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演讲与口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演讲中的语言技巧

对语言的追求是一个方面,是一种基础,而对语言力度的掌握却远远超过了这种追求,那是如何让语言发挥其最大作用的一种途径,任何需要语言的地方,语言都很难以它最美的形式出现。

——高尔基

与用语言进行交流的任何方式一样,演讲同样需要遵循语言的一般规律。如合乎语法、讲究修辞等。但由于演讲者是在公众场合与众多听众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因此演讲更讲究视听结合的效果、情感参与的作用和临场应变的能力。

一、形象、个性、口语

使听众的视觉愉悦,那么你的观点就更容易让听众接受。为了使演讲效果更好,演讲者除了应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手势语言外,更应注意的是,演讲者要善于将抽象的哲理物化为活动的景象,让空洞的说教转化为鲜明的画面。

演讲要做到形象化,运用比喻和打比方是最有效的手段。如蔡顺华的题为《小狗也要大声叫》的演讲:

各位朋友,到这个讲坛演讲的,应该是曲啸、李燕杰、邵守义那样的大人物。我这个嘴上无毛的青年人站在这里,很不般配哟。(停顿,提高声调)

不过,我很欣赏契诃夫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应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慌乱不安,所有的狗都要叫!”小狗也要大声叫——就按上帝给的嗓门叫好了!今天,我这个自信的“小狗”,就来大胆地叫几声。

这新颖滑稽的开场白引起观众注意后,蔡顺华简单阐释了契诃夫比喻的本意,又很快从“小狗叫”引入了正题:

试想,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倘若只充斥着极少数名家、权威和当权者的声音,虽不算“万马齐喑”,但群众,尤其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的智慧和声音被压抑了,哪里会有真正的“九州生气”?

蔡顺华的演讲结尾更是围绕着“小狗叫”作了如下结论:

那些腹有经纶但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的奶油小生是不敢“叫”的;那些虽“嘴上无毛”但已深谙“出头椽子先烂”等世俗哲学的平庸之辈也是不敢“叫”的;响亮而优美的“叫声”,往往发自那些有胆识的开拓者与弄潮儿。如果我国的每一位“小狗”都发出了自己的“叫声”,那么地球也会颤抖的!

蔡顺华的演讲,通篇利用了“小狗叫”这生动、新奇又幽默的比喻,贯穿始终,使听众在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了一个普通而又严肃的话题。使演讲通俗形象,道理深入浅出,还可选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论点。

某些演讲需要运用数据说明问题,但仅仅把一连串枯燥的数据抛向听众,就会影响现场活跃的气氛。

要想不理会充满形象的演讲,就好像要求歌迷对自己心中的偶像在舞台上精彩的表演不能喝彩。法国哲学家艾兰曾说:“抽象的风格总是差的,在你的句子里应该充满了石头、金属、椅子、桌子、动物、男人和女人。”这就道明了应选用形象化的语言。

世界上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演讲者曾力求演讲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独特的“讲”。每个演说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如鲁迅先生是分析透彻、外冷内热、富于哲理的演讲风格;郭沫若先生是热情洋溢、奔放跌宕、文辞富丽的演讲风格。这就是继形象化后的又一演讲技巧——个性化。

演讲的个性与演讲者自己的个性密切相关。每个人的个性形成与人的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气质、职业等因素有关。如一位女药剂师在第一次品尝啤酒时,脱口而出:“哎哟,就像喝颠茄合剂一样!”女药剂师的职业敏感使她把啤酒和颠茄合剂联系在一起,而不像一般人把啤酒比喻为潲水。

当演讲者的个性与演讲词的风格不一致时,演讲者的演讲是很难动情的,也很难感染人。演讲者文化层次很低,大谈一些极其深奥的哲理,只能是囫囵吞枣地背诵,而即使背诵出来也只显得极其牵强;平时很严肃的演讲者,生硬地念充满幽默情趣的演讲稿,总会显得不伦不类。与其这样,不如用符合自己气质、个性的语言进行演讲。

演讲风格的个性化还体现为演讲中所涉及人物的个性。对于演讲中涉及的人物个性不应是一种平白的交代,而要通过生动刻画、语言模拟等手法充分展现。

某些演讲,即使对其立意和材料挑不出毛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绝妙好词,但就是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何在呢?其根本就在于演讲者没有把握住演讲词的风格,或者演讲者的个性与演讲词的风格迥异。演讲并不是任何人拿着演讲稿上台照念一遍就行了,还要注意其鲜明的个性,适当采用语言模拟、神态模仿等手段。

在演讲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还要注意演讲语言通俗易懂。若要使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这就必须讲求语言的口语化。听众是否清晰地接受了演讲者的话是演讲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演讲语言不同于书面语言,听众在现场中不可能有余暇去理解某些生僻的词语和隐晦的意思,更不可能像阅读文章那样进行多次的反复领会。口头语言的接受特点就决定了演讲语言的特点既要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要使演讲语言达到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必须同时具备形象化、个性化、口语化三个条件,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而不是静止孤立的。任何一个演讲者如果考虑到了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性,并运用到演讲中,那他就具备了成为一个成功的演说家的先决条件。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讲,切不可想当然而为之,要把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演讲成功的彼岸。

figure_0163_0052

二、幽默、迂回、悬念

在《演讲入门》中约翰·哈斯灵写道:“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的时候,他们也就主动地参与了思想交流的过程。”哈斯灵总结了幽默在演讲中的作用:建立友好关系和促进思想交流。

有时演讲者并不直接阐明演讲主题而是以说反话、先贬后褒等手法,迂回达到演讲主题,这就是所谓的迂回法。这种手法往往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演讲效果。

