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组织管理与优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天地之交而万物通也(《易经·泰卦》)。我很庆幸此生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个行业,并将其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和努力的方向。

时间追忆到2011年6月30日15:00,我有幸登乘京沪高速铁路开通运营的首发列车。我浮想联翩:小时候,受粮食供应限制,每两周就要随在东北山区车务段工作的父亲乘坐摘挂列车进城买粮,100多公里的路程因沿途摘挂作业要长达4个多小时,尤其是冬天,多么寒冷!那时候我知道了铁路还有调度员,并要经常应急处置。

我在北方通过选拔做过多年的调度员工作,术业无止境,我一直尝试努力做好调度指挥工作。坚守岗位职责磨练了我的耐力。那时候我是多么希望我国也有高速铁路。如今,高速铁路调度员通过现代化的调度指挥设备,遥控指挥着高速列车运行。高速铁路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此书基本上是我在上海铁路局调度所从事铁路运输工作10年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晶,也是作为我曾在北方从事铁路运输各项工作将近10年的工作延续。20年的铁路工作历程仅此!

在常人眼中,博士是搞理论的研究型人才,我走的路却是应用型路线。多年来从事铁路工作的习惯逐渐养成我研究问题的思路和特点—注重实践,并将复杂问题分解处理,还注意结合部的协调。将各类知识灵活运用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我欣赏简洁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模型和方法,但模型不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2007年作为铁道部首批高速铁路调度培训班的成员,高速铁路新知识的学习让我耳目一新;2009年通过实践和分析,结合沪宁线完成“既有繁忙干线通过能力规划模型及算法”一文,在当年全国交通运输领域科技青年学术论文征集中,被专家评为“优秀”,被直接推荐到《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发表;同年,参加了全国交通运输领域博士论坛,论文“动车组交路运用计划优化”被评选为6篇优秀论文之一;2011年通过多次登乘沪宁城际列车进行客流调查,撰写了论文“城际铁路客流预测研究”,在上海市交通运输学科研究生论坛中荣获一等奖;2014年通过撰写并宣讲“长三角铁路货物快运列车优化策略”,在中国物流学会组织的首届青年论坛中获得精锐奖,并被聘为特约研究员;2015年又曾在中国物流学会年会“货运改革+互联网”分论坛中演讲“高速铁路电商列车运营组织创新发展策略”;曾连续8年在上海铁路局企协征文中获得一等奖,连续8年在铁路总公司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的论坛或征文以及调研报告中获奖。

多年来,我有机会给铁路现场职工和大学生授课,很受欢迎。值得欣慰的是,通过我的授课和启发,现场很多优秀的大学生选择了调度所并通过选拔成为调度的骨干;曾多次在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讲解高速铁路观和铁路物流观,深受好评。

从事了这么多年铁道运输管理,铁道运输专业的理论到底是什么?我的看法整体理论就是系统工程。可以说,铁道运输中的理论都是从实践中积累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总结归纳出来的。从论文写作的整体看,也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分类和分层的过程,归纳而成。综合就是创造,整合就是创新,但论文的写作离不开灵感。灵感的产生,一是来自于实际问题;二是来源于所掌握知识;三是强调各种知识的灵活运用,并通过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最终整合成论文。

文字是有灵性的。文学作品如此,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基本上也是如此。写作表达的是作者的理念和观点,创新可以表现在思想、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常常表现为各方面的融合。我欣赏的是思想和方法都有所创新的文章。本书从文稿中精选了40篇工作和学习期间的论文,结合高速铁路和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将每篇文章做了修订,努力打造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运输组织与管理;下篇是运输模型与优化。为保证每篇文章的可读性,尽量保留了部分相似内容。当然,论文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些结果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等等,这些能使我不断深思,不断从错误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以便进一步弥补和完善。

读书是一种情怀,北京交通大学的学习让我选择了铁道运输这个喜欢的专业,掌握了铁路运输的基础知识;现场工作的实践又磨练了我;阅历的增加使我能够从客观的实践出发;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又培养了我系统思想的建立,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又培养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在研究和处理复杂问题时形成自己的体系结构。今年恰逢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明年同济大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从饮水思源到同舟共济,我感慨万千。

在这纷乱繁杂的社会中,努力使自己摆脱喧哗,让内心平静,让心去飞驰。每次到铁路基层站段,都能发现“粉丝”,多年来的文章和报告,已成为他们学习的模板和参考资料,高兴的是他们受到启发,甚至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有时,我们还能针对新的运输情况进行深入的交流,取长补短,让我继续受到启发,进一步不断修正文章。

感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韩宝明教授,从我的大学时代就一直鼓励我奋进,并投入到高速铁路的事业中去,我难以忘记您对我学业上的启发和鼓励;感谢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杜文教授和王慈光教授,杜教授对铁路发展宏观的思想把握,王教授理论联系铁路运输实际模型的巧妙结合,使我深深难忘并有所继承和发展。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徐瑞华教授对我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道路的鼓励,让我不能忘怀。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张殿业教授,他常常强调“idea”,对我系统思想的建立有很大启发。特别感谢我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行方教授,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每每看到导师修订过的文章红笔字样,我甚为感动!

感谢论文预审、评阅工作的专家和学者,你们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和鼓励,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思考;感谢期刊论文专家辛苦的审稿,你们的严格要求是我努力的方向;还有编辑老师的严格把关,使我知道何为“严谨”。特别是论文评审时专家的屡屡退稿,使我知道何为“学无止境”。

应当说明的是:正是在多方面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帮助下,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在此,向所有为本书的完成和出版给予了直接或间接帮助的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上海铁路局徐州机务段李文伟同志提供的本书封面,照片。感谢济南铁路局运输处调研员王连生同志的鼎力相助。感谢中国铁道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出版这本书,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探索的艰辛与发现的喜悦已经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时光易逝,告诉我过去已经过去,新的10年在向我招手,我依然需要努力,期待我的新论集完成的那一天!

本书可作为铁路运输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参考书。受限于我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以及视野,本书一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而且,一些想法是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同行们多多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我将甚感荣幸,电子邮箱:syqu0453@163.com

谨将此书献给关注铁路事业特别是高速铁路事业发展的人们!

曲思源

2016年4月4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