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越简单越实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为什么喜欢跟风

2010年伊始,一部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彻底点燃了影迷的热情。全国各地的影院都爆满,排队买《阿凡达》电影票已经成为众白领的“心头大事”。而且影迷们的追求不满足于2D、3D版《阿凡达》,都想一睹IMAX3D版的风采。因为上海和平影都是长三角地区唯一可看IMAX3D版《阿凡达》的影院,各路影迷几乎要将和平影都“吃掉”,疯狂的影迷甚至凌晨四五点就赶到影院排队——在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到来之际,一部《阿凡达》却一不小心预演了“春运购票潮”。有影迷表示:“人家都说IMAX3D版好看,我们当然想看了,不看是件多没面子的事儿啊。要不人家问起来,都不知道和人家聊什么,现在满城都在谈论《阿凡达》。”甚至,有影迷为了一睹IMAX3D版《阿凡达》的风采,跨城市看片,从各地奔赴上海。由于大家的蜂拥追捧,票价也水涨船高,甚至一票难求。

这个现象反映了人们这样一种心理:别人都看了,我不看岂不是很没有面子。这就是乐队车效应。“乐队车效应”这个词最早来自于经济学,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他将经济繁荣时推动资产价格上升的现象描述成乐队车效应。

生活中的乐队车效应随处可见。一种本来不好吃的东西,如果大家都说好吃,你可能也就跟着附和了;一首感觉平平的歌,大家都说好听,你可能也会忍不住称赞它。就好像是小时候玩游戏时要选择队伍,我们都会选择能赢的一方。商家的炒作就是根据人们的这种心态来进行的,集中宣传某种产品,制造很火爆的场面,吸引消费者。

与乐队车效应相对照的还有一种心理效应,即支持弱者效应——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论者认为同情弱者是人的本能。生活中,同情弱者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比如,同情贫困地区的孩子,所以我们有希望工程;同情地震灾民,所以我们积极捐款捐物;同情街头的乞讨者,所以我们忍不住驻足关心。同情心是自我感受的一部分,人有把他人的感受想象成自己经受时的情况,而且感同身受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容易被感动,有些人则不容易。看电视的时候,有些人常常因为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惨遭遇而感动落泪,有些人却毫无感觉。

◇“乐队车效应”◇

“乐队车效应”是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是用来解释经济现象的。

figure_0060_0018

当经济的繁荣推动股价上升时,跟风的投资者们开始一窝蜂涌入股市,促使股市的行情飙升。

figure_0060_0019

当股票的价格上升到一个无法控制的地步,股票市场预期发生逆转,导致价格崩溃,股市崩盘。

figure_0060_0020

就像队伍游行时开在最前面、载着演奏乐队的汽车,在它的带领下,人们情绪激昂,不由自主地跟着队伍前进。

或许一开始你并不想参与这个游行,只是看见很多人在跟着走,你也就跟着走了,或者你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人性恶论的观点则认为我们同情弱者的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反对人性本善的说法,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同情弱者只是发现他们比我们弱,无法对我们造成危险,所以才同情。而一旦他们变强了,就会停止救助。尽管这两种观点从完全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们同情弱者行为的本质,但不管怎样,面对一个落后的队伍,我们还是会忍不住为其加油鼓劲。

那么,面对这两种心理效应,人们是如何表现的呢?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使用乐队车效应和支持弱者效应。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多会表现乐队车效应,站在有利于自己的一边,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还能得到利益。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会产生支持弱者效应,站在弱者的一边。

但是不能盲目跟风,产生乐队车效应的时候,应该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这是不是自己真的需要的、真的与自己的能力相符,不能因为面子而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