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经典战役(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No.3 打开地狱之门

希特勒对拿下莫斯科信心十足,史料显示,他当时给各部队的命令中充满了乐观之态,他说:“进行最后一次打击的条件终于成熟。这一打击应在冬季到来前致敌于死命。”

“台风计划”最初的时期,喜报频频传来,希特勒得意地认为,在冬天的来临之前,莫斯科就会被德军占领。希特勒幻想着在德军胜利后,他在苏联首都莫斯科的红场检阅德国部队的情景,享受占领这个未曾被征服的国度的荣誉。对于斯大林这个强大的对手,此时的希特勒已经不放在了眼里。希特勒认为,苏联必定会在他的“台风”的攻势下被摧毁,而只要彻底打垮了苏联,那么他就战胜了欧洲最强大的对手,就可以称霸欧洲,成为欧洲的霸主,到时候只需要和日本一起对付最后一个强大集团——美国了。

▲ 斯大林号召苏联的全体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图为苏联妇女正在修筑防御工事。

只不过希特勒不会想到,由于他的过度轻敌和盲目自信,他将会开启一扇地狱之门,并将把自己和整个德国拉入一道深渊。

此时的希特勒为什么如此的自信?因为这个时候,德军已经逼近了莫斯科,距离莫斯科市中心只有短短的几十公里。可以说,德军只需稍微一踏步,就可以踩到红场的地面上。只不过,希特勒忽略了莫斯科的天气问题,这给数以百万计的德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其实进攻苏联的日期,如果考虑到苏联的天气问题,“巴巴罗萨计划”至少应该提前两至三个月,这才能够在冬季到来之前攻陷莫斯科。但为时已晚,希特勒已经打开了地狱之门,等待他和数百万德军的,将是一场灾难。

当苏联的秋天过早来临之后,德军士兵还一直身穿着夏季作战的单薄衣服,德军闪电战的速度明显放慢,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苏联已经部署好了防御设施,并从远东调集来了百万军队。

▲ 莫斯科的工厂里,几个苏联妇女正在组装炮弹。

德军最高统帅部向希特勒报告了德军的进展情况,希特勒立即下令给德军预备过冬的冬装。只不过苏联的疆域太过辽阔,德军的补给线已经拉得太长,基本上能在初冬到来之前把所有的冬装配发给数以百万计的德军就不错了。再加上之前德军在西欧的闪电战所举得的辉煌战绩,基本上是不需要太多的补给。德军在西欧进行闪电战的时候,因为进攻速度太快,导致盟军都很快缴械投降,所以德军从来都是靠“捡”盟军遗落下的物资,后期补给一直都很脆弱,但被盟军的无能掩盖了。但是这次不一样,德军的战线拉得太长,而斯大林在战争之后便下令所有的苏军士兵,如果撤退就必须炸掉一切德军可以利用的资源。斯大林的“焦土政策”,使得德军在苏联国土所获甚少。更何况,德军从来没有打过像苏联这样的远距离的战事,加之后勤补给一直进展得很缓慢,苏联游击队对德军后勤部队的频频袭击,所以前线德军在很多时候基本上都是“节衣缩食”的状态。

更糟糕的是,德国运输物资的火车到了苏联之后基本上都傻眼了。因为德国和苏联的铁轨不一样,德国的铁轨宽度要比苏联的窄,于是德军后勤部队要改装铁轨,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拖延了后勤的进展速度,使前线的德军物资极度短缺。而德军内的不平等,使勉强送到前线的一点点物资,基本上也分发给了德军的军官和高级将领。对于普通的德军士兵来说,留给他们的只是一点点“残羹剩饭”,甚至有时连这些都得不到。

▲ 莫斯科郊外,为了阻止德军进攻而部署的反坦克障碍。

相比于德军的困窘,苏军方面要好得多。毕竟苏军是在自己的国家作战,所以后勤供给一直很充足。同时,广袤的西伯利亚地区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苏军基本上是不存在后勤补给的问题。当苏军士兵每顿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时,德军那边却在喝凉水吃面包。更要命的,也是直接影响了苏德双方战斗力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武器物资的问题。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命令所有的工厂都停止一切非战争必需的生产,比如很多生产农用拖拉机的工厂改为生产坦克和炮弹。所以这让苏军有了源源不断的作战军械,极大提高了苏军装备的战斗力。可以这样说,当苏军一辆坦克被德军击毁的时候,另一辆崭新的坦克已经从后方的工厂生产出来,正在运往前线的路上。

而德军就没有这么幸运,由于后勤补给的严重脆弱,德军士兵基本上是打一发炮就没一发炮弹,打一枪就没一颗子弹,毁一辆坦克就少一辆坦克,有限的资源很快消耗殆尽。后勤补给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并缓慢拖延了德军进展的速度。

这时候,希特勒坐不住了,他下命令必须尽快解决德军的后勤保障问题,他可不想重蹈拿破仑的覆辙。胜败在此一举,希特勒必须要马上给在苏联前线的百万德军配发物资。

在前线的德军士兵熬了很久,才等到了盼望已久的食品和弹药,只不过他们发现运来的还只是那么一点,大部分的士兵仍旧是得不到相应的物资保障。眼见天气在渐渐转冷,很快,德军士兵内部就怨声连连,连德军统帅部也不得不为这种情况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之前一直打胜仗的德军士兵开始变得士气低落,拖着沉重的脚步朝着莫斯科缓慢地进发。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的秋天只是短短持续了一个月,冬天便紧接着到来,天气的骤变打乱了希特勒原有的布置。