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华养生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脾经的循行与疾病治疗

脾的经脉叫足太阴脾经,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沿大趾内侧赤白肉分界处,通过足大趾本节后方的核骨,上行至足内踝的前面,再上行入小腿肚内侧,沿胫骨后方,穿过足厥阴经,复出足厥阴之前,此后再上行经过膝部、大腿内侧的前缘,进入腹内,属脾络胃,再上穿过横膈膜,挟行咽喉,连舌根,散于舌下。它的支脉,在胃腑处分出,上行穿过隔膜,注入心中,而与手少阴心经相接。它与心、肺等脏腑都有直接联系。

脾经上的穴位

足太阴脾经一共有二十一个穴位,分别是: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和大包穴。

外邪侵犯脾经而发生的病变

由于外邪侵犯脾经而发生的病变表现为:舌本强痛,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身重乏力,活动不利,股膝内肿胀厥冷,足大趾麻木,活动欠佳,食不下,烦心,水肿,黄疸,大便溏薄,或泄泻,一旦排出大便或矢气后,就觉得轻松如病减轻一样,但全身仍感觉沉重。

脾经上穴位可主治的疾病

足太阴脾经上的腧穴主治脾脏所发生的疾病,这些疾病会出现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饮食不下,心烦,心下掣引作痛,大便稀薄或下痢,或小便不通,不能安卧,勉强站立时,就会出现股膝内侧经脉所过之处肿胀而厥冷的病象。此外,还有足大趾不能活动等症状。这些病证,属实的就用泻法,属虚的就用补法;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陷的就用灸法,既不属于经气亢盛也不属于经气虚弱,而仅仅只是经气运行失调的,就要用本经所属的腧穴来调治。本经气盛,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而属于本经经气虚弱的,其寸口脉的脉象反而会比人迎脉的脉象小。

链接

《黄帝内经》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说明脾在人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脾主运化,把水谷化成精微并吸收,转换成气血津液,传输至全身,保证人体的正常运行。没有脾的运化作用,人体就不能得到能源,也就不能生存和生活下去。脾还有统血的作用,就是统摄、约束血液行于脉内而不外溢。如果脾气虚弱,失去了约束血的力量,就会出现一些出血病症,如皮肤紫癜、产后出血不止、呕血、便血、尿血等。

足太阴脾经穴位图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胀,呕吐嗳气,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膝股部内侧肿胀,厥冷,舌根疼痛,身体不能动摇,饮食不下,心烦,心下掣引作痛,大便稀薄或下痢等。

足太阴脾经联系的脏腑

胃、心、肺。

figure_0132_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