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主要穴位详解
长强
【穴位一找准】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宁神镇静,通便消痔。
【主治】
(1)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
(2)癫痫。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灸。
穴位详解
长强是督脉的第一个穴位。督脉我们上一节已经总体介绍过,它从下到上,穿行于后背正中,是统领人体阳气的经络。长强穴就在后背的正下方,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是督脉的起始穴,阳气就从这里开始生发。
很多老人都知道,在治疗小儿疾病上有一个方法叫“捏脊”,捏脊的开始处就是长强穴,从这里沿着后背向上一直捏到后颈的大椎穴,对于小孩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原因就是它振奋了人体的阳气,所以中医说“长强为纯阳初始”。
其实我们看名字也知道,“长”是长大、旺盛。而“强”顾名思义就是强壮、充实。长强合二为一,意味着这个穴位的气血很强盛。古人对这个穴位还有一个解释,叫“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意思也很好理解,人体的气血是循环不息的,新陈代谢就在此循环运行之中完成。气血运行正常的话,人体的健康就能够得到保证。否则,就很可能得病。
我们都知道,武侠小说有一个很神的练功方法叫作“打通任督二脉”,打通了的人就可以功力倍增。这是武侠小说家的说法,并不可信。但在道家,有一种很常见的气功功法叫打通小周天,小周天的起始处就是尾骨上的长强穴。打通小周天可以养生健体是被很多人论证过的。这当中,作为起始处的长强穴功不可没,因为它就是保证人体气血升降循环的穴位。
所以,对于中气下陷证,如脱肛、痔疮、便秘等,都可以通过按摩长强穴来防治。具体的做法也很简单,趴在床上,让家人帮忙艾灸长强穴,每次穴灸20分钟左右,长强处感到发热就可以了。
如果这样操作觉得不放心,或者不方便的话,也可以在晚上睡觉前,趴在床上,将双手搓热,然后趁热顺着腰椎尾骨往下搓,搓100下,让长强穴处感到发热就可以。事实上,针刺长强穴,可以改变大肠的收缩和舒张的状态,从而改善便秘,也已经得到科学证实了。
腰俞
【穴位一找准】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正对骶管裂孔。
【功效】调经清热,散寒除湿。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穴位详解
腰,腰部也。俞,输也。腰俞,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其散热冷缩水湿滞重,上不能传于腰阳关穴,下不得入于长强穴,因此输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
腰阳关
【穴位一找准】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祛寒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妇科病症;遗精、阳痿等男科病症。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位详解
中医将人体的颈、胸、腰椎分为三关,分别为风寒关、气血关、寒冷关。我们的腰阳关穴就在第四腰椎,正好处于寒冷关的中间地带,而这里又是阳气通行的关隘。很多老人到了冬天经常感到后背发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经络不通,阳气无法上行。这时候,只要打通了腰阳关,阳气顺行而上,所有的问题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
腰阳关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是专门治疗腰部疾病的穴位,尤其对于现代人经常犯的急性坐骨神经痛、腰扭伤等治疗效果非常好。发现腰部疼痛的时候,可以躺下来,趴着,用热毛巾,或者热水袋,在腰阳关的位置热敷,保持这个部位的热度,每次敷20分钟到半小时即可。如果身边没有合适的物品的话,也可以采用按摩的方式,用大拇指在腰阳关的位置打圈按摩,每次按揉100下,可以很好地改善疼痛的症状。
命门
【穴位一找准】人体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益肾温阳,舒筋活络。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位详解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最早系指眼睛和睛明穴而言。后来的《难经》首先提出了与《黄帝内经》完全不同的“命门”概念,指明所谓命门,是指产生和维系生命存在的系统。如《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门”就是出入的枢纽,而那命门顾名思义就是生命出入的地方。认真看它的位置就会发现,命门在背后正中线,也就是腰部的两肾之间。肾是人的先天之本,而人体当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精,就藏在肾当中。肾精是不是充足,直接决定着人体是不是健康。因此命门是关系生命的重要穴位。