所谓悬念法就是指在演讲过程中提出一个听众极为关心的问题后,并不解答,听众又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从而调动听众的兴趣,让听众参与到演讲中去。设置悬念是一种有效的演讲方法。某大学举办写作知识讲座,老师在讲到细节描写时,首先设置了一个悬念:“请问同学们,男生和女生回到宿舍时,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呢?”听讲的学生立即活跃起来,有的小声议论,有的抢着回答,有的干脆模拟自己回宿舍找钥匙的动作。主讲教师接着说:“据我观察,大多数的女生在上楼梯时,手就在书包里摸摸索索,走到宿舍门口,凭感觉捏住一大串钥匙中的那一片钥匙,往锁孔里一塞,门就打开了。而大多数的男生呢?他们匆匆忙忙地跑到宿舍门口,‘砰’的一脚或一掌,门不开,于是想起找钥匙,把钥匙片往锁孔里一塞,打不开,原来钥匙片又摸错了。”

这一番描述,引起了同学们会意的笑声。教师于是又总结道:“把男女生回宿舍摸钥匙开门的动作描述出来就是一处细节描写,而细节描写的生动又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这位教师先巧设悬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讲课的过程,然后再利用解答悬念抛出知识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称谓、节奏、简练

(一)称谓

“你、你们、我、我们”是最常用的称谓,在演讲中,这些称谓运用得是否得体对演讲的成功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若将“你”与“你们”使用得当,就能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因为它时刻提醒着听众去维持一种我是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因此有利于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进而使演讲获得成功的概率更高。例如一篇题为《硫酸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演讲:

如果没有了硫酸,汽车将无法行驶,你必须像古代人那样骑马或驾驶马车,因为在提炼汽油时,必须使用硫酸。在你还没有和你的毛巾打交道之前,毛巾就已经和硫酸打过交道了,你的刮胡子刀片也必须浸在硫酸中处理……

但如果“你、你们”使用得不恰当,又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鸿沟。例如,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语言学家作了这样的开场白:“刚才几位同志的报告都很好,如果把你们的讲稿没收,你们还能不能讲得这样好呢?”“你们”一词拉开了这个语言学家与其他人的心理距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语气,于是,激怒了其他的语言学家,他们私下议论:“把我们的讲稿没收,我们都讲不好?怎么,把你的讲稿没收,你就能讲好啦,你也太狂了吧!”

其实只要将开场白中的“你们”换成“我们”就行了。

据心理学家统计,精神病患者是使用“我”的频率最高的人。演讲者如果频繁使用“我”,听众会感觉你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么你的演讲就不会受欢迎。此外,在演讲中,特别是学术讨论中,如果需要谦虚地表述个人的新观点时,就可以使用“我们”,听众会因你的谦虚而乐意接受你的观点。

figure_0165_0053

(二)节奏

演讲抑扬顿挫是节奏的主要体现。如果没有节奏变化,听众就会昏昏欲睡。著名演讲理论家费登和汤姆森曾说:“关于演讲速度,所应遵守的主要原则,就是随时注意变化。”

演讲中需要慢的地方有:重要的事情、数据、人名、地名,极为严肃的事情,悲伤的感情等等。演讲中需要快的地方有:人人皆知的事情,精彩的故事进入高潮时,表达欢快的情感等。

停顿(沉默)是控制节奏、吸引听众注意力、调节现场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几个沉默的实例。

美国前总统林肯是一个很善于运用沉默技巧的著名演讲家。当林肯说到某项要点时,会倾身向前,有时直接注视听众达一分钟之久。这种沉默比大声疾呼更有力量。采用这一手段,听众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起来了。爱因斯坦应邀到日本某大学访问,不善言词的校长竟然在欢迎仪式上紧张得忘了欢迎词。他沉默了很久,才讲出一句话:“爱因斯坦博士万岁!”

全体集会者在焦急的等待之中,校长那异乎寻常而又发自肺腑的呼喊把大家感动得热烈鼓掌。爱因斯坦更是热泪盈眶,与校长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简练

马克·吐温针对“演讲是长篇大论好呢?还是短小精练好?”这个问题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礼拜天,我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的苦难生活。当他说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此事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我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少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讲了半小时后,我又在心里减到35元;当他再讲了一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却从钵子里偷走了两元钱。

他形象地回答了演讲需要简练。演讲语言提倡口语化和通俗化,但并不是纵容语言的冗长和啰唆。冗长和啰唆既影响表达效果,又会使听众生厌。演讲语言的冗长和啰唆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重复论证。如1933年,美国参议员爱兰德尔,为了反对通过“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归联邦州立法院审判”的法案,在参议院发表了长达5天的马拉松演讲。有记者统计:爱兰德尔在讲台前踱步75公里、做手势1万个、吃夹肉面包300只、喝饮料46升。但他这次演讲并未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他用了琐碎的事例重复论证。

废话过多。有些演讲者在演讲时东拉一句,西扯一句,抓不住要点,思维混乱,逻辑不严密。其演讲只不过是废话的大集合,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呢?

打官腔。有些身居要职的官员,喜欢说套话。在演讲中,貌似流畅、得体,实则空洞无物,令人生厌。有人曾入木三分地总结了这类官场语言:同志们,对于我们的工作,我们应该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和否定该否定的东西。我们不能够只知道肯定应该肯定的,却不知去否定应该否定的;也不能只知道去否定应该否定的,却忘了去肯定应该肯定的;更不能去肯定应该否定的,而否定应该肯定的。

反复客套。反复地客套如“我水平有限,肯定有讲错了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对这类问题我缺乏研究”等,使听众觉得你这种“老生常谈”大煞风景,令人厌恶。

总之,在演讲语言的技巧方面,我们应该牢记“人类的思考越少,废话就越多”这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