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情商课 哈佛智商课 哈佛财商课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激发的出现

激发性的思考类似于爱因斯坦的“思考试验”。这种思考模式不是陈述“是什么”,也不是分析“为什么”,而是为了促使大脑“产生什么”。激发类似于假设,但比假设更疯狂。激发点可以是矛盾的、不符合逻辑的设想,我们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它,爱德华·德·波诺博士用“Po”这个“反语言”的单词来引出激发点。

Po的功能类似于一顶思考帽,戴上它,你就可以大胆设想了,不用担心会遭到否定和质疑。如果你说:“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云中散步这个主意怎么样?”别人一定会认为你在说疯话,并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攻击你。如果你说:“Po,我们可以在云中散步。”大家立刻就能进入移动步骤,把这个想法向前推进。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映入眼帘的某个东西或者突然发生的错误和困难给你带来灵感,于是你想到了一个奇妙的主意。这种情况的激发点是自动出现的,我们并没有为寻找激发点做努力,而是借助了周围本来存在的激发点。

1904年,美国在圣路易斯举办世界博览会。糕点师哈姆威在会场外卖薄饼,他的生意十分冷淡。相邻的摊位卖冰激凌,生意却很火爆。很快,盛冰激凌的托盘就用完了。哈姆威灵机一动,把自己的薄饼卷成圆锥状,提供给卖冰激凌的小贩,让他用来盛放冰激凌。没想到这种锥形冰激凌很受欢迎,成了世界博览会的“明星”。后来,便逐渐发展为今天的蛋卷冰激凌。

哈姆威的灵光乍现是受到偶然事情的激发产生的。冰激凌没有托盘了——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薄饼,为什么不能用薄饼做托盘呢?外在事物的激发使他在不经意间创造了一项发明。历史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尤其在科学试验和发明创造领域。不相关的事物的激发可以给我们打开另外一条思路,使我们获得新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相关训练,只是热衷于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有一天下雨,他想也许从雨滴里能看到什么东西。于是,他把雨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他惊讶地发现里面有细小的、像蛇一样蠕动的东西。他把它们叫做“可爱的小动物”。200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列文虎克发现的微生物是细菌。

在这个例子中,雨滴是一个激发点。出现在列文虎克面前的雨滴是很平常的东西,正因为平常所以总是被人们忽略掉。在自然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缺少奇迹,只是缺少发现。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些陈述当做激发点对待,不管陈述本身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比如,当别人表达一个观点的时候,如果你运用判断性思考方式,只能做出或对或错的评价。但是,如果用激发性思考,你就可以把别人的观点看做一个激发点,也许可以从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

在日本曾流行“一语亿金”的说法,意思是一句玩笑话能够给公司带来上亿元的收入。这个典故源于一次性照相机的发明。

有一天,日本富士公司销售部部长在察看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胶卷时,对开发部部长说了一句玩笑话:“你们为什么不在这些胶卷上装镜头与快门呢?”这句话给开发部部长带来了发明灵感,他便立即组织研发小组,围绕着这句话思考如何设计一种简易照相机。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历经多次失败之后,他们终于把一般照相机所需要的几百个零件,减少到26个,成功地组装成了一次性照相机。这种简便的照相机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很快就占领了日本市场,并迅速扩展到海外,给富士公司带来了十几亿元的盈利。

在生活中,我们本能地排斥那些荒谬的主意,很难把那些看似不可行的想法当做激发来对待。但是,既然我们知道激发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思考方法,就应该有意识地把任何主意都当做激发来对待。当你进行一段时间的这种训练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思考变得异常开阔。

无论是寻找激发点,还是把某个观点当做激发来对待,都不是主动地创造激发点。我们不仅可以对已经存在的事物做出激发性反应,还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激发点,建立正式的激发。要想正式建立激发,就需要水平思考提供的系统性激发工具。这些工具和方法可以让激发过程建立在一定的逻辑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陷入一种疯狂状态。

爱德华·德·波诺博士把建立正式激发的方法分为摆脱型激发、踏脚石激发和随意输入3种,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将逐一介绍。建立激发之后再运用系统性的移动方法,我们就可以在激发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