命门穴最快速而现实的应用是解决手脚冰凉的问题,在冬天,不少人觉得四肢清冷冰凉,睡觉总是睡不暖热,其实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命门火衰”。这时用针灸命门的保健方法是最好的。科学验证认为,灸命门保健身体时以清艾条温和灸法为好。方法是将清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命门穴隔姜熏灸。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30~60分钟,灸至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每星期灸一次。这样的做法可以缓解很多阳虚的症状,比如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等。平时稍微感到有些亚健康状态的人,也可以时常用手掌心去按摩命门,按摩到皮肤发热即可。因为手掌心的劳宫穴是火穴,可以为命门增添生命的火力。
中枢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穴位详解
中,指穴内气血所处为天地人三部中的中部。枢,枢纽也。中枢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脊背各部。本穴物质为脊中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中部的水湿风气,水湿风气由本穴外输脊背各部,本穴如同督脉气血外输脊背的枢纽一般,故名中枢。
至阳
【穴位一找准】俯伏坐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利胆退黄,宽胸利膈。
【主治】胸胁胀痛,脊强,腰背疼痛,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肠炎,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穴位详解
至阳穴在后背第七胸椎之下。为什么一开始就强调“第七”呢?因为“七”这个数字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在十二地支当中,阴阳的兴盛正好是六支,比如阳气从子时开始升发,到午时达到极点。第七支“午”在这里起着兴衰转承的作用。至也就是极、最的意思,至阳的意思就是说,到了这里,阳气就达到了一个顶点。
另外,不知道大家听说过一句俗语没有,叫作“冬至饺子夏至面”。中国古人很重视冬至和夏至这两天,尤其是冬至,甚至认为“冬至大如年”,就是因为这两天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夏至是夏天的极至,冬至是冬天的极至。过了夏至,阴气开始生发,白天渐短;而过了冬至,阳气开始生发,白昼渐长。
人体当中也是这样,横膈以下为阳中之阴,横膈以上为阳中之阳。至阳穴就是阳中之阴到达阳中之阳的地方,也就是背部阴阳交关的地方。所以一些寒热交杂的病,比如疟疾等,找这个穴效果很好。这个原理也不难解释,寒热交杂就相当于阴阳相争,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这时候,我们刺激至阳穴,就相当于给阳方派去了一支生力军,又怎能不胜券在握?
至阳穴是后背督脉上阳气最盛的地方,自然是阳光普照,全身受益,正所谓“至阴飓飓,至阳赫赫,两者相接成和,而万物生焉。”所以,这个穴位能够治疗的疾病有很多。对于现在经常应酬于酒桌上的人来说,这个穴更是随身携带的法宝。因为按揉它能够很好地改善肝功能,而且现代医学也证实,按摩至阳穴能够降低黄疸指数。
但是,至阳穴最乐于“效忠”的还是我们的心,有的人经常感到心慌、胸闷、心跳时快时慢,尤其是心里有事的时候,这种现象很严重。这时候就可以按摩至阳穴来调整。如果身边有亲人的话,最好趴在床上让亲人帮忙按摩,那样可以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情,给身体多加入一分“爱心健康”。如果独自一人,也不用难过,自己动手一样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手弯到后背,用食指和中指合力使用,力度可以加强一点儿,给至阳多加一点儿动力,心慌气短的问题要不了多久就能解决了。
灵台
【穴位一找准】灵台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清热化湿,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脊痛,身热,疔疮。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穴位详解
说到灵台,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耳熟。确实,在今天的甘肃平凉就有一个灵台县,这个地方在古代也是丝绸之路的支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著名的古迹——古灵台就坐落在这里。传说古灵台是周文王为了庆祝征服密须国而建筑的,后来这里就是周文王观天祭天,使自己的王权神圣化的一个地方。
中医将五脏六腑也按照其职能范围给予了一定的职位。这当中,与周文王相提并论的当属心,称“心为君主之官”。而灵台的“灵”就是指神灵,也就是心。而“台”则是指台基,高台,号令之处,灵台顾名思义就是君主宣德布政的地方。
现在的人天天忙于追逐功名利禄,心很少有清净的时候。所以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情绪病,如失眠、忧郁症等困扰。物质生活虽然很丰富,却感受不到幸福,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心”。
灵台穴在背部,往上紧靠着心俞和神道,是心这个君主行使它职能的地方。所以,当我们的情绪不对、心情不好的时候,都要先想想,是不是从生活中捡了很多“垃圾”扔到灵台里了?
