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生在嘉善县魏塘镇,年轻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宝坻知县,颇有政绩,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800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万历二十年(1592年),倭寇进犯朝鲜,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调任援朝军营赞划,谋划平壤大捷,一举扭转战局。后罢归乡里,著书立说,担任《嘉善县志》主笔,1606年夏去世,享年74岁。天启元年(1621年)追叙袁了凡东征之功,赠尚宝司少卿。清乾隆二年(1737年)入祀魏塘书院“六贤祠”。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袁天启,就是后来广行于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在《了凡四训》里,袁了凡以其毕生的学问与修养,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缚手脚,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了凡四训》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和真善美中华文化,所以数百年历久不衰,为各界人士欣然传诵,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尤其被佛教界称赞为积德行善、改造命运的典范而广为印行,流传足有几千万册。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并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时至今日,《了凡四训》仍然是脍炙人口、滋育身心的杰作。香港中华道德学会赞美袁了凡以“改造命运的精神,创造自己的幸福,以及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光明前途”,称此书是创造幸福的宝典。袁了凡及其《了凡四训》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造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宗教界,在日、韩、美、澳以及东南亚等地,袁了凡享有极高的声誉,目前有几十个专门的研究机构。
作为一本劝善书,《了凡四训》在民间被广泛传阅。考虑到此书流通的广泛性,我们在评注此书时,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本书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四部分,并且彼此照应,语言力求做到通俗易懂。段落的划分,我们遵循既要便于解读又要照顾文意叙述完整的原则,突出文章的层次感。本书的注释和解读力求详尽,并做到有根有据。因为原文涉及到很多传统文化名词概念,不易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所以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尽量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一简明扼要的介绍,同时尽量照顾到文章的原意,对原文予以评点和阐发,并结合历史典故,相互印证推演,这样可以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