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总要追求完整、配套与协调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收到了一件朋友送给他的质地和做工都非常精良的睡袍,他非常欢喜。可是,他马上就发现了问题,因为他看到自己所用的家具与这件睡袍比起来,显得实在是太粗糙了,完全不和谐。于是,他就把旧家具纷纷换掉,使得居室焕然一新,为此花费了相当高的代价。随后,他察觉到,引起自己生活这一重大变化的竟然只是一件睡袍。后来,狄德罗据此写了一篇文章,叫作《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
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中,将这种现象称为“狄德罗效应”,或者叫作“配套效应”。其具体内涵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物品之后,就会不断地继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更多的新物品,以期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感。
与狄德罗效应相似的还有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提出的“鸟笼定律”。
1907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物理学家卡尔森,二人交往非常密切。一天,他们两个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摇了摇头:“怎么可能?我压根就没有想过要养鸟!”詹姆斯微微一笑:“不信,咱们走着瞧。”几天后,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了:“我只把它当成一件工艺品,你就别枉费心机了。”然而,让卡尔森意想不到的是,那天以后,每个客人来访,看见书房里那只空荡荡的鸟笼时,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您养的鸟什么时候死的?”卡尔森只好一次又一次向他们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都是客人怀疑、困惑的目光。最终,卡尔森失去了耐心,只好买了一只鸟,以终止这种郁闷的境况。也就是说,詹姆斯赢了。
经济学家是这样解释“鸟笼效应”的:对于空鸟笼的主人来说,买一只鸟比反复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而且即使无须对空鸟笼进行解释,空鸟笼也会无形之中给人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这就迫使主人不得不去买一只鸟来与笼子相配套。这就免却了别人的烦问,从而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轻松感。
鸟笼效应也被称为“空花瓶效应”。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子送给他的女朋友一束鲜花,她非常高兴,特意买来一只非常精美的水晶花瓶。结果,为了不让这个花瓶空着,他不得不每隔几天就送花给她。
狄德罗效应的实质在于人的心理对于完整与协调的追求,因为人们想当然地觉得某种物品应当与某种物品相配才是妥当的,就如同有天平就应当有砝码一样,否则心里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直到完成了这样的匹配之后,才会心安理得。而这样的心理是促进消费的强大动力,因为狄德罗效应的存在,人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往往不是以单件的形式,而是一整套地购进。商家洞悉这一秘密,就能巧妙地拓展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