这时候就要坐下来,好好清扫一下灵台,想想最近有哪些不顺畅的事,这些事情真的这么重要,至于为之食不香,寝不眠,弄得自己憔悴不堪吗?所以好好打扫一番,把“垃圾”扔出去。
因为只有灵台纤尘不染,心才能专心致志地行使君主的职能,让各个脏腑各就各位好好工作,这样,我们人体这架“精密仪器”才能安稳运转,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杂事。
所以,时常感觉情绪不对,比如忧郁、经常想哭,或者脾气很大、老想发火,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却总是莫名其妙睡不着觉等症状出现的时候,都不妨对灵台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方法也很简单,就好像拿一个鸡毛掸子打扫尘埃一样。我们可以买一个按摩锤,没事的时候在灵台穴轻轻地敲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锤击病去,只要坚持下去,心理和身体的这些“小尘埃”都会被我们敲击得不见踪影。
身柱
【穴位一找准】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清热宣肺,宁神镇痉。
【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穴位详解
在身柱二字中,“身”字我们就不用解说了,下面重点了解一下这个“柱”字,柱在古代是指楹柱,就是在房子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房屋的支柱倒塌了,房子还能完好无损地在那里为我们遮风挡雨吗?
身柱在人体中的位置也是这样的,它在后背两个肩胛骨的中间,上接头部,下面和腰背相连,就像一个承上启下的支柱一样。我们在说一个人负担重的时候,总喜欢说他“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其实就是突出他在家里的重要性。身柱也就是我们人体的“顶梁柱”,要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能好好地工作,不出问题,一定要照顾好身柱穴。
日本人对身柱推崇有加,称之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意思就是说灸身柱穴对小儿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早在1938年,日本针灸学家代田文志就曾为长野县的小学生集体灸身柱穴,一些身体虚弱、动辄感冒、消化不良的孩子,一个多月以后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半年之后基本都痊愈了。这事当时在日本引起了轰动,以至于日本很多小学都效法施行。
其实,身柱能治疗的疾病有很多,如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肺气不足产生的哮喘、脾气虚弱导致的下陷脱肛等,都属于正气先虚,督脉的阳气无法上升所致。在治疗上,最重要的就是扶正祛邪,补足正气。
所以,显而易见的,这个穴最大的作用就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抵抗力。我们说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孩子,更要注意这个穴。除了像日本人那样艾灸之外,按摩刺激的效果也很好。年轻的妈妈在睡前时常给孩子揉一揉,不仅可以免去孩子吃药打针的痛苦,还能让孩子深深体会到妈妈的拳拳爱意,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由于穴位在背后,按摩的时候有可能不太好着力,可以拿一枚圆圆的硬币,用硬币的边缘在身柱穴处上下滑动按摩。
而年轻人如果能时常给老人按摩此穴的话,那更是给老人饱经风霜的心灵带来无限慰藉。“夕阳无限好,黄昏景更佳。”这份“景”很多时候是需要年轻人去营造,去为亲人精心布置的。
陶道
【穴位一找准】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解表清热,截疟宁神。
【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穴位详解
在讲陶道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任脉上的璇玑,璇玑与陶道是两两相对、前后呼应的。璇玑在天文学中代表的是北斗星的枢纽,北斗星终年旋转不停,就好像我们人体任督二脉气血的运行一样,长年不息。北斗星循着一个方向运行,不同时间到达不同的地点,这就好比人体的气血,从长强开始,经过身柱,到达百会,然后经过前额,与任脉相接,然后再转入长强,进入督脉,在人体上周流不息。
陶道和璇玑就是这个循环当中的两个重要地方。为什么叫陶道呢?因为在古人看来,物体旋转最快的莫过于陶钧,所以用“陶”来称呼这个穴,形容气血循行的速度很快。去陶吧玩过的人可能知道,未成陶器的泥坯开始是放在一个平盘上的,这个平盘和下面的机轮一起组成一个转盘机。只要踏动机轮(当然现在是电动的了),平盘就会旋转,然后人工用手将这些泥胚拉成各种形状。
