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人体经络穴位养生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阳维脉主要穴位详解

金门

【穴位一找准】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功效】补阳益气,疏导水湿。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金门,中医穴位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关梁。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之郄穴。在足外侧,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足底外侧神经及足底外侧动、静脉。主治头痛,眩晕,癫痫,腰膝痛,外踝痛,下肢痹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千金要方》说:“金门在谷道前,囊之后,当中央是也,从阴囊下度到大孔前,中分之。”金门为足太阳经郄穴,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figure_0086_0075
◎金门穴。

金门。金,肺性之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金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变为温热之性。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下部经脉上行的阳气,性温热,与肺金之气同性,故名金门。

关梁。关,关卡也。梁,屋顶之横梁也。关梁名意指膀胱经的天部之气由此上行。本穴向上传输的为膀胱经下部经脉吸热蒸升的阳热之气,膀胱经滞重和寒湿水气则被关卡于下,故名关梁。梁关名意与关梁同。

膀胱经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寒湿,只有少部分水湿气态物吸热上传并成为膀胱经经脉中的气血,此上传之气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膀胱经郄穴。

临床上常配太阳穴、合谷穴治头痛。

阳交

【穴位一找准】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现多用于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经痛,胸膜炎,肝炎,精神病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阳交穴,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另名别阳、足髎。属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郄穴。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布有腓肠肌外侧皮神经和腓动、静脉分支。主治胸胁胀满,膝踝肿痛,脚气,惊厥,下肢痿痹,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

figure_0087_0076
◎阳交穴。

临床上,配足三里、阴陵泉、悬钟,有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胫痛。

配太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胸胁痛。

配四神聪、大陵、内关,有宁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

肩井

【穴位一找准】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功效】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主治】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科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卒中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肺尖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穴位详解

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膊井、肩解。属足少阳胆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或以手拼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及颈横动、静脉。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头维

【穴位一找准】头侧额角部,人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功效】清头明目,活血通络,止痛镇痉。

【主治】寒热头痛,目痛多泪,喘逆烦满,呕吐流汗,眼睑动不止,面部额纹消失,迎风泪出,目视物不明。常为治疗湿邪内浸的头部腧穴。偏头痛,前额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精神分裂症,面神经麻痹;卒中后遗症,高血压病;结膜炎,视力减退等。

【刺灸法】沿皮刺0.5~1寸。

穴位详解

头维穴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人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

figure_0088_0077
◎头维穴。

头维穴在头侧额角部,人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简易取穴法: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在额角发际,本神旁各1.5寸”(本伸穴在前正中线入前发际上0.5寸,旁开3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额角入发际。”

头维穴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足少阳之会。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另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太平圣惠方》)。布有耳颞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及颞浅动、静脉额支。临床上常配伍应用。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头维加大陵;眼睑瞤动。头维加攒竹、丝竹穴点刺;迎风有泪:头维、临泣、风池;偏头痛:头维、曲鬓、风府、列缺;治血管性头痛:配角孙、百会穴;面瘫:加阳白、下关、翳风、夹车等;精神分裂症:头维、后溪、太冲、涌泉等。

本神

【穴位一找准】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正坐或卧位,在前发际内0.5寸,神庭穴旁开3寸处取穴。

【功效】祛风定惊,安神止痛。

【主治】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眩晕,癫痫。

(2)其他:胸胁痛,脑卒中,卒中后遗症。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穴位详解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

figure_0088_0078
◎本神穴。

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穴与百会穴二穴如同两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其运行为横向下传阳白穴,故而得名。

阳白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疏风清热,清头明目。

【主治】

(1)面神经麻痹,夜盲,眶上神经痛。

(2)头痛,眩晕。

(3)视物模糊,目痛,眼睑下垂,面瘫,小儿惊痫,热病,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

【刺灸法】平刺0.5~0.8寸。沿皮向眉中透刺0.3~0.5寸,额区胀痛为宜。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可灸。

穴位详解

阳白的别名又叫临池,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大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小部分吸热后循胆经上行目窗穴。

目窗

【穴位一找准】目窗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功效】补气壮阳。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上齿龋肿,小儿惊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目窗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至营,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一说在“临泣后一寸半”(《针灸大成》)。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一是循胆经上行正营穴,二是外走阳维脉。

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肝木之性的风气。窗,气体交换的通道也。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本穴物质为头临泣穴传至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传之热,弱小的水湿之气吸热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传于穴外,故名。

