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维护自己的爱车一样维护好心理健康
我们已经知道,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保持心理健康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忽视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但每个人因所处的环境、遇到的问题各异,因此没有一个能适用于每个人的方法,下面介绍的是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希望能对你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维护有所帮助。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苏轼曾经说过:“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这里说的是知人之难,在现实生活中,知人虽难,但知己更难。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心理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幼时的过分依赖,竞争中的多次失败而自卑自怜,由此得出的自知是:“你行,我不行。”于是束缚自我、贬抑自我,结果是焦虑剧增,最终毁了自己。
有自暴自弃者不甘心说“我不行”,但又无正确的方向,亦缺乏能力来表现自己,因此故作怪状,与人为难,自我的价值无法得到实现,于是放纵自我、践踏自我、自暴自弃,结果是反抗社会,害人害己。
有人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实是一种极度自卑之人,但他们不像自卑自怜者那样因自卑而关闭自我、自怨自艾、自叹不如;而是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只是不去做而已。他们自傲自负,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于是,呐喊着“我知道一切”,却连自己也不认识,结果是欺人一时,欺己一世。
有人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评估,从不随意说“我不行”,也不会轻易地说“不在话下”。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他人深怀尊重,他们自信自强,认为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是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于是他们走上了“我行,你也行”的康庄大道,其结果是充分认识自我,发挥最大潜力。
自卑自怜者、自暴自弃者和自傲自负者也并非全然不了解自己。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也认识了自己,但却是用一种歪曲的形式来对待自己,他们不能接纳自己,内心深处是深深的自卑。其实,接受现实的自我,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随意退却,不做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创造理想的自我,欣然接受自己,才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人心安理得,获得健康。
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来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改造环境,以求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外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而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他们或许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观规律而不顾,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于是心理异常者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有“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的精神,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便会失去自主性,焦虑也会由此产生。人生活在现实之中,没有一个人不被他人评说。嘴是别人的,你无法控制。所谓“人品”之“品”便是三张嘴。在风气不正的环境中,人品之好坏,常是由人说成的,所以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若老是考虑“对不对得起别人”、“别人会如何看我”等问题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脸色办事,看朋友的脸色说话,四面讨好也许会落得里外不是人。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重朋友的忠告。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只会落得形影相吊、无人理睬的境地。心理医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与别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这样。比方由“月亮”想到“太阳”或“星星”或“黑夜”等;由“花儿”想到“小草”或“幸福”或“女孩”等,都是正常的联想。但那些“对月伤心”者,由“月亮”想到“死亡”;“见花坠泪”者,由“花儿”想到“痛苦”,就显然与众不同,使人难以理解。若经常都如此“与众不同”,其心理便可能不健康。推而广之,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谈、举止、嗜好、服饰等,总是与人差别太大,与现实格格不入,又怎么谈得上心理健康呢?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乐于与他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是群居动物,与他人一起不只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我们的痛苦、快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试想:一个人若遇到新婚之喜、乔迁之喜,或晋升职务、发表佳作而无人祝贺,其滋味如何?又试想:一个人若遇丧亲之苦、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顺、夫妻不和而无人安慰、无人倾诉衷肠,其滋味又会如何呢?仅就心理健康而言,人也是需要朋友的。
人生是美好的,与人相处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但不要天真地认为我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待我。其实这是一种儿童的思维,但有很多成人也摆脱不了这种思维。与人相处的原则是: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我们虽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脸还把右脸伸过去,但更不赞同人家因一小事负你你便视其为仇人。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或厚薄。对于已证明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也不妨浅交,注意适当的距离即可,凡事退一步便会海阔天空。我们应该有“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宽大胸怀。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工作的最大意义不仅限于由此获得物质生活的报酬,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它对个体还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工作能体现个人的价值,使人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琐事(如写篇小文章、修理家用电器等),还是从事长期性的职业工作(如培养学生、训练球队等),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自己做的东西与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代表了你的“成就”。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在团体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认并提高自己的地位,提升工作成绩便是最好途径。
由此,我们便知道了为什么有人说“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常常有严重的失落感,为适应这种新的环境,最佳的方法就是重新工作。于是许多退休老人又去寻找临时工作,或做点小生意,或整日栽花锄草、修理家用小玩意。就是在心理治疗的方法上,也有所谓工作疗法与职业疗法,其目的就是经由工作或职业活动,使心理异常者获得成就的满足、发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正常适应。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忙碌而机械,不少人长期紧张但又不善于休闲调剂,于是也成了心理异常的一个原因。我们应该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经常改换方式,或郊游、或聚会、或访友、或参观展览等,也可参加一些职业性的活动或社会性的活动。要使休闲日更为丰富多彩,真正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增长知识、获得健康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