古人认为,大到天道循环,小到人体气血循环,周而复始就和这陶钧一样,万事万物就在这不停地循环过程中被创造出来。气血也只有这样不停地循环运转,才能使阴阳协调,不偏不倚。
可想而知,陶道就是调节人体整个大气循环的。所以,它站的位置非常高,陶钧在中间旋转,牵动四旁,必然会产生风,陶道右下边的穴就是风门穴。既然是调节整体的,那么治疗的病症肯定不是局部的小病症,而是从整体来调节。说简单一点儿,它的作用就是当人体的气血运行出现问题,比如身体太冷了、气血凝滞、运行不畅的时候起一个调节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医讲人体的疾病,离不开气血二字,多数不是气血不足,就是气血不畅,所以说陶道穴的作用非常大,而且使用范围非常广,几乎人体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派上用场。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刺激它可以调整人体的免疫力,使人体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
陶是指陶冶,引申为治疗,道就是道路。在古代,陶钧还有治国的意思。上面说过,陶道是掌控大局的,但它又不是君主之位。我们可以想一下,不是君主,却行使着君主的职权来掌控大局,而且位置还非常高,这是什么?是宰相!就和人体的肺一样,陶道在穴位中的位置就相当于宰相,也就是相辅之官,是君主的左膀右臂,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古人说“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意思就在这里。
事实上,这个穴除了调节人体大气循环之外,还有一个专门的作用也和肺有关,就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实验也发现,按揉陶道穴能够显著地改善肺功能。所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人,或者经常咳嗽、自觉肺功能不太好的人,不妨时时刺激陶道穴。
我们在按摩陶道穴的时候,可以低下头,一手将头按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顶住穴位,其余四指抓住脖颈得力,用大拇指按揉。按摩的时候多用点儿劲,每次按摩100下左右,慢慢地,肺功能会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大椎
【穴位一找准】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颈椎一共七节,当你低下头左右转动脖颈时,上面六节颈椎都跟着转动,只有第七颈椎是不动的,这个不动的颈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功效】清热解表,截疟止痛。
【主治】热病;感冒、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症;头痛项强;疟疾;癫狂,小儿惊风;阳危诸证。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穴位详解
现在很流行一种治疗方法,叫作天灸。天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三伏天的时候,在人体几个大的穴位上施灸。这个方法对于那些体寒、免疫力差的人来说,非常有效。原因就是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足的时候,这时候补阳效果最好。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古人将人体的阳气比作天上的太阳,三伏天施灸,就相当于模拟天上的太阳,给那些身体里面缺少阳气的人再造一个“小太阳”。
在天灸当中,大椎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古人称它为“诸阳之会”。这个穴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是阳面,所以大椎堪称阳中之阳。而且,它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阳气非常足。
如果这样讲,你就以为大椎穴仅仅是补阳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大椎在第七颈椎下,古人排序,认为这是脊骨中的老大。我们摸后背会发现,这里比其他地方的脊骨要大要突起一些,正因为此,所以称之为大椎。既然是老大,当然要起带头作用,一碗水端平。所以,它的作用不限于补阳,当阴阳相争的时候,刺激大椎,可以使阴阳平和。就像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大,大椎穴在其间起着中正调和的作用。