临床上配关冲穴、风池穴治头疼;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肿。

figure_0089_0079
◎目窗穴。

正营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功效】吸湿降浊。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配伍】配阳白穴、太冲穴、风池穴治疗头痛、眩晕、目赤肿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正营,经穴名。在头部,当前发际上。一说“目窗后一寸五分”,即入发际。

figure_0090_0080
◎正营穴。

正营。正,正当也。营,军队驻扎的营地,有建设、营救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阳热风气在此散热缩合并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目窗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并化为阳气,阳热风气没有因冷缩而变为寒湿之气,本穴起到了正当维持天部气血运行变化的作用,故名。

承灵

【穴位一找准】承灵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功效】吸湿降浊。

【主治】头晕,眩晕,目痛,鼻渊,鼻出血,鼻窒,多涕。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承灵是足少阳、阳维之会,它散热吸湿冷降并交于脑空穴,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承灵汇入胆经。

承灵。承,承受也。灵,神灵也,天部之气也。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胆经。本穴物质为正营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并吸湿冷降,头之天部的寒湿之气亦随之汇入穴内,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湿水气的作用,故名。

临床上,常配风池穴、风门穴、后溪穴治鼻出血。

figure_0090_0081
◎承灵穴。

风府

【穴位一找准】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取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地确定穴位和顺利地实施按摩手法。哑门穴位于后颈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一颈椎棘突下。

【功效】散热吸湿。

【主治】

(1)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症。

(2)中风,癫狂,痴呆。

(3)咽喉肿痛,失音。同时按摩此穴道对于治疗多种颈部疾病、头部疾病都很有疗效,是人体督脉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可灸。

穴位详解

风府又名舌本穴,鬼穴,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行脑户穴。

风府。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

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湿风气为舌活动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与至柔之性的舌部气血同性,故名舌本。

figure_0091_0082
◎风府穴。

鬼穴。鬼,与神相对,此指穴内气血为湿冷水气也。穴,空窍也。鬼穴名意指穴内为湿冷水气的聚散之地。

临床运用上,常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昆仑穴治癫狂、多言;配二间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强难言。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延髓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风池

【穴位一找准】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定位此穴的时候应该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取穴姿势,以方便施者准确取穴并能顺利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或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figure_0092_0083
◎风池穴。

穴位详解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

风池穴位置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其功用为“清头明目,祛风解毒,通利空窍”,为治疗头、眼、耳、目、口、鼻、脑疾患,精神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针刺风池穴能获良好疗效,但它的解剖位置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危险性,若用手指按压该穴位,不但简单安全,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临床上常配合谷、丝竹空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玉枕、风府、上星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

脑空

【穴位一找准】脑空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穴。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痫,惊悸,热病。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脑空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颞颥。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风池穴直上,与枕骨粗隆上缘相平处,是足少阳、阳维之会,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气,大部分水气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气下传风池穴。

脑空。脑,首也,首为阳、尾为阴,此指穴内的天之上部。空,空虚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天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承灵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穴内的天部层次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

颞颥。颞颥皆指颅骨之一,此指穴内气血为寒湿水气,其运行变化亦为润下特征的冷降变化。理同脑空穴位详解。

figure_0092_0084
◎脑空穴。

临床上常配伍大椎穴、照海穴、申脉穴治癫狂痫证;配风池穴、印堂穴、太冲穴治头痛、目眩;配悬钟穴、后溪穴治颈项强痛。

哑门

【穴位一找准】取穴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俯卧、俯伏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地确定穴位和顺利地实施按摩手法。哑门穴位于后颈部,在后正中线上,第一颈椎棘突下。

【功效】收引阳气。

【主治】顽固性头痛、失眠、精神烦躁、鼻出血、呕吐不止、癫痫、瘫痪等。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症,衄血,重舌,呕吐。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穴位详解

哑门别名叫舌厌穴,横舌穴,舌黄穴,舌肿穴,督脉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散热缩合后横向传来于风府穴。

哑门。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因其热散而收引,阳气的散热收引太过则使人不能发声,故名。

舌厌。舌,至柔之物也,其所能柔软自如是因为阳气充盛使然也。厌,厌恶也。舌厌名意指督脉的阳气在此散热冷缩为舌所厌恶。本穴物质为大椎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人体的阳气不足则至柔之地的舌部阳气先衰,舌部阳气衰败则舌不能运动自如,故名舌厌。舌肿名意与舌厌近同,肿指阳气太过阴不足则舌为之肿。

横舌。横,横向也。舌,口中之舌也。横舌名意指穴内阳气充盛则舌能活动自如。舌黄名意与横舌同,黄通横。

此穴为人体督脉上重要的腧穴之一,在治疗多种头部、颈部疾病以及神经疾病时,都是必选穴,非常具有医学研究价值。

临床上常有一些配伍:

配听会、外关(或中穴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

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

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

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

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

figure_0093_0085
◎哑门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