】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功效】散风化痰,舒筋活络。
【主治】肩臂肘酸痛无力,肩肿,肩周炎;咳喘,乳痈,瘰疬,多汗症。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穴位详解
臑俞别名臑穴,臑交。属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为手太阳、阳维、阳跷交会穴。
治多汗症,单刺臑俞,即有特效。治肩周炎,臑俞配臂臑,有祛风通络止痛作用。治咳喘,臑俞配肺俞,有降气止咳平喘作用。治乳痈,臑俞配肩井,膻中,有散结消肿作用。
巨骨
【穴位一找准】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功效】散瘀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主治肩背疼痛,半身不遂,隐疹,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可灸。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素问·气府论》,别名柱骨。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跷之会。
巨,大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
天髎
【穴位一找准】在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正坐或俯卧位,于肩胛骨的内上角端取穴。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主治】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汗,发热恶寒等。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刺灸法】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胛部。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可灸。
穴位详解
本穴属交会穴之一,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素问·气府论》王注作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外台秘要》作足少阳、阳维之会。
巨髎
【穴位一找准】面部,瞳孔直下与鼻翼下缘相平的凹陷处。当鼻唇沟外侧,目中线上。《针灸甲乙经》:“在侠鼻孔傍八分,直瞳子”。《针灸资生经》:“在鼻孔下,夹水沟旁八分。”
【功效】祛风、通窍。
【主治】古代记述:缘内障,目赤痛,多泪,口眼歪斜,眼睑瞤动,近视眼,鼻衄,齿痛,颔肿,唇颊肿,面目恶风寒颈肿臃痛,瘛疭,青盲,鼻塞,目翳。
【刺灸法】直刺0.3~0.5寸,或斜向四白透刺。艾条灸3~5分钟。可灸。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手足阳明、阳跷之会。《类经图翼》补充作:阳跷、手足阳明之会。《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作:乔脉、足阳明、任脉之会。今依杨注。
穴位于颧骨与下颌骨间的较大凹陷处。临床上治疗颊肿痛常配伍巨髎,天窗。
承泣
【穴位一找准】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交会穴。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时正坐位,两目正视,瞳孔之下0.7寸,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取穴。
【功效】散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
(1)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色盲,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左手推动眼球向上固定,右手持针沿眶下缘缓慢刺入,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或平刺0.5~0.8寸,透向目内眦,局部酸胀,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
灸法:禁灸。
穴位详解
承泣。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多气,即是多气态物,多血,血为受热后变为的红色液体,也就是既多液又多热。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鼷穴、面髎、溪穴。鼷穴,地部之小洞也。面髎,面部之孔隙也。溪穴,孔隙中流水的小溪也。鼷穴、面髎、溪穴名意皆指有地部孔隙沟通阳明胃经体内与体表经脉,气血物质内外相通。
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由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外出变化而来,胃经体内经脉气血出体表后既有液化之水又有温热之气,气血物质的阴阳相济之性同于跷脉,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此外,本穴的地部经水其性又同于任脉,可循地部别走任脉的承浆穴,故其又为任脉、足阳明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