因为这个地方阳气很足,所以对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刺激抗体的产生,包括抑制肿瘤的生长、改善肺呼吸功能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这当中,最显著的就是泻热、发热、高热,或者内热引起的痤疮都可以通过大椎穴来调理,具体的方法就是放血。
一说放血,很多人就觉得很吓人,不敢尝试,其实大可不必。大家想一想,我们平时不小心磕了、碰了,不是会失掉很多血吗?大椎放血,就是用食指和拇指将大椎穴处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用碘酒或者用火消毒,之后迅速地在提起的皮肤上刺几针,同时用手挤出四五滴血出来。这个方法对于泻热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几乎是立竿见影。
当然,这个方法是适用于发热、痤疮等体内有热的人。如果是怕冷,经常感到后背凉飕飕的,则要通过其他的方法了,如上面说的天灸,平时有精力的话,在大椎上做艾灸也是很好的保健方法。督脉是阳脉之海,尤其是在背部穿行的这一段经络,更是阳气直达头顶的重要部位。
如果仅仅作为保健养生的措施,我们可以推荐一个非常简单易行的办法,在家里,或者公园里都可以操作。找一个门框,或者一棵大树,用后背正中线顶着门框,左右移动,这样可以同时刺激到这几大穴位,对于提升阳气效果是非常好的。就像敲胆经一样,一个小动作,将所有的穴位都刺激到了。其实,像这样一举多得的养生方法在中医当中俯拾皆是,就看你是不是真的用心了。
风府
【穴位一找准】人体风府穴位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功效】熄风散风,通关利窍。
【主治】癫狂,痫证,癔症,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出血。
【刺灸法】此穴不灸。
穴位详解
我们知道,中医有“六淫”之说,也就是六邪。这当中,以风为首,说“风为百病之长”。所以,中医对风是非常注意的。在长期的摸索当中,人们发现,在人体当中有很多地方很容易遭受风的袭击,所以将其命名为“风”,如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等,这些地方基本都是风邪的藏身之所。所以对于风,我们一定要严加注意,尤其是在春天和冬天风邪最猖狂的时候,更要注意保暖。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小孩更要将其视之为洪水猛兽,躲得远远的。
在这些风穴当中,尤以风府为最。风是指风邪;而府,我们知道在过去是指衙门的意思,风府穴就是统领风穴的衙门。现在新闻里经常会报道一些暴力事件,被侵袭的大多是当地的政府机构。在人体当中也这样,风邪侵袭人体,首先找的就是风穴的衙门,所以古人说“风府,受风要处也。”
风府穴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风穴都在上半身,以头部居多。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头居上部,而风性轻扬,最容易侵袭人体上部。北方人一到冬天,都会戴上厚厚的帽子,围着厚厚的围巾,这是最传统、也是最简单的防止风邪侵袭、维护健康的方法。其实不光冬天,夏天也要注意,晚上睡觉,头颈部位一定不要朝着风口。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很早以前有一位长寿的老人叫彭祖,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有一段时间,他发现附近有一个人,老是说:“哎呀,我头痛,头痛。”找好多人看过都没有用。后来,彭祖经过观察,发现他们家的床头朝着窗户,然后就问他睡觉的时候是不是不关窗户,那人就说了:“对啊,这有什么问题吗?”彭祖就告诉他说,晚上睡觉的时候把窗户关上,或者把睡觉的方向改变一下。那个人照着做了之后就好多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不能让后脑勺对着风口。其实不光是睡觉时候不能对着窗户,现在的人在上班的时候,如果空调正好在脑后的话,也一定要想办法把方向调一下,或者在背后肩颈部位搭一条围巾。还有,平时洗完头,一定要吹干再睡觉,否则湿气进入头部,也是很难消除的。
那么有人可能要说了,那我以前没注意,已经有这些毛病了怎么办呢?不用着急,风府穴是人体中最容易招致风邪的穴位,但治疗和风有关的疾病,也是首选此穴。
那么我们说风最喜欢侵袭头部,引起的第一病症就是头痛。可能大家不知道,头痛也是分很多种的,有两侧头痛,是胆经堵塞引起的;有前额疼痛,那是胃经引起的。而风府穴治疗的就是后脑勺头痛。我们在按摩风府穴的时候,可以低下头,女性用左手将头发向前揽起,用右手拇指按摩,其余四指在头上部固定住。这样大拇指可以得力,稍微用点儿劲,每次按摩30~50次,可以很好地缓解头痛症状。用西医的说法,就是按摩风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也就是大脑的血液供应,按摩完之后会觉得头脑特别清醒,不再晕晕沉沉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这个穴是禁灸的,也就是说一定不能艾灸。火借风势,会更加猖狂,在体内乱窜。这个也好理解,我们说森林着火了很恐怖,如果再起风的话,那不是更要命吗?
强间
【穴位一找准】正坐位或俯伏坐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功效】醒神宁心,平肝熄风。
【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直,心烦,失眠,癫狂,脑膜炎,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癔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穴位详解
强间:强,强盛也。间,二者之中也。强间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的上行阳气。本穴物质为脑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颅脑的外散之热,水湿之气吸热而化为天部强劲的阳气并循督脉上行,故名强间。别名大羽穴。
百会
【穴位一找准】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功效】平肝熄风,升阳益气,清脑安神。
【主治】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刺灸法】平刺0.3~0.5寸,平补平泻法;向后平刺1寸,高频率补法;向前平刺进针1寸,补法。可灸。
穴位详解
百会穴也是督脉之上的一个重点穴位,它的位置非常好找,就在我们的头顶,两个耳朵尖的连线的中点处就是。最早的时候,百会穴也叫“昆仑”,因为从中国的地势来讲,昆仑是群山之首,就好像世界屋脊,所有的山脉河流都以昆仑山脉为发源地,从那里下来。取昆仑之名,意喻此穴位和昆仑山脉一样,俯临大地,普照众生。因为与脚后跟的昆仑穴同名,所以取消了这一名字。
道家称百会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会是聚会,百是一百,意思就是很多条穴位聚集在这里面。它在人的头顶,高高在上,人体的手足三阳经、督脉以及肝经在这里会合,就好像电视剧里面的华山论剑一样,各路英雄豪杰汇聚于此,所以中医说百会是“三阳五会”。更兼四周经穴密布,大有百脉朝宗、君临天下之势。
中医说脑为元神之府,我们可以将其比作京城。天子脚下,能人异士很多,但从来也是是非纷起之地。百会穴寄居此地,自然要负起保障一方安宁的作用。所以,但凡脑部的疾病,如头痛脑热等,都可以找百会穴。
但百会穴俯瞰众生,肯定也不止调理脑部疾病这一方面的功能,对于人体最重要的气血循环,百会穴也是可以调理的。我们可以联想一下百会穴的位置,它在头顶的正中间。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提纲挈领”,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提网兜的时候,是不是只要提那根绳子,网兜连带里面的东西就都拎起来了?百会穴是诸阳之会,就相当于人体的纲领,升阳提气的功效是非常好的。我们只要按摩它,就可以提升一身的阳气。所以,对于一些中气不足的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怎么理解呢?打个比方说,当人感觉到很疲惫的时候,是不是会很自然地感慨:“唉,累死了。”往凳子上一坐,半天不想起来,这个就是气没上来,陷下去了。这时候,如果有人过来说了件高兴的事,比如说领导要发奖金了,肯定会立马精神起来,雄赳赳气昂昂地快步跑过去,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气被提起来了;就像网兜一样,没人提的时候,就塌下去了。一拎,立马就精神抖擞了。按摩百会穴就相当于拎起了这个网兜,可以迅速让人提起精神来。
囟会
【穴位一找准】正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功效】安神醒脑,清热消肿。
【主治】头晕目眩,头皮肿痛,面赤肿痛,鼻渊,鼻鼽,鼻痔,鼻痈,惊悸,嗜睡,高血压,神经官能症,鼻炎,鼻息肉,额窦炎,记忆力减退。
【刺灸法】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皮刺0.5~0.8寸。艾条灸5~10分钟,可灸。
穴位详解
婴儿的头顶部有一个柔软的、有时能看到跳动的地方,医学上称之为囟门。囟门在出生时主要有两个:一个称静囟,在头顶前部,由两侧顶骨前上角与额骨相接而组成,出生时斜径为2.5厘米,一般在1~1.5岁闭合;另一个称后囟,由顶骨和枕骨交接而组成,在头顶后部,一般出生时就很小或已闭合,最晚在2~4个月时闭合。
囟门过早和过晚闭合见于什么情况?囟门闭合的早迟是衡量颅骨发育的主要内容。闭合过早或过迟均为生长发育异常的表现。中医把囟门突起称为囟填,囟门凹陷称为囟陷,囟门迟闭称为解颅。囟门晚闭多见于佝偻病、脑积水、呆小症及生长过速的婴儿。
婴幼儿头顶的囟门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囟门的闭合是反映大脑发育情况的窗口,如果在6个月之前闭合,说明孩子可能小头畸形或脑发育不全,在18个月后仍未闭合就属于太晚了,这样的孩子可能有脑积水、佝偻病和呆小病;囟门的隆起表示颅内压增高,这种孩子可能得了脑膜炎、脑炎或维生素A中毒;囟门凹陷的孩子则有可能是因为脱水和营养不良。如果囟门关闭得较早,但只要头围还在长,也不必着急。发现囟门关闭异常,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那么,婴儿的囟门能不能洗?给婴儿洗头时。囟门处可以洗,但动作要轻柔,不能用手指抓挠。洗头水不能过热,要用温水。囟门是胎儿出生时头颅骨发育尚未完成而遗留的间隙。后囟一般在出生后3个月内闭合,前囟在1~1.5岁时闭合。由于囟门处没有坚硬的颅骨覆盖,所以应当特别注意保护,以防大脑遭受损伤。
有的婴儿前囟头皮有一些黄褐色油腻性鳞屑,这是婴儿脂溢性皮炎,可用消毒棉花沾点液状石蜡或炼过凉凉的植物油涂在鳞屑上,待其软化后再用消毒棉花轻轻拭去,千万不能强行揭下。这种病可以自愈,只要不感染可不必涂什么药。洗头时,因婴儿的皮肤娇嫩,宜用刺激性小的中性肥皂。
上星
【穴位一找准】该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功效】熄风清热,宁神通便。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出血,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穴位详解
上星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上,既代表头部,也有上升的意思;星则是指精,也就是万事万物当中最优秀的那一个,正所谓“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这里也代表阳精聚集的地方。
这个穴高居头部,光芒四射。所以,又被称为明堂、神堂。大家可以想一下,当我们为某一个问题苦苦思索的时候,是不是会习惯性地托腮上视,这就是人体下意识地与头脑结合,更清晰地思考问题。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思想是很迷茫的,犹如身处黑夜。而上星穴则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点我们前进的方向。所以,当我们感到头晕目眩、上焦阴沉、头脑一片昏沉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刺激上星穴来调理。
这个穴还有一个很有效的作用,那就是治疗慢性鼻炎。中医说,鼻通天气。因为肺开窍于鼻,肺居胸腔,古人视之为天,所以说鼻子是人体与天气相通的地方。简单的理解就是,鼻子是重要的呼吸器官,呼和吸都是与外界交流的过程,所以说通天气。
除此之外,上星穴还有一个作用是能缓解前额头痛。有的人一紧张,或者受到了惊吓等,就会感觉到头痛欲裂。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很多人因为什么事闹心,觉得头痛,甚至会拿头去撞墙。人们大多觉得他这是痛得抓狂了。其实,这也是身体在进行自我调节。撞墙的那个部位刚好就是我们的上星穴所在的位置,把前额的头发向后梳,向上1寸的地方就是上星穴。头痛的时候,不用采取撞墙那样激烈的方式,只要用手指在上星穴处用心地按摩50~100次,症状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了。
素髎
【穴位一找准】素髎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清热消肿,通鼻利窍。
【主治】鼻塞,鼻出血,鼻流清涕,鼻中息肉,鼻渊,酒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穴位详解
素髎:素,古指白色的生绢,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素髎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本穴物质为神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则散热缩合为水湿云气并由本穴归降于地,降地之液如同从细小的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素髎。
水沟
水沟是人中穴的别称。
【穴位一找准】人中沟上1/3处。
【功效】清神志、开关窍、苏厥逆、止疼痛。
【主治】昏迷、昏厥、癫痫、中风、口眼歪斜。牙痛、腰痛、落枕、面部肿痛等。
【刺灸法】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用雀啄法。
穴位详解
水沟,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鬼宫、鬼市、鬼客厅,属督脉。督脉、手足阳明之会。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上唇动、静脉。主治中风昏迷,口噤不开,口眼歪斜,面肿唇动,水气浮肿,小儿惊风,心腹绞痛,以及休克,晕厥,窒息,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症,低血压,急性腰扭伤等。
龈交
【穴位一找准】龈交穴位于人体的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功效】宁神镇痉,清热消肿。
【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配伍】
可配风府穴治颈项急不得顾;配承浆穴治口臭难近;配上关穴、大迎穴、翳风穴治